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

2021-09-29 11:39贺自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令天净沙秋思

贺自祥

在文学作品当中,描写秋天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而且其中的很多都是經典。秋天这个季节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自然更替的角度来看,秋天意味着收获;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秋天意味着思念。也正因为如此,在诸多文学作品当中,以秋思为主题的又占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因此中国古人一旦离乡,往往自然就会有一种思念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秋天这个季节里伴随着树叶的飘零又会更加浓烈,于是不知不觉当中,秋思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这种文化基因的遗传当中,当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也引入了以秋思为主题的相关文学作品,比如说《天净沙·秋思》就再次进入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毫无疑问,《天净沙·秋思》是描写秋思主题的经典作品之一。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历来都被学者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比如说自己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天净沙·秋思》,心里便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对《天净沙·秋思》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到自己走上讲台,当面对着学生要带着他们一起解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也感觉面前有了一个新的任务:面对当下的初中学生,如何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去设计出一条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文本解读途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而在不断的思考当中,也慢慢的确立了一个主题,那就是:读“秋思”,共“思秋”。

一、读“秋思”

从行文的角度来看,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只用了二十八个字,便凝练地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艺术图画,全曲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效果。[1]很显然这种高度凝练的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解读的时候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如何将这种凝练的文字扩展为学生大脑当中丰富的表象,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当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很显然,教师不能通过“翻译”的方式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因为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灌输。真正有效的方式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解读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形成一种体验感,这也就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解读的时候要抓住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秋思。

当下的初中学生很少有秋思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又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去帮学生建立起这种现实感觉,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教学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体验感,并在此过程中以心悟之。具体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选择小令中的物及其关系,然后去构思。很显然,这就是一个领略小令特色的过程:其一,让学生去理解藤、树、鸦、桥、水、家、古、风、马、阳、人、天涯。这个时候学生所能构建出来的,还只是一种中性的景象;其二,将相应的形容词加上去,于是学生面前的景象会为之一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在天涯。用学生的话说,加了这些形容词之后,立即感觉到面前一股苍凉之感……有此客观景象,秋思之感自然就会形成。

二、共“思秋”

秋思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从秋思到思秋,既是一种情绪的外显,又是对文本解读程度的一种深入。从文学作品价值的角度来看,《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抒情诗名篇,近代学者王国维从绝句美学的角度、境界论的高度盛赞该篇,曰:“《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又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极有高度,但是研究者也指出,王国维对于《天净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并未展开阐述,这导致读者对王国维的评价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2]其实在引导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如果借助于思秋这样一个环节,倒可以解开王国维评价之所以然。

仔细研究这篇课文,并且在秋思意境构建的基础之上,将之转换为一幅图画,然后教师跟学生一起走入这幅图画当中,那对思秋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毫无疑问,这首小令当中描写秋天的景物是丰富的,精心选取的“枯藤老树昏鸦”……,准确且巧妙构成—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其后由景到人,一个断肠人在古道之上,伴随着一匹瘦马,吹着西风,沐着夕阳……当学生大脑当中这样的图景变得清晰的时候,他们也就能够走入文本,感受到内心深处有着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内心。

于是这里不妨让学生去思考: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可曾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应当说完整的场景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但是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眼界已经不再是那么幼稚,他们的内心也不再是那么单薄,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总有与思念相关的生活场景,这种场景一旦与课文的解读对照起来,便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代入感。于是学生的思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课文描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叠加的过程:课文中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入深秋时节,此时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或许就是那一座真实的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袅袅炊烟的农家……还有那伫立于古道之上的人。如此景象之下,学生就可以经历一个恍若身临其境而内心秋思之感十足的思秋过程。

在真实的课堂之上,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进行的,当学生在理解秋思的基础之上,慢慢走入思秋情境之时,笔者悄悄打开了多媒体:带有一丝悲凉的音乐响起,学生不由自主抬头看画面,于是基于课文意境而写实的山水画出现在学生面前,并伴随着课文中的若干情景不断切换。此时全体学生鸦雀无声,学生与多媒体所创设出来的情境融为一体,一个秋思的过程于是也就变得更加真实……

三、析文旨

当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思秋主题的分析,经历了秋思的“体验”之后,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是丰富且清晰的,学生的情感是被激活了的。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文,去分析文章的主旨,那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比如说学生认识到了这实际上在写一位游子,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到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练,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3]

其实,当教师设计先让学生去分析思秋主题,然后进入秋思的情境之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意味着课文的主旨会慢慢出现在学生面前。毕竟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而言,即使是在初读《天净沙·秋思》而感觉到语言极简的时候,他们也能感知到小令当中的那种“思伴之情真真,念家之意浓浓”[4]。只不过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学生的感觉激活,并且要努力让学生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文字的精练,意思的准确,表达的清晰,这些都是基本的工具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人文性,让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揣摩中,认识到作者何以能够通过极简的文字描写出如此丰富的内涵,那对小令“游子思乡”主旨的明确,也就能够起到很强的奠基作用了。

参考文献:

[1]邹阳.《天净沙·秋思》审美效果的另类解读[J].荆楚学术,2018(6):16-17.

[2]石了英.《天净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J].语文建设,2019(9):45-48.

[3]王岩.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试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J].教育文摘,2012(5):46-48.

[4]黄剑朋.思伴之情真真 念家之意浓浓──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感[J].南京社会科学,1995(4):61-61.

猜你喜欢
小令天净沙秋思
秋思
天净沙·冬
秋思
天净沙·春
掉坑
掉坑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天净沙·秋思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