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推动“四史”宣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2021-09-27 00:37邱瑞玲彭未风魏颖郭翰卿
天津教育·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四史宣传教育党史

邱瑞玲 彭未风 魏颖 郭翰卿

组建“四史”宣讲团队,将思政课、历史课与“四史”宣传教育进行课上课下有机融合,推动“党建+领跑者”品牌活动在各支部“生根开花”……“四史”宣传教育开展以来,天津市教育系统创新多项举措,推动“四史”宣传教育深入师生、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滨海新区教育系统:

书记校长带头讲 支部品牌活动强 师生全情参与中

滨海新区教体局创新性地将区总工会组织开展的“金锤杯”滨海新区职业技能大赛向书记、校长讲思政课领域延伸,以大赛的形式强化和提升学校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意识和水平,效果显著。

此次大赛共有623名书记、校长参与初赛,103人参与复赛,10人进入决赛,滨海新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中高职院校实现全覆盖。按照党史学习教育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吹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号角、人生信仰“坚持一辈子”的原则,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学技术前沿、校风校史校训等,以上课或课堂教学实录微视频为主、图文为辅,在小故事中展现大担当,实现理论性与吸引力的有机统一,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金课。

各学校书记、校长在推动思政课建设方面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引领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用心、用情、用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做到“四个自信”,唱响主旋律。最终,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党总支书记叶卉、塘沽第十幼儿园副园长王莎以92.6分的好成绩并列第一名。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的“党建+领跑者”品牌活动在本市教育系统中小有名气,该校将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党建+”融合工作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极大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学校长远发展夯实了“红色根基”,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党建+领跑者”特色品牌创建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以党建为引领,争做空港教育的领跑者;二是以党建为保障,打造优秀教师领跑者团队;三是以党建为抓手,将“领跑者”精神传导至全校师生。在此基础上脱颖而出一批优秀支部特色品牌:文科支部为“成长导师”,理科支部为“弘正自新”,初中支部为“乘风破浪”,艺体支部为“强体正心,以美育人”,综合支部为“点亮三味课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支部面向学校160名教职员工、1932名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学校还多次联合天津一中广泛参与各项跨区域活动。与天津一中联合开展“学四史、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一中离退休党支部的老同志与学校教师代表座谈,老中青三代党员教师共话未来。选派党员代表赴一中聆听“四史”、形势政策等专题讲座。

在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四小学的“学四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活动中,以一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一次主题升旗仪式、一系列专题广播、一系列中队主题队课、制作一面党旗、播种一颗红色种子、同唱一首红歌“七个一”为主线,掀起学习“四史”的红色热潮。

学校党支部书记王会权就“四史”宣传教育实施进行工作部署,要求辅导员勇于创新,带领少先队员们讲好“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党支部副书记、学校少工委主任、校长刘云香对全体辅导员和少先队员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党、拥护党、热爱党,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校少工委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阵地,推出每周2次的“红领巾学党史”专题广播系列,邀请少先队员们诵读党史小故事、英雄故事等,使少先队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理想志向,推动“四史”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衍纸是新港第四小学的传统文化特色,该校少工委“红领巾衍纸社团”的少先队员们团队协作,使用传统衍纸技艺制作中国共产党党旗。

河北区教育系统:

汇聚多方力量成立学习教育宣讲团

天津春晖文艺志愿团走进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开展了一场“四史”教育共建活动。活动中,第三十五中学汇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志愿者三方力量,正式成立由校内外党员、优秀人物等20人组成的学习教育宣讲团。这个宣讲团通过录制党史微课、现场讲座、事迹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四史”学习教育。

在天津春晖文艺志愿团与第三十五中学“四史”宣传教育共建活动中,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春慧为学生们讲述了个人20多年累积资助200多名贫困家庭儿童的事迹,向学生们传递了和祖国共成长、竭尽所能回报社会的个人想法。第三十五中学八年一班学生齐继的父亲齐麟结合家庭红色家风的传承,向学生们讲述了红色家风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变迁,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

优秀家长和知名社会人士走上学校讲台,讲述個人事迹和生活变迁,引导学生学“四史”、知党史,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这是第三十五中学联手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四史”宣传教育的一次实践。学校党总支书记史清宝介绍,在这次共建活动中,由学校思政教师、历史教师以及优秀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学习教育宣讲团正式成立,学校思政教师和历史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在“四史”宣传教育中将课程进一步深化延展,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学生家长代表和优秀社会人士则结合各自职业,从个人事迹或行业发展等不同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四史”宣传教育,拓宽“四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形式,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中学校长刘春梅提到,学校把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干部带头学、党员全体学、师生一起学。教师中有民主党派人士19人,约占全校教师人数的20%。结合此特点,学校邀请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宣讲团成员,积极联系社会人士开展共建活动,探索“四史”宣传教育共同体构建,为凝聚融合发展最大合力做出贡献。同时,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军警单位以及甘肃、北京共建学校的联系,联合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大格局。刘春梅表示,“四史”宣传教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永远是进行时,不能间断、不能停滞,学校全体教职工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不但自身学好“四史”,而且要教育引导好学生学好党史,人人争做“学史明理之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河西区教育系统:

“红色话剧节”让学生潜移默化了解百年党史故事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读懂党史这部教科书,河西区教育局学生科在梧桐中学举办了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喜迎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红色话剧节。河西区几乎每所中小学都表演了精心准备的红色话剧节目,在编排剧本、反复打磨和排练以及最终演出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历史故事。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50多年前上映的、迄今为止知名度最高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经典台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这一幕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在这次红色话剧节中精彩重现。由第二新华中学高中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话剧《英雄儿女》惊艳全场,赢得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

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验中学的学生们以“一二·九”运动为背景,用他们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华北事变之后,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北平学生不屈服于强权,为保全中国领土完整掀起的一场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典场景。蔡相明、任嘉赫两位主演饱含深情演绎的《黄水谣》更是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实验中学德育处主任张卉表示,剧本的创作、配乐、填词、参演的过程,是学生们充分利用“党史”这一教科书,切身体会革命先辈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抗争的斗争精神的过程;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传承经典中收获成长的过程。

中学组的表演异常生动精彩,小学组也不遑多让。同望小学表演的《党的孩子》,描绘了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中,一群12岁的报童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想方设法将刊登着周恩来题词的报纸送到市民手中的故事,用年幼的身躯传播着正义的声音,传播着党的声音。上海道小学的《你好,少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再现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

为引领全区中小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河西区教育局学生科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策划了河西区中小学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45项党史主题教育活动。本次“传承红色基因,喜迎建党百年”红色话剧节就是“百年行动”45项党史主题教育活动之一。河西区教育局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科科长呼春生说,由于面对的学生是6到18周岁的青少年,他们出生和成长在祖国日益昌盛的新时代,没有吃过物质资源匮乏的苦,更没有吃过被欺凌、被压迫、被剥削的苦,因此希望通过红色话剧节中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学生们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河西学子在心灵触动、灵魂洗礼中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更坚定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南开区教育系统:

将“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历史课程融合

南开区实验学校“明达讲堂”举行了七年级思政、历史教师学党史、抓作风师生融合活动,七年级学生将历史课、思政课和“四史”宣传教育的成果以情景剧、课本剧、诗朗诵、相声、合唱等形式进行展现,该校“四史”宣传教育与课程融合尝试的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将思政课、历史课与“四史”宣传教育进行课上课下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与“四史”宣传教育的共振,“四史”宣传教育和思政育人互相促进、彼此强化,在“四史”宣传教育与课程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南开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周淑春介绍,学校在思政育人方面积极落实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一体化、师生一体化。在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方面,学校坚持以教科研为引导,历史课和思政课天然地具备和“四史”宣传教育融合一体化的学科优势。为此,学校提出了将“四史”宣传教育和思政课、历史课进行融合尝试的想法。如何让“四史”宣传教育与思政课、历史课进行有机融合彼此强化,七年级历史学科组长杨烁说,从内容上来说,初中生历史课的近现代史内容中会学习到一部分党史内容,党史学习教育和历史学科从内容上存在着同频共振。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细节,更需要让学生对相应红色精神有深层次的理解,这一工作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来提炼和引导,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解丽提到,红船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重点向学生们提炼解读的内容。

在推进“四史”宣传教育和课程融合时,南开区实验学校的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各有侧重,彼此配合,最终提出了课上课下师生互动的模式。课下学生们还会通过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将个人学习心得进行展現。此外,学生们还利用从课本、电影中学习的党史故事,将其自编自导成课本剧或情景剧,通过故事再现的方式,让自己融入党史中,体悟红色精神和前辈们的革命信念。在这种课上课下交融,阅读、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强化的模式下,学生们既学习了党史,也对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记。

七年(7)班学生仲姿杉说,她参考影片《五四运动》和同学们自编自导了情景剧,她深刻地理解了那个年代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提起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历史、思政课的融合,仲姿杉和同学们觉得学习除了读书,还能看能演,学习的过程有意思多了,学习形式不同,感受也不同,历史和思政课的那些知识点在脑子里更清晰了。南开区实验学校校长李颖表示,“四史”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教育任务,学生精力有限,将课程学习与“四史”宣传教育相融合,学校的出发点是让“四史”宣传教育真正能够在校园里扎根下去,且和课程学习互相促进。学校将进一步细化举措,打开思路,力争在“四史”宣传教育与课程融合方面做出更多的有益实践。

东丽区教育系统:

用红色教育砥砺东丽学子奋勇前行

东丽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做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以“四个相结合”为抓手,将党史学习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引领东丽学子永远跟党走,用红色教育砥砺东丽学子奋勇前行。

东丽区教育系统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之道。各学科教师立足学科本身,挖掘红色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本。3万余名青少年参加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系列活动,各校召开了团课、主题队会,团(队)员们通过搜集资料、师生讲述等方式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艰苦抗争、建设家园、改革创新的复兴之路;组织了朗诵比赛、讲红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文字、真实的情感,再现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党的革命故事;开展了“最美的花儿献给党”插花活动,一盆盆匠心独运的花艺作品围绕在党旗四周,学生借花为党庆生,用心向党致敬。

教育局党委带领各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用活校外、线上教育资源。39所学校的29000余名师生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参加“永远跟党走 红色照我心”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不怕困难、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已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校园网开发党史教育专栏,善用、巧用新媒体,用“微党课”传递“大能量”,以“小视频”撬动“大流量”,建“指尖红色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触手可及”且“永不下课”。

局、校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思政教师、历史教师带头讲党史,教育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市级优秀教师牛淑红、劳动模范赵虹等结合自身奋斗经历讲党史,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党恩;民主党派教师以党外人士角度讲党史,表达各党派以党为师、向党学习、跟党前进的决心;家长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及身边的优秀党员事迹,教导孩子以历史为教科书学好党史,从小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成长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多层次、多形式的党史宣讲使学生深刻了解党史,达到“知党、爱党、永远跟党走”的教育目的。

津南区教育系统: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用“红色思想”铸魂育人

为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津南区教育局组织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交流研讨会在咸水沽第一中学召开。

活动中,五位教师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线,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征,对标学段培养目标,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说课展示交流。

津南二幼教师任来选择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红色教育绘本《闪闪的红星》为讨论线索,用英雄人物的平凡人生和感人事迹去熏陶、感染幼儿心灵;葛沽二小教师王彦通过讲述小岗村、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故事,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爱党道德情感;咸水沽四中教师刘畅以李大钊创作《青春》一文的小故事为切入点,从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牺牲的青春,到如今我们的国家由那个“青春中国”,到今天的“赤旗中华”,在初中生心中打牢思想基础;咸水沽一中教师刘馨童设计了以党史故事为依托、以议题为线索的活动型课堂,通过选取能够贯穿逻辑线索的情境导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深入体验的社会实践等环节,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内容,激发高中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教师郑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专业特点,以“关注改善民生”为主题,通过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分析民生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努力学习,投身报国实践。

此外,咸水沽一中“马列经典读书社”学生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进行了读书分享。在思政课教师刘仁鹏的组织下,咸水沽一中学子捧读马列经典,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学生们以小组分享的方式交流了“青年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责任与担当的自信;学生们与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宋成剑副教授的“随机”互动更是点燃了全场。

咸水沽一中思政课建设项目负责人刘春艳表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我们的教育使命。”

北辰区教育系统:

用“身边事”讲述“大情怀”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北辰区宜兴埠第一小学的学生迎来了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主讲人是北辰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郭雅丽,她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了“登高英雄”杨连弟的几封家书,直观地彰显了这位北辰烈士初心不改的革命底色、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家人那份深深的关怀。宜兴埠第一小学联合北辰区档案局、北辰区档案馆开展的“以信为桥话传承 读档悟理跟党走”主题思政课进校园活动,拉开了北辰区馆校联手共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序幕,这样的主题思政课将陆续走进北辰区中小学,以馆藏档案和方志资源为基础,为学生们讲述北辰英雄人物和域内重大事件。

宜兴埠第一小学校长阚世霞介绍,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时,地方党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北辰区英雄烈士辈出,区档案馆有资源优势,馆校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这次主题思政课前,学校就组织了师生代表到北辰区档案馆参观,师生与历史对话,了解北辰的历史变迁,认识北辰的历史名人,知道了出自北辰的众多英雄烈士。正是从这里,教师和学生都对党史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以建党百年为时代背景,以馆藏档案和方志资源为基础,以北辰英雄人物和北辰區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以“档案话百年”为主题,精心选题备课,用史实发言,坚守时代记忆,讲述北辰“新四史”,用“小故事”洞悉“大道理”,用“身边事”讲述“大情怀”,每个故事形成15分钟“微党课”。经多次修改,“北辰兰台”宣讲团最终形成了15个精品“微党课”。郭雅丽此次在宜兴埠第一小学讲述的课程就是15个精品“微党课”之一。

利用资源优势,让档案“说话”,把身边英雄带到学生们面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党史更有亲切感,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英雄的家国情怀,在学生们心中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后续,北辰区教育局将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好教材,推动馆校联手,让北辰区档案馆的精品“微党课”进入更多中小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区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静海区教育系统: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静海区教育局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聚焦群众反映热点推进难点,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学校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学生家庭、深入课堂,广泛听取民意,了解民情,用心学党史,真心办实事,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静海区实验小学分校区有师生近500人,但该校区只有一个出入口。学校党总支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从师生安全角度考虑,经过细致的调研决定在分校区校园东墙增设一个应急出入口,出入口朝向健身广场。在静海区教育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应急出入口基本建成,后续工作正在进一步完善。应急出入口的建成,有效降低了校园安全风险系数,为师生提供了更安全的校园环境。此外,学校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了绿色通道,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单独修建了厕所,在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通道,建立了帮扶机制,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

静海区运河学校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围绕中心、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校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干部教师和单亲家庭学生结对子活动,根据党员所教班级划定“帮扶”对象。每位党员教师对选定的“帮扶对象”定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让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学校党支部在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积极联系社会助学,为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6名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此外,静海区运河学校党员干部教师自愿捐款为建华学校残疾儿童购买文具和体育用品,为残疾儿童奉献一片爱心。

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党支部为解决3个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无法及时接送和照看年幼孩子的问题,经支委会讨论,破例接收孩子在学校寄宿并为3个学生专门聘请了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事无巨细地照顾着3个6岁孩子的生活起居。同时安排了党员教师一对一负责3个学生的课业辅导和心理健康指导,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蓟州区教育系统:

在傳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蓟州区教育系统创新形式组织开展“四史”宣传教育,通过远足教育、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情景剧展演、诗歌朗诵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蓟州区马伸桥镇初级中学开展了以“学四史、炼精神、树理想、强体魄”为主题的11公里远足教育活动。行进中,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高涨,有的班级高声诵读毛主席的诗句名篇,有的班级铿锵高呼校训,有的班级大声歌唱红色歌曲……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徒步跋涉,全体师生到达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郑重宣誓。徒步11公里,是体力的考验,更是精神上的锻炼。

蓟州区礼明庄镇中心小学组织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到礼明庄镇周各庄村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周恩来、邓颖超家风纪念馆。倾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观看大量历史文献、革命文物和新闻图片资料,学生们感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无私精神,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格魅力和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之心。

蓟州区各校还纷纷通过开展表演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形式,用学生们易于接受、直接参与的方式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蓟州区东赵各庄镇中心小学参加由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少工委等联合开展的百部情景剧展演活动。在情景剧《红船初心》展演中,小演员们带领大家跨越百年,回到1921年的夏天,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重现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消息传出后,青年学生万分激动,发誓做雄鸡、做海燕、做拓荒者的情景。整个节目情节衔接安排和时间节奏把握得当,小演员们语言自然流畅,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观众。

蓟州区东施古镇初级中学举办了“新时代好少年 红心向党”诗歌朗诵比赛。本次朗诵比赛节目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光辉历程开展。一首首诗歌作品经过参赛选手们饱含深情的诵读,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伟大祖国灿烂辉煌历程的艰辛。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四史宣传教育党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党史篇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