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思维过程 掌握选材原则

2021-09-28 02:46文华
关键词:邻居家选材小事

文华

【例文分析】

姥姥的爱

每逢太阳出来,看到它把光和热无私地献给大地万物的时候,就使我想起抚育我成长的姥姥。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夏天的晚上,我躺在姥姥身边,她一边摇扇子,一边给我讲故事,直到我进入梦乡;每年秋天树叶变黄的时候,姥姥就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又暖又软的棉衣;我爱吃甜食,每次姥姥蒸馒头时总忘不了给我做几个糖馅的小馒头,上面还均匀地撒些芝麻;我一生病姥姥就吃不下、睡不着,又给我找医生,又给我做好吃的,还常常望着我掉眼泪。我是姥姥的心肝儿宝贝!

姥姥对我也很严厉。

一次,我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生了争执,正想跟她动手的时候,姥姥出现了。她毫不犹豫地照我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并责怪我不懂事,做姐姐的不知道让着小妹妹。我感觉又疼又委屈,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回到家里,我发现姥姥的眼里闪着泪花,儿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夏日里的一天,我和姥姥一起去市场买菜,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姥姥一手抱着我,一手撑着雨伞急匆匆地往回走。走到街口拐弯处,见到邻居家那个先天智力有残疾的孩子正在路边哭。姥姥立刻把我放下来,走到那个孩子身边,掏出手绢为他擦擦鼻涕,轻轻地抚着他的头说:“孩子别怕,奶奶送你回家!”说着,一手抱起那个孩子,一手撑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去。我拽着姥姥的衣角,磕磕绊绊地往前走。道路泥泞,我滑倒了好几次,可姥姥头也没回,一直把那个孩子送到家。当时,我很不理解,姥姥为什么不管自己的亲外孙,而去照顾别人家的孩子呢?

长大以后我逐渐明白了:姥姥的爱是无私的,她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这篇文章通过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位慈爱、无私的姥姥的形象。从选材角度来说,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无论是夏天的晚上,姥姥为“我”讲故事,还是为“我”做爱吃的糖馅小馒头,抑或“我”生病,姥姥望着“我”掉眼泪……这些题材都源于生活。读来像是在聊家常,真实可感,倍觉温馨。

二、选材新颖,不落俗套。一说写“姥姥的爱”,很多同学想到的就是文章第二段提到的讲故事、做好吃的、买新衣服、带“我”看病之类的素材。但本文作者没有落入这一窠臼,而是反其道行之,叙述了两件看似并不能体现“爱”的小事。当“我”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正想动手的时候,姥姥没有袒护“我”,而是在“我”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责怪“我”“做姐姐的不知道让着小妹妹”。这是爱吗?下雨天不去关照“我”,反而撇下“我”去安抚邻居家的孩子,送他回家。这是爱吗?

当然,这两件小事都能够凸显“爱”这一主题。前者,是姥姥在教育“我”待人要宽容,这是超越一切物质的长远的爱;后者,则体现了姥姥对弱者的关爱,是超越亲情的博爱。作者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爱”的范畴,刻画了一位慈爱而不溺爱、无私而博爱的姥姥的形象。可谓选材新颖,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思维过程】

一提到作文,同学们常常感慨没有什么可写的,或是有了几个题材又不知选哪个好。其实大家提到这些都是同一类问题,那就是选材问题。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再好的作者也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来。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作文的选材”问题。

要“选”就得有比较、有筛选,有具体的思维过程。选材需要经历以下的思维过程:一想,二比,三定。

“想”就是围绕题目思考有哪些可写的材料。

“比”就是比较已有的材料哪些优、哪些劣,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

“定”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确定要写的材料。

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魏巍在创作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积累了20多个生动的故事,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

平日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缺少“比”的过程,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着写着脑海中又出现了新的素材,从而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因此“比”才是选材最重要的过程。如《姥姥的爱》一文,小作者一定是准备了多个素材,数量超过文章中提到的那几件小事。经过比较,确定了这几件小事来写。 这些小事角度不同,前四件是每位姥姥都可能有的,所以作者一笔带过;后两件则颇为新颖,所以作者着墨颇多。

【方法指导】

同学们在作文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有三个:一、素材虚假,不真实;二、素材普通,不新颖;三、素材平淡,无价值。

哪些才是有价值的素材呢?下面我们来谈谈选材所依据的三条标准:

一、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看到作文题目的要求,审清题意之后,就要开始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去搜罗那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接触过的人、事、物。写人要“真有其人”,写事要“真有其事”,写物要“确有其物”,以确保作文素材真实、可信。然后,从众多素材中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能打动自己的材料来写,以确保情感的真实。作文的素材必须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二、意义积极,值得一写。

素材的积极意义对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素材必须有引人向善、向美、向上的内涵,能够传递爱、传递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有人说:“其实作文写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看写作的人有一颗怎样的心。”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作者具有一颗怎样的心,将直接决定他会用怎样的眼光去关注写作素材,用怎样的想法去理解和运用素材,这些直接决定着其作文立意的核心价值。

三、题材选取,力求新颖。

在作文选材时,我们要有避同求异、与时俱进的意识。要选择身边新出现的那些人、事、物来写,最好富有时代气息,能反映社會进步;要选择那些身边常见,但是极易被忽略的人、事、物来写。如果不能避开别人在写的东西,也要想想有没有新的角度,逆向思维、反面构思、多角度分析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综上所述,选材依据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真实、深刻、新颖。

明确了选材标准后,许多同学发现写出的文章并未如想象中的那么好。仔细观察他们的文章会发现,他们或是照搬了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或是脱离生活胡编滥造。前者是把生活的真实等同于作文的真实。例如,写人物的语言,如果语言过于生活化,甚至连“口头语”也照单全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后者是对“作文的真实”理解得过于狭隘了。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它需要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为了更有利于刻画人物,更有利于表现中心,需要对素材进行适当加工。不利于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就不写,若生活中的素材不足以表现人物或中心,可以做适当的“虚构”——将别人的事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例放到文章当中。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我们称它为“虚构的真实”。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初中生写作文,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

猜你喜欢
邻居家选材小事
猫言猫语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我爱你,妹妹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害怕
生活那点小事
聪明多了
选材“碰头”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