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祥《台阶》文意分析

2021-09-29 11:39王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台阶内心课文

王霞

经典文本有很多种,除却华丽词藻与深刻的寓意之外,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诉说一个深刻的道理,往往更容易打动读者。李森祥的《台阶》就是这样的一则文本。在这一作品中,作者描述的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样的一个故事反映了普通农民的内心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勤劳节俭,面对地位的不平等,他致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1]这一结论是勿庸置疑的,但仅有这样的认识,似乎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上述结论可以从多种故事中解析而出,如果以此来概括《台阶》的主旨,显得有些笼统,那这么一个故事所描述的内容,又可以怎样概括呢?笔者给出的是这样的一句:台阶高了,父亲老了!

一、“高”台阶的隐喻

课文一开始就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文中又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而且是“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所以一定程度上讲,高台阶就是父亲这一生的追求。台阶高了,屋子就高了;屋子高了,人也就高了。课文中的父亲之所以要造一座九层台阶高的屋子,实际上内心正是这样一种逻辑。

这种逻辑的形成,与父亲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课文中明确说,“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所以说,尽管“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这是外人对父亲的评价;甚至“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很显然这种“不觉得”更多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在父亲的内心当中,肯定是追求更高的地位的,这种地位不是反映在父亲个人的身份上,而是体现在一种象征物上,这种象征物就是台阶。所以,父亲才“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所以说,“高”台阶作为父亲心中的一种追求,实际上隐喻着“地位”的差异,这种内心的认识借助于高台阶而体现出来,于是有形的“高”台阶便与无形的“高”地位就形成了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在朴实的村居人际关系里,实际上代表着人们内心的一种朴素追求。对于这种追求,往往有着不同的解读。造高台阶本身是一种筑造行为,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徐江教授认为:筑造,原本是指人筑造屋舍的行为。筑造的本质是为人们栖居提供很好的条件,使人们感到舒适、惬意、安全。然而,人们把筑造的本质遗忘了,或者说将其赋予了更多的其它意义,让它承载了不应该承载的东西。据此徐江先生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人们的筑造行为实际上异化了,脱离了它的本质。[2]对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是部分有道理的,尽管筑造本身是为了获得客观上的居住条件的改善,但在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庙堂文化还是村居文化)里,筑造又从来不只是筑造本身,将情感和文化渗透其中,用筑造物来表征不同的文化,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在父亲的世界里,“高”台阶意味着“高”地位,并不必理解为行为的异化,其就是一普通农民内心的朴素追求,也是基层人民的文脉所在。

二、父亲的归宿:“老”

为了建造高台阶,父亲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实际上当初父亲在筑造三层台阶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相当的体力:石匠认为一趟都背不了的大石板,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而且“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父亲的体力与内心的毅力是什么样的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总在发生着变化,“没经石匠光面”的三层台阶,终于不再满足父亲内心的需要——“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于是,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舍。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

对于不少初读者尤其是初中学生来说,“父亲高兴不起来”是略微出乎意料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初中学生的线性思维——努力付出且达成目标之后,人总应当是高兴的,譬如努力学习之后考了一个好的分数。然而成人的世界里,线性思维是不起作用的。“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描述的是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而在盖房子的时候,“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使得“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

应当说“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然而“我”的担心又是不完全准确的。在房子和台阶造好了之后,课文当中有相当丰富的细节描写,比如说父亲不敢放鞭炮,又比如说父亲双手没处放,仿佛觉得许多目光在望他……这些细节描写,暗示着父亲已然走向了衰老;而腰闪了,则意味着父亲真的老了。

老,是父亲必然的归宿!

三、后人站在“高”台阶上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包括在上面提及的徐江先生的认知里,因为造一座房子,而让自己迅速的走向衰老是不划算的。然而以今天这种“健康第一”的视角去解读《台阶》,难免会出现时空上的差错,进而导致的就是认知上的差错。

诚然,建造房子或者建造台阶,客观上只是砖瓦和石木的组合。然而,中国人历来追求的衣食住行中,“住”从来就不只是住,其还是幸福,还是文化。父亲追求的是高台阶,实际上追求的是高地位——这里所说的高地位并不是一种虚荣,而是隐藏在像父亲这样的人内心当中所追求的幸福最朴素的表达。为了幸福,即使自己走向衰老也在所不惜。作为解读者,无论是解读课文中的父亲,还是将目光投向自己或身边的人,这样的父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很大程度上,今人之所以有幸福感,正是建立在前人付出的基础之上。正如从课文中,最终站在高台阶上而感觉到幸福的正是今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台阶》中父亲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的人生。《臺阶》中的父亲倾其一生的心血而建造一幢高台阶的房屋,其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追求。有解读者认为,这一筚路蓝缕的追求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寓言式的精微深意。[3]

当今人站在高台阶上而感觉到幸福时,父亲本身并没有太强的幸福感。解读这一“矛盾”,就可以看出人生是复杂的、生活是多面的。对于父亲而言,幸福或许本身就不是建立在结果之上,而是体现在追求的过程当中。父亲的不幸福,更大程度上是目标达成之后的“茫然”,或许在这个时刻,父亲也开始了新的思索……

总而言之,作者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所刻画的是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台阶》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节俭、操劳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4]透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解读者可以读出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劳、坚韧,也可以读出文中出现的一缕希望。这个“希望”在文中不是以正面的手法写出来的,而是以父亲的不幸福反衬出来的——父亲的“若有所失”以及对自己的追问,其实更能够带给学生以思考。当作者给出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样的答案之后,解读者的认识其实不应当戛然而止,因为“台阶高了,父亲老了”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如何走出这样的逻辑,其实更值得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深深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先武.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7(8):57.

[2]徐江.“筑造的本质是让栖居”——关于《台阶》况味的思索[J].中学语文教学,2009(06):44-47.

[3]王君.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8(3):42-43.

[4]刘飞.从李森祥真实的父亲身上探寻《台阶》的深刻意蕴[J].文学教育(下),2019(7):120-121.

猜你喜欢
台阶内心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背课文的小偷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77级台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