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意蕴,在深度解读中彰显

2021-09-29 11:39陈雪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牧羊人意蕴植树

陈雪梅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咀嚼出课文的内涵,就是一个深度解读的过程。借助于这样的过程,文本的意涵就可以慢慢彰显。本文就以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文本解读,离不开文章意蕴的探寻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虽然这篇课文不像经典课文那样脍炙人口,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其解读依然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对于《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有人认为是纪实故事,也有人认为是小说,尽管定位不同,那相应的解读思路、维度和阅读指向都不同,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个重要的指向仍然是明确文本解读的着力点在于揭示故事的真实意义或者说现实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以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执着追求,完成了与外在自身力量的终极对抗,而当文本解读的着力点在于解释小说文本的虚构意义时,其又反映着作品对人类二重性的深刻表征,即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进一步讲,毁灭产生于本能的自私,而创造则产生于行善的无私——自私与无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在寻求区别的过程当中,课文的意涵也就有可能逐步彰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作为真实事件还是小说文本,《植树的牧羊人》主题所承载的象征意义都是极为深刻、严肃的,在促进人类对自身存活价值,幸福根源的追寻思考以及对真正属于人的生命状态的反省过程中,它所起到的觉解作用也许更为直接。[1]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看初中语文课文的解读,就可以发现,如果教师适当的收回自己的思维,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经验与认知能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与课文的内容发生碰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又能够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此也就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个层面的深度教学,从而赋予学生足够的深度解读课文的空间,也就可以让课文的意涵得到充分的彰显。

二、文章意蕴,在文本深度解读中彰显

有了上面的认识,就更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认识。在《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解读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为学生开拓思考空间,必要的时候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有意义的探究话题。笔者重点在两个角度进行了努力:

一是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要深度解读课文,当然必须理解课文的情节,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往往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的,而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完成深度解读,那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解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多种方式发现文本的写作特点。有研究者指出,《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之所以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2]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也是能够发现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虽然说学生还不能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但只要发现了对比手法的运用,实际上也就打开了深度解读课文的大门。

在学生认识到对比手法的运用之后,可以让学生具体谈谈课文中哪些对比手法的运用让自己感觉到印象深刻的。这是一个让学生充分表达的过程,不同学生的见解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学生发现,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是空间环境的描写,开头的时候环境是荒野,而结尾的时候环境则变成了绿洲,这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当学生认识到通过开头与结尾的对比,可以更好展现观点时,无形当中既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也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是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任何一篇课文的深度解读,都离不开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关键词句,既包括传统意义角度所确定的关键词句,也包括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自认为关键的一些词句。相比较而言,前者往往受到教师的重视,而后者则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后者往往更是课文深度解读的切入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兼顾后者。比如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提出:艾力泽·布菲作为一个五十多岁“失去独子”“妻子也去世”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他要改变一个荒野,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因为在以往的学习当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能够改变一个区域的,往往是一些英雄人物,而艾力泽·布菲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努力与成就,说明的是什么呢?学生通过深入的自主思考与讨论之后,得出了一个认识,那就是“平凡人也有着伟大的力量”。事实上,这一判断与不少人的判断是一致的,有研究者指出,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平凡人的偉大力量,想表达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3]

综合以上两点认识,就可以发现学生认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课文意蕴的把握,这样一个把握的过程,得益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反之,也就说明对课文的深度解读,确实是课文意蕴得以彰显的重要途径。

三、文章意蕴,是基于生本的意义建构

实际上,《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广泛的影响,虽然课文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生活素材以及生活中的需要共同驱动下的结果,以至于这篇文章问世的时候,编辑不远万里来寻找故事中老人的事迹,由此可见,当时这样一篇文章是多么的震撼人心。

时至今日,将这篇课文放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去解读,那教学中必然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读出文章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4]这样的一个解读过程,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充实过程。既然是面向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那么课文的解读就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只有确立了学生的生本地位,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那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才是一个逐步解析课文意蕴的过程。

总体而言,面向一则经典的文本进行意义建构,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让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变得更加充分与深刻,这也就对应着课文解读中的深度解读。回到本文开头所强调的那个观点:深度是相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言的,学生在“跳一跳”的情况下,真正“摘得到”,就是深度学习应有的样态,“跳一跳”对应的是学生深度解读的过程,“摘得到”对应的是学生对经典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把握。这样的对应关系,生动的阐释了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无论是面向教材的解析,还是面向文本的解读,都应当遵循的规律。只要遵循了这个规律,那课文解读的过程必然是生动的,学生的收获必然是满满的,语文课堂也必然能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正应当是这样一种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志英.毁灭与创造:《植树的牧羊人》对人类二重性的揭示[J].中学语文教学,2020(1):41-43.

[2]安杨华.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比——谈《植树的牧羊人》对比艺术的哲学思维方向[J].中学语文教学,2018,474(12):55-58.

[3]孔媛,孟娇,杨安琪.《植树的牧羊人》文本主旨及教学重点解析[J].语文建设,2018(30):47-49.

[4]肖培东.圈点勾画读“奇迹”——我教《植树的牧羊人》[J].语文建设,2018(1):34-38.

猜你喜欢
牧羊人意蕴植树
植树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植树鸟的来信
牧羊人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牧羊人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