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展示

2021-09-29 00:41胡琪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物候说明文自然段

胡琪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在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说可以排在教学规划中的首位。我们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阅读,不仅仅是因为文学大家那极尽精炼和细腻贴切的遣词造句,还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也是众多的历史先哲给予我们后人的重要历史经验和宝贵财富。

只是,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程式化、形式化、甚至指标化的问题,教与学脱节导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而且有些学生还存在只入耳不入脑的问题,看似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述,实际上吸纳文章内涵和思想的效果极差。因此,针对以上一些问题,本文将以现代科学家、教育学家竺可桢的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类似的科学小品文进行教学思路的探讨,以增加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兴趣,并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一、顺藤摸瓜,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及常见思路形式

任何一篇经典科学说明文章的创作,其背后总会有一条异常清晰的叙事逻辑,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要解答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和现象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归纳总结,最后问题的解决以及文章最后对问题的反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文章的条理和行文结构十分清晰。

因此针对此类文章的行文结构,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开始几个段落描述的现象入手,或者是从文章最后的思考与探究题目入手,寻找到作者想要阐释的问题,顺藤摸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科学说明文常见的思路形式。在最初的理解阶段,求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在文章背后的思考探究中,其首先向我们提出了“物候”这一科学的概念,且向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第1-3自然段是怎么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第7-10段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于是,在简单的分析了题目之后,我们便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作者整体的思路形式和每一段文字的叙述目的。之后便可以带着作者的目回到原文,这样便可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针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我们便可以很轻松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首段花了很多的笔墨去描写草木枯荣、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為什么选择使用一些极尽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因为只有如此这般便能够达到了既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特定的心理映射,最终达到了吸引读者兴趣的结果。

除此之外,由于科学说明文在说明事理方面相对于文学散文的特殊性。对于大多数刚刚接触此类文章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说明文较为复杂繁多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技巧的过程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此时,我们便可以通过课后的思考探究题目,顺藤摸瓜,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等。通过刻意的寻找归纳总结练习,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说明方式。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类似的科学说明文还是散文小说,学生需要朗读的不仅仅是文章的主体,而且还应该付出一定的时间来了解文章开篇之前的引言和文章背后的相关辅助理解的知识点,思考和探究则尤其重要。避免一些阅读上的惰性,尤其是首次阅读文章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则更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些辅助理解的知识点,不应该让学生抱有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快速草草了事的想法。正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文章背后的思考和探究问题,顺藤摸瓜,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

二、让学生发现内容常见思路标志及关联词语

在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理解以及完整的朗读过文章一遍之后,学生根据以往的相类似的文章学习,便会对将要学习的此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经验上的认知。在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中,我们要注重文章重点段落的筛选和强调,对文章的段落做一定的取舍,重点突出某些段落,尤其是一些概念呈现和解释总结性质的段落,还有某些承上启下的比较重要的结构段落。对学生进行引导,重点段落重点强调,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节省学生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上的效率,另一方面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该类型文章在内容上的常见思路标志及关联性质的词语,加深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该类说明文的常见思路普遍是从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而本篇文章则直接以对大地生灵细腻入微的文学描写作为开篇文字,不失浪漫主义的气息,其背后的核心目的仍然是为了说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第二自然段则进一步概括自然现象与劳动人民的联系,作者以一种浪漫细腻的笔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自然而然的带出了“物候”这个概念。紧接着在第三自然段解释了“物候学”的前世今生。整体分析前三段,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阐释问题时的常见思路,即通过介绍不同历史节点的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来让学生对整个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科学知识,因此必定会出现一些专业的科学专业名词。当学生在最开始接触这些专业词语的时候,作为老师要及时对专业名词进行讲解和补充,及时带领学生标记出重点的关联性质的词语。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举例,文中在解释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深度探讨了维度、经度、海拔高低、逆温层等方面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论证详述,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物候现象。此时,我们作为老师也应该向学生重点讲解这几个因素其对物候现象发生效用的原因。不仅要解释文章中出现的专业名词,而且还要向学生解释一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俗语。比如作者在《大自然的语言》中记录的一样,“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科学说明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而不只是为了做课后的习题。相对而言,科学小品文的理解难度较之散文较低,然而对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整体阅读学习而言,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仍然需要勤加练习,譬如《大自然的语言》便是一篇文笔细腻情感丰富的科学说明文,其中的修辞和遣词造句同样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做读书笔记。作为老师在阅读的教学工作中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发现文章内容的常见叙事思路以及关联词语,从而能够进一步更快更准确把握作者在论证解释大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时的思想内涵。

三、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路体会、总结

学生在完成了文章的初步阅读和理解之后,便需要对文章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内涵进行整体框架式的吸纳和总结。在朗读完文章之后,老师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大体叙述思路的讨论,引导学生将其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阐释出来并书写在本子上,然后以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叙述逻辑的理解,并且让学生在阐释自己思路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写作中可能出现过的逻辑上的问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凡是优秀的文章,其作者背后的写作一定是逻辑顺畅一气呵成的过程。但是没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素材的写作,就会面临类似无米之炊的难题。因此想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一方面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和优美的词语,另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来抓住写作时的感觉,通过不断的分析,不断的阅读,不断地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理解,总结,最后尝试复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感觉。

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经典阅读的时候,除了让学生复述其自身对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这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便是精准提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独立作答。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认识。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文章首段描写了大地回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语言生动形象。针对景物描写的这一段,便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作者用了哪些较为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生机盎然的春天,从而让学生把握一些细腻准确又生动形象的形容词运用。在《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翩然”来形容春归的燕子,给人一种轻快敏捷又娇小可爱的感觉。再比如用“簌簌”来表示秋天植物枯叶逐渐凋零的声音,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的置身于寒风萧瑟阴暗低沉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细腻的形容词便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关键词。

除了一些遣词造句和修辞技巧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方面的叙述技巧同样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掌握和运用。针对作者在结构方面的巧妙构思进行提问,以提高学生对结构的敏感程度。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第三自然段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比如文章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够颠倒顺序,为什么?再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的內容和结构上的意义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可能于学生而言,此类问题比较容易作答,在卷面上也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我们作为老师向学生针对文章的结构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答题技巧,而是让学生注意到文章的行文逻辑和结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是对前两个自然段所阐释的现象一种归纳总结,是一种总结性质的段落。同理,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存在的意义同样是总结全文,点名主旨。学生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文章行文逻辑和结构的思考,并将从文章中学习到的总分总结构中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中,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听懂了和会应用之间还差着不小的距离,在应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之后一段我将详细阐述如何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学生从阅读中认知到的技巧运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中。

因此,在对文章的精读阶段,作为老师不应该过度追求做题的效率,更应该注意以一种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阐释出文章行文逻辑的大体框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老师针对阅读提出的问题,不要仅仅以作对题目为目的,要更多的以出题人的思路学习阅读,多多总结文章的逻辑,多多积累优秀文章的遣词造句和细腻描写,适当背诵,加深理解。

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融合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文章的理解难度并不是很大,经过必要的背景知识的补充和老师对于困难词句精心的解释,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抓住,把握住作者的中心思想,有的学生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经历甚至会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产生较大的共鸣。然而,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如何理解,而在于如何应用。

不谈写作,仅从阅读题目的教学成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欠缺的可能不是理解,而是将脑海中对文章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能力。同样,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必要的文章内容的解读是不可获取的。然而在一定程度的文章解读之后,教学的思路就要及时的转变,变单纯的知识输出为高标准、严要求的知识索取。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区,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写作中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作为一篇逻辑顺畅论述严谨的科学说明文,其中最大的亮点除了遣词造句之外,便是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从整体来看的话,本篇文章的结构便是从自然现象出发,引出物候、物候学以及其研究的对象,之后强调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紧接着便是对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的解释,最后对于物候学进行意义的总结。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对历史上的历史经验进行概念化的总结,形成物候学这样一门科学,最后解释物候学这门科学对于农业的意义。这样的行文逻辑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针对如此流畅的行文框架,学生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运用框架,选择一个类似的学科,比如仿生学。进行仿生学的科学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刻意练习,私底下搜索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一方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真正将文章的叙述结构和技巧学习到手,文章思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先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再回到要学习的文章中,仔细分析思路阻塞的点,原文作者是如何转变自己的叙述方向从而使文章能够继续下去。

因此,阅读的教学不仅仅是阅读题目的解题技巧的教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增加解答同类型阅读题目的熟练度。另一方面,则是抓住文章的核心叙述技巧,模仿写作,并用于自己日常的写作中来,分析总结。作为引路人,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和突破舒适区的刻意练习中,进行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融合。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作用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还深深影响到写作,影响到表达。大多数人并不是没有理解文学的天赋,而是缺乏基础性质的写作表达能力的锻炼。而锻炼写作能力的最初始阶段的任务,便是阅读,便是有效的阅读,有思考和总结的阅读,有实践有突破有所成长的阅读。

猜你喜欢
物候说明文自然段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说明文阅读专练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美丽的秋天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