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例谈

2021-09-29 11:45石作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语文

石作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但在西部农村学校,无论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从农村学校的现实出发,积极发掘新农村建设的地域资源优势,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地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无论教科书的使用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强调一种开放、融合的教育理念,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一、深入研读课本,充分拓展教材,发挥好教材自身资源优势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同时又是师生共同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教材资源充分运用,学生主体作用激发,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标下的统编教材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主要的凭借和重要的媒介,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包含内容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广播、电影、电视、音视频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活教材”,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1]因此教师要克服能力、精力、办学条件、环境、学生家庭、家长素质、学生认知水平、教育评价等因素的制约,积极发掘、整合、利用身边的资源,充实我们的教材,进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实践性,更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何深入拓展教材,丰富学习资源,如在学习《开国大典》《灯光》之前,可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家长等方式了解共和国诞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一辈对国家的感情那么深沉;在学习《望天门山》时,组织“我最爱的一首李白的诗”的朗诵会,学生对唐代诗词的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进而广泛涉猎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积累不知不觉突飞猛进;学习《将相和》前,要求每人会讲一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学生课后积极主动阅读、获取知识的视野打开了;学习了《草船借箭》《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之后,教师设计好以“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分析”、“水浒英雄形象赏析”等为题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结合原著阅读、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感知四大名著作品。學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诸葛亮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更加到位,通过欣赏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提高欣赏水平和研究能力,学习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丰富了语文教学活动,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而使得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1]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乡村野,最了解的莫过于花鸟虫鱼。然而,稍作调查便不难发现,由于天天身处其间,他们对身边的一切反而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便易行,通过便利的“乡土”资源让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2]促进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

(一)在种植、养殖实验中探究科学与实践的奥妙

结合课文《爬山虎的脚》《蝉》《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等课文的学习目标,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特点,与合作社、节水示范园、种植基地、养殖大户签约,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种植庄稼、栽培蔬菜、花卉,组织学生围绕种植、养殖等实践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让语文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鸟的天堂》《动物笑谈》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小专家》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自由组合,饶有兴趣地深入北海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研究,从孩子熟悉的、身边感兴趣的动植物开始,结合公园的环保公益宣传栏和相关资料获取知识,继而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珍稀动物,明白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调查研究中爱护动植物、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这不但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有了直观的了解,而且对后期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单元教学活动需求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种植劳动体验,组织学生栽培蔬菜、瓜果、布置课余养花或小动物,借此让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3]鼓励和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科技小论文,如《蔬菜宝宝快快长的方法》《陇椒、青笋的生长变化观察》《无公害蔬菜好处多》《白色污染害处多》《节水示范园的科学原理》《怎样让高原夏菜的尾菜处理变废为宝》《小动物的奇妙变化》《音乐与奶产量的关系》等,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许多小论文在探索实践中需要倾注大量心血,但学生倾心投入,乐此不疲,这些以农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形成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3]而且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民间掌故”探寻中接受文化熏陶

“民间掌故”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虽然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但在广大农村,仍以古老的方式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农村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如当地历史沿革、地名的来历,著名文物、建筑的相关知识收集,同学们各显身手,有的深入图书馆查阅,有的深入实地及博物馆、民俗馆考证,有的采访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搜集到了许多资料,如:“永昌八景考证”“马踏泉的传说”“‘北地村名的来历”“骊靬的由来”“我们村的西路军老英雄”“云庄石窟的变迁”……教师还组织学生收集本地民间熟语等活动。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

(三)在“乡情民俗”中感悟淳朴的乡情

风俗人情在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许多有趣的习俗需要孩子们了解传承,将此作为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开发利用,独具风味。在资源开发上我们将乡土教育、劳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等有机结合。在老师的科学引导、巧妙设计下,同学们个个成了有心人,“婚丧嫁娶”、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随着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展持续,他们为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俗深深折服,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探究成果脱颖而出:《永昌手工地毯的花色与技术》《二月二与龙抬头》《科技下乡的家乡产业》《走进民俗馆》《家乡节水示范种植成效调查》《四月八祈福的缘起》《又到端午节》《有趣的“六月六”》《中元节祭祀》《腊八粥》《冬至火》《圣容寺与敦煌的渊源》《正月十六游百病》这些习作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民俗民风”的挖掘与收集整理,让他们明白自己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如今在科技引领下又将焕发出怎样的活力,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人文底蕴,很好的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紧密联系。

三、抓实、用活校本资源,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

(一)重视班级文化墙布置,营造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文化墙布置应凸显育人性、人文味。如在班级教室的墙壁上设置“成功的起点”、“作品赏析”等专栏。学习园地开辟“日积月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美工角”“创意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就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同时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阅览室、德育展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艺术教室等地方去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综合性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

(二)美化、文化环境,营造一道亮丽的风景

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文化建设,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增加校园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了艺术化的宣传栏、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校园文化长廊,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里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个设施育人,长期坚持校园文化广播,校报的编辑印发,校园中让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语文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组织各项活动,引入源头活水

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及班级活动丰富课程资源,如:清明祭英烈、端午说屈原、“五四”故事会、“七一”颂党恩、国庆诗歌朗诵会、中秋赏月话团圆、“民族精神代代传”及“平安校园大家共建”“新年”灯谜会等活动营造语文拓展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开办“红领巾”广播站、电子信息阅读栏、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栏等及时关联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留心每日发生的大小事,诸如“环球纵览”“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国家经济政治大事,培养家国情怀,登录青骄课堂、德育学堂学习先进事迹,增强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外,关注班级动态及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通过活动引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习感悟,开发写作之源,拓展学习时空,提升生命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四、巧妙联系家庭生活,充分开发亲情资源

“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有关家的话题和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学生写作表达的素材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开发亲情资源需要时常引导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感受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做好学习准备,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所做的事;听听白天工作的情况;了解父母的烦恼;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几件事;访谈父母及家人的成长经历。接着让学生把这次活动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发掘了,原来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封存已久的真情被唤醒了,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信给爸爸妈妈(教师给出建议:把信放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暗中观察父母的表现);有的同學还把家里收藏的照片,收集整理成《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相册,每一张照片用充满诗意的话语备注,并为册子配上前言、后记,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感受。结果,几乎每一位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的作品和真情行动同样也震颤了父母,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架设起来了,亲情进一步得到了激发,孩子的写作感悟力更强了。“家庭风波”、“那一天我长大了”“爱的约定”“父母的心事”“爸爸撑起的晴天”“母亲的生日”“两张照片”“给妈妈一个星期天”“一家人一辈子一生情”“暖暖”等优秀作文在浓浓亲情的滋润下完成了,在家庭亲情的感悟中孩子们体会出父母的拳拳之心,在换位思考与身体力行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感受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在班级交流中品尝到了创作的乐趣,更体会到了亲情、友情及宽容、奉献、合作分享的爱力量!

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合理开掘家长、教师的“人本”资源

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重要课程资源,家长同样是课程资源。就农村学校而言,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我们不断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抓好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發挥好学生身边榜样应有的作用。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如在课余及空隙时间里,让低年级孩子们自主认会学校名称、校训、校风、班风、学风等标语,校园内张贴的名人名言,会写家庭成员的姓名,会认班上同学的姓名等,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中高年级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脱贫攻坚中的家乡变迁”“我和爷爷(或者奶奶)比童年”等社会调查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家长潜能。家长中有致富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孝老爱亲家庭成员、金昌好人、新时代文明实践致富代表、省市级劳模等,在他们身上蕴含独特的人本资源,安排家长走进校园,与学生开展思想、文化、实践交流,在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中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请进校园的家长与学生们谈理想信念,说人生感悟,在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潜能不断被激发,在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融通创新中,个性化、极富实践性的新教学资源不断生成,师生和家长共享共建、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课本与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人本资源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创新,做开发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符合农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最新版(p-1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4]《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