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活动设计与运行

2021-09-29 11:45童桂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时评时事思维

童桂香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现实困境,同时考察了高中写作考查的新趋势,从时评写作入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提出满足写作教学的新诉求的课题,并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论述文写作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与社会的半隔绝状态。就现状来看,高中学生基本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教室、食堂、宿舍,半封闭的生活,使学生对社会舆情、时事一片茫然。没有课间的阅览时间,没有定时的新闻视听,更没有热点时事的宣讲,这种没有真实的社会生活参与的状态,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思想情感不丰厚,价值取向不明确,人格树立不稳固。

困境二:学生思维呈固化状态。由于缺少现实生活的参与和对现实事件的多元思考,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固化的状态,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套话,假话;只会拣起别人嚼烂了的思想吞咽下去。面对内涵丰富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处于自我隔断状态,缺少真实思考,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评价,缺少审视自我、审视社会的意识。

二、时评写作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能养成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时评写作素材来源于社会热点,通过有意识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习得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养成思考社会,多元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2.能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时评写作强调对社会素材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观照,或解剖素材产生的深层原因,或分析素材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灵敏性和深刻性。

3.能增强学生论述语言的运用能力。时评写作,除了内容要素取之于社会外,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符合评论的语言规范和特征,能实际运用评论语言。时评写作的语言学习,对学生论述语言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

三、时评写作活动设计与运行

(一)搭建平台,收储素材

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前期的储备。时评写作的前期收集储备,其主要作用在于“视野的储备”,包括社会视野储备、思维储备,思想储备、语言储备和写作方法储备。

1.教师搭建平台,支持收储。

搭建硬件平台:①联络学校纸质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收储提供场地的保障。②开设时事阅读探讨课,为学生收储提供时间保障。③开辟班级时评角,提供时评文集和优秀时评文章。④设置时事视频观览时段。

搭建软性平台:①指导收储方向;②指导收储方法;③指导收储素材的甄别和筛选。

明确收储方向:内容方向包括文化、创新、青年、科技、时代、道德等话题;媒介方向包括《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日报》评论、《南方周末》评论及时评作家的文集。

指导收储方法:摘录全文或精彩片段;广泛阅读时评;记录阅读体会;收集思考同类现象或话题。

制定收储素材的甄别筛选标准:建立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序列。包括道德价值判断、法律规范价值判断、历史文化价值判断、人性伦理价值判断等。

2.学生利用平台,完成收储。

①网络新闻时事浏览,记录有效时事。②阅读各类报刊评论,摘录有价值的评论选段。③分类储备,提高效用。分类储备主要根据话题进行区分。在收储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以下分类:个人和国家、文化与传统、道德和法律、创新与传承、青年与青春、公德和私德、科技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八个主题。同时对分类我们还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系列”,中学生必备的十大意识等。④阅读、揣摩、习得时评写作的大体要领,精耕细读,掌握方法,内化要领。

(二)写作活动设计和运行实践

1.写作活动的设计

(1)学生活动流程。在前置收储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学生时评写作活动流程如下:

审读元素材→元分析→交流探讨→深度分析→完整表述→自擇元素材→独立分析→完整表述

(2)教师指导活动流程

选择元素材→诊断分析→组织交流探讨→点拨分析→指导表述……→批阅表述

时评写作活动的设计采用双线结构,双线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互动,教师线的存在,完善和推动学生线的演进,学生线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中不断纠偏,补漏,完善直至完整表达。在学生活动流程中,我们还设计教师隐身环节,仅仅择最后设计教师批阅环节,体现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的教学思想。

2.时评写作活动的运行

(1)选择、提供和审读。

教师选择元素材:元素材指教师提供的供学生分析探讨写作的时事素材。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选择和提供元素材。如何选择,这是考量教师思想深度和思维深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以显出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敏感度。元素材选择的“三贴近”原则:①素材是否贴近社会生活;②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视野;③素材是否贴近时代脉搏。

学生审读元素材:审读就是仔细审慎的阅读。因此审读不是有口无心,而是需要思维参与的阅读,要有备而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①读懂素材反映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读懂素材的褒贬指向;③读出素材蕴含的思考指向。比如“佛系青年”的审读,学生要读懂“佛系青年”的褒贬指向,要领会“佛系”现象的大致原因等。

(2)分析、诊断和矫正。

学生对元素材的第一次自主的分析,会因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析成果,教师把脉和诊断学生分析中存在的各种病征,也让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缺陷有初步的体验。

学生一次分析是在审读素材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把握主旨。一次分析的质量如何,可以考查学生思维基本的广度和深度。一次分析可以运用以下思维方法:比照法,联想法,发散法。但是,学生一次分析往往不能体现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无法可循。

例如对“医学博士买面包”的一次分析结果:人要尊重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资源浪费等。

这些一次分析呈现的结果不是说学生的观点不对,但思维明显地流于表面,思考的视野过于狭隘,呈现出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人云亦云的痕迹严重,没有运用比照、联想、发散等方法。

对学生一次分析的结果,教师要把脉、诊断。诊断的主要方向是:①思维状态是否积极和活跃;②思考视野是否广阔;③思维质量是否高。上述学生一次分析结果呈现出了思维的惰性、狭隘、低质的面貌。在诊断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分析。仍以“医学硕士卖面包”为例,加以论述。如比照法的运用,从医学硕士面包师、面包师的素养、初中生面包师三个角度,从职业态度、专业知识、健康理念、食材标准四个维度进行比照。

联想法的运用,结合同类事件进行迁移和综合。如由医学硕士做面包联想到清华硕士当游戏主播,北大才子卖猪肉,……思考“学以致用”问题。

(3)交流、探讨和提升。

对于元素材,仅从一个维度去解剖和立论,会妨碍全面的理解,而从不同的维度去解剖和立论,便可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合作探讨就是“岭”“峰”的交流,是搭脚手架,让学生走向更高层次,进而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论题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开阔思想的视野。一次分析及诊断让学生明白自己分析中思维的缺陷,通过比照分析,联想分析和发散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改善。而交流探讨是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把肤浅的思维再深入,再拓宽。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探讨中,要引导学生走好下面四条路:①由浅入深;②由对立到统一;③由点到面;④由单一到多元。这四条路,指向时评写作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指向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例如交流探讨“钟芳蓉的选择和网友的质疑”这一时事,对这个热点话题,学生一次分析的时候普遍地局限于一些大众化口号化。二次分析时,对此话题的探讨由网友的质疑出发,分析“钟芳蓉”的选择和网友看法的矛盾,对比一次分析的肤浅和僵化,交流碰撞后的思考显然质量更高,在二次分析中,避免了单一和对立的思维,而是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显出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4)比较、甄别和建立。

二次分析和点拨是整个流程的关键环节。教师指导和学生交流探讨是利用脚手架让学生的能力有长足地提升,二次分析是二次发现、比较和甄别的过程。二次分析常将两个或多个素材放在一起,通过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或共性特征,提高观察力和思辨能力。或求同存异,或尖锐对立,或是某一观念的不同侧面。如果引导学生穿针引线,在甄别比较中思考,运用比较的思想方法积累学生的思想,学生就能够将问题看得更透彻。

教师在点拨的时候,可以提供以下帮助:①提供一些相关论述,启发学生思考;②引导学生比较同类话题;③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和时代分析;④指导学生建立思维的支撑点;⑤指导学生建立分析的思维流程。建立“五想五问”的思维模型,构建思考的基本逻辑。

建立一:的二次分析思维支撑点及其思维基本流程:

①列现象→究本质→明结果→提做法

②举事实→挖原因→溯源头→揭意义

这是基本流程,可根据实际对思维支撑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多种思维的变式。如此,就让二次分析完善脉络清晰,思维多样。比如对“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抢”二次分析。学生的思維流程中寻求的支撑点如下:“抢”的现象,“抢”的历史渊源,“抢”的本质,“抢”的心理基础,“抢”的原因,普解决“抢”的建议,“抢”的辩证观。

建立二:“五想五问”的思维模型。

“五想”即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事热点时要多角度发散思维。面对时事素材,要往深处想,发现和挖掘根源;要往同处想,开拓问题的广度;要往异处想,在比照中探究;要往远处想,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影响;要往实处想,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动。与“五想”呼应,要求学生养成“五问”的习惯:问根源(为什么?);问类似事件或现象(还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吗?);问异向事件(与此相反的事件有吗?);问事件的走向或影响(如果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影响或结果?);问解决之道(怎么办?)。

“五想五问”,将对问题的思考规范化,便于梳理学生杂乱无章的思维,使之做到问题明确,条理清晰,层层拓展,层层递进。比如针对“校外教育乱象”,就可以循着“五想五问”思考,从而得出关于这一现象的基本认识,表达明确的观点。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有思维支撑点支撑的二次分析流程,对于时事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的挖掘更加明晰,而且学生能结合社会、历史来看待问题,甚至深入到了心理层面的讨论。而这些正是时事评论写作不可缺少的深度和广度。二次分析最重要的是把之前思维的零星片段串联起来了。这是学生写作的重点,更是难点。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对于时事问题的思考就会更加辩证和全面。

(5)制造、寻找和深究。

在完整表述环节中,教师要强化批阅和点评,要发挥它们的功能,教师精心的批阅点评,一则肯定和激励学生,二则习得思考和表述思想的方法,三则纠正学生在探究热点时思维出现的偏差和疏漏,四则让学生有持续成长的态度。

学生完成表述要领:①理清思路,结构清晰;②揣摩元素材呈现方式,素材转述简明;③挖掘思维特点,构建思维流程;④体会语言风格,短句表述,多种句式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表述中,要有意识体现出下面的表达效果。

①制造陌生化。在表达中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突破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形成思维上的间离。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②寻找两极点。一个优秀的时事一定有其巨大的思维含量在其中。学生除了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寻找时事的两极点,在极大的差距中,挖掘材料的本质。

③深究因果链。追本溯源,是议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由“事实”到结论,必须有内在的公认的逻辑关联。在事件是客观公认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助表达,深究内在的、公认的逻辑关联,这就是说理中的因果分析,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理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此,定能为议论文事实材料“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2020年5月第2版.

[2龚瑞峰,张吉.思维与技术——高考论述文写作课(浙江省规划课题)[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1月第1版.

[3]叶黎明.支架:走向专业的写作知识教学[J].语文学习,2018(4):56-61.

猜你喜欢
时评时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时事政策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