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实践研究

2021-09-27 15:01王莉娟
辽宁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核心素养

王莉娟

(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我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场所,开展“泛在学习”实践研究,为小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智慧教育环境,实现儿童与环境资源的亲密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善于思考、具有实践创新与科学精神。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的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设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逐步发展为“我会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强化体验,丰富个性,完善人格。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此项研究能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和技术来服务教育、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发扬教师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也是其中的学习者,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个体的跨越式发展。

3.完善智慧教育环境

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并完善学校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学校的学习资源体系,创建尊重儿童主体、充满生命关怀、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智慧”校园,培养一批批有道德、有文化、会创造、会学习、有责任、会生活的好少年。

(二)研究意义

在课题立项之初,核心素养的概念已备受关注,但具体通过哪些途径去落实、培育,并没有更为精细化的做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其理念与具体内容还知之甚少。“泛在学习”在小学阶段提得比较少,至于真正做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几年来,我们发现: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泛在学习”,都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视。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在小学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泛在学习”得以实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其个性,让其主动参与学习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我们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经过几年的实践,贴近时代发展,与当今的教育理念契合。

学校开展“泛在学习”,需要信息、网络全覆盖,因此学校要构建校本化的促进“泛在学习”的“教育云”。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支持下,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基于此,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三)研究假设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诸多条,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恐怕不够。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是否可以借助一个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贴近生活的“泛在学习”?据此思考,我校在全校进行尝试,并重点对中、高年级的实验班进行跟踪观察,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展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以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即:通过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善于思考、讲求效益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该实验假设依据: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有大量机会接触网络。生活中,只要有网络在,只要有零星时间,学生就可以利用手机、电脑、Pad等工具进行游戏、娱乐等,如将学生的这些技能运用于跟学习有关的活动,必定会大有收获。当教师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或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顿、疑惑时,学生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查找问题,或个人、或小组合作展开自主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

当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玩、爱玩,因此如何恰当、正确、健康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泛在学习”,还需要教师、家长的适度引导与监控。

(四)核心概念

通过开题论证,我们对两个核心概念词之一的“核心素养培育”和课题界定进行了小切口、校本化的诠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实践操作性。

核心素养培育:通过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积极主动、善于思考、讲求效益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泛在学习”(U-learning):即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这既等同于我们一直以来所践行的“生活处处是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同时又有新的超越,它与信息技术密切联系起来,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在想学习时、能学习时、需要学习时,见缝插针地学、无所顾忌地学、循环往复地学、互相切磋地学、有选择性地学,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所有的空间,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可以有“学习”的存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更有目的性的学习,即使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不能及时掌握知识而受歧视。因此,“泛在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改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此课题可界定为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据2011年版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教学建议,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开展学生“泛在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为学生创设了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智慧教育资源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其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实践创新与科学精神。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的研究过程

(一)做好研究设计

1.文献研究

对核心素养的理论与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梳理,进行文献研究。寻找和分析出适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点和实践依据来指导课题研究。

2.“泛在学习”研究

促进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有一个新的转变,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受益者,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些?他们的学习品格、学习能力怎样?“泛在学习”不同于普通的学习,如其推行,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改变?对于这些问题,课题组进行了精心设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两次跟踪式问卷调查,一次是在课题研究之初,一次是在几年研究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形成了可行性分析报告。

(2)小学生“泛在学习”资源和环境建设的实践研究

“泛在学习”要求创造智能化的环境,促使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都成为学习的空间。“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资源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泛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做一个有创造、会学习的人,几年来,我校不仅向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并且还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适度开发了一些网络资源。

(3)小学生“泛在学习”动机设计的行动研究

在“泛在学习”初期,由于利用互联网学习,学生起初会十分感兴趣,可是时间一长,新鲜感没了,往往就疲于应付。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创设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兴趣逐渐转化为乐趣,最终内化为志趣,让其“无意注意”能在无形之中转化成“有意注意”。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4)小学生“泛在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展开基于合作、基于问题、基于实践、基于探究、基于个性、基于对话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家庭、学校、社会只要有网络的空间,都可以学习;只要有时间,无论是间隙的、短暂的,还是长时的、系列的都可以学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地展开“泛在学习”,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责任,会创造、会生活、会学习的人。

(5)对“泛在学习”操作策略的研究

“泛在学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或是社会的各个场所,学生都可以展开。那具体究竟怎么学?如何学?怎样操作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帮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不同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做法,使学生从中受益,而不是受时间牵制,浪费精力。

(二)确定研究领域

一是研究“泛在学习”文献,二是创建“泛在学习”环境,三是研发“泛在学习”资源,四是开通“泛在学习”渠道,五是形成“泛在学习”案例,六是提炼“泛在学习”成果。

从以上领域发现,“泛在学习”有助于学科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拓展、个性化分层教学、学科间融通共进,进而促进学生拔节生长。

(三)提出研究建议

1.克服“泛在学习”的局限性

根据“泛在学习”的定义,学生可以展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想学就学的学习。在校园中,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生自觉性不一,学习工具无法真正随身携带,许多“泛在学习”的过程,要在家中或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从这种意义

上讲,“泛在”仍比较狭窄,需进一步克服。2.强化学生“泛在学习”的能力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泛在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进行泛在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没有老师在场,有些学生的学习没有实效,个别学生在“泛在学习”中产生了不良行为,拿着学习工具,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来。如何引导所有学生一起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泛在学习”,需进一步研究。

“泛在学习”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契合,此课题我校虽已结题,但它同时预示着新的开始,学生可以继续、不断尝试运用已形成的学习方式展开后续的学习。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的成效

(一)创造了更宽广的学习空间

1.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均成为了学习空间,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行为,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泛在学习”理论也得以真正实践。

2.“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

“泛在学习”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多变。教师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应用,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性、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

3.核心素养的理念得以落实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基于合作、基于问题、基于实践、基于探究、基于个性、基于对话等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无限变大,学习时间随时可以。几年来,我校学生生动参与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创设了“泛在学习”的支撑条件

1.构建智慧校园环境

“泛在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它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自课题开题以后,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智慧校园环境。分布在学校不同区域的22台电子屏,随机显示、播放着不同版块的内容:24字核心价值观、各年级阅读之星、每周“光盘侠”、每月星级中队、二十四节气特色课程、梦想剧场、科学防疫,等等。这些内容及时更替,与时俱进,学生既可关注本学校的百年文化和精彩校史,又可学习校园安全与文明礼仪相关知识,还可欣赏经典获奖节目中少年的风采。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点读国学经典和美文赏析,点开学校平面图,了解各专用教室全貌。

这些设施、设备的添加,为学生的“泛在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校园环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生动活泼地、自由舒心地习得知识,并强化自己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个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2.丰富学习资源体系

通过课题研究,推进了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并完善了学校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了学校的学习资源体系,创建了尊重儿童主体、充满生命关怀、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智慧”校园,培养了一批批有道德、有文化、会创造、会学习、有责任、会生活的好少年。

“泛在知识”存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特别存在于社会和文化的结构与时间中,也就是泛网时代的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到校园内外的信息、感知社会文明和传统文化,而这种学习方式会持续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我校大力运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正能量、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随时可以浏览。我们将此课题研究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在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几大品牌项目。“和美之声”,带领学生走进二十四节气,了解必要的农时、农事,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诗歌、小故事等;“和美家校俱乐部”,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携手踏上社会,走近大自然,了解校外、书本外的知识;“书香校园”,师生、家长齐阅读,共享文化大餐,丰富精神内涵。这些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可以随处学、随时学,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搭建基础课程学习平台

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校的“泛在学习”有了扎根的土壤和实践的场地。QQ、微信、电视等不同媒体,在这场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校结合各班学情,向学生推荐了“锡慧在线”“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无锡市名师空中课堂”“梁溪在线”“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空中课堂”等基础课程学习平台。

(三)开展了“泛在学习”的实践活动

1.设计了“泛在学习”的实验框架

(1)基于感知的自主式学习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发给学生预习单,布置适度的课前预习。学生带着任务,通过查找网络,对相应知识先作了解,有初步感知。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高年级语文教师的做法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泛在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连接教室里的Wifi,上新课前播放网络音频软件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效果大有提升。

(2)基于操作的体验式学习

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的“Story time”是一种应用文体。为了引导学生对如何写英语电子邮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打开QQ,加载电子邮箱,通过阅读网页,引导学生了解具体内容。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电子邮件的格式、形式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主动参与,一起写简短的电子邮件,这样的体验促进了知识的深入学习。

(3)基于展示的实践式学习

高效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后才会记得扎实。上学期,我校五年级数学组引导学生在家进行水培大蒜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每天做好记录,并通过微信或QQ上传相关信息和图片,然后撰写观察小论文,或制作美篇,将其发送到班级微信或QQ群,分享自己的水培实验。同时,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每班挑选出制作得最优秀的作品,其作者去其他班级介绍自己水培大蒜的过程,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美篇。

(4)基于互动的合作式学习

学习需要自主参与、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探究。学生几人一组、形成合力,为一个学习点或项目共同努力、齐头并进。教师只需有针对性地点拨,一些知识便可由学生自主习得。此外,教师对学习能力强、有成效的小组进行奖励,一周一评或一月一评,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2.形成了“泛在学习”的学习样态

在研究此课题时,课题组成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了个体的跨越式发展。在引导、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开发课程拓展工具,助力“泛在学习”有效开展

“语文阅读+”:帮助学生多阅读、爱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目标。在我校的电子屏上,有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不同年级有对应的阅读内容,而且阅读内容会定期更新。有的语文教师在发现好的学习资源时,也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有选择地学。

“趣题我来解”:利用学校一块专门的电子屏,按年级逐题滚动,学生可以面向屏幕,进行心算;也可让家长用手机拍摄下来,学生回家思考;当然,也有孩子随时用纸记下,利用休息时间,推敲解法。此外,学校的数学名人名家小故事,更是吸引了许多孩子。

“英语APP”:根据学情,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语音学习系统”“一起作业网”“纳米盒”“英语趣配音”等优质APP资源,学生无论在家、在校上放学的路上或是旅途中,都可以轻松完成听读、模仿等小任务。

“音乐小程序”:小学六年结束,学生至少要学会一项乐器。音乐课堂上学生听教师竖笛演示,课后,通过观看、欣赏APP程序上的演奏,再度消化。在不断的仿练中,思考正确的吹奏技巧,掌握正确的方法。接受能力快的、感兴趣的学生,还可自行查找一些简易曲子,跟着吹奏,待到下节课到课堂上分享、展示。

“科学大杂烩”:校园电子屏上呈现的科学小知识,常常能夺得孩子们的眼球。学校每年一度的“和美科技节”,科学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校外科技考察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活动,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和快乐。

(2)搭建学习平台,保障“泛在学习”的实施效果

面对疫情,我校充分利用“名师空中课堂”“锡慧在线”“梁溪在线”等基础课程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或需求选择收听。教师通过作业设计,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不足与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进行再提点或知识的补充。例如:数学学科,通过学生自录微课,帮助学生理解难题的解析,真正做到弄懂、学会;英语学科,要求学生登录“语音学习系统”,进行课文的听读,模仿,在读中悟,读中思。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利用班级微信或QQ群,推荐一些课外绘本阅读线上资源,结合教材内容,每周或每半周发布一本,引导学生看、读、听、猜、理解等。

(3)推进学科整合,以“泛在学习”促进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时代,要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相互渗透、交流、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在2020年9月底的市级活动上,课题组中语文教师张瑜、音乐教师蒋凌云、美术陈华芳教师携手展示的融合课程“白露”,让我们看到在课题研讨后师生“泛在学习”理念的积淀。本节课以“二十四节气”为话题,一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用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身边的“白露”,将美术、语文与音乐等学科有机融合,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分享学习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科本无界,知识都关联,“泛在学习”的理念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四)总结了“泛在学习”的研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泛在学习”,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案例成果。教师总结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实践研究》(教学案例集)中共收录了近百篇案例。

我校教师还引导学生撰写“泛在学习”小故事,分享自己的活动案例,由此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生泛在学习实践研究》(发现、体验集)97篇。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