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古代科技著述的方法

2021-09-29 11:47王世鸿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经注文本科技

王世鸿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和培养中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古代科技著述的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02版)以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设计了若干课程模块,其中就有古代科技著述选读的专题,提出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代科技著述的经典片段,撰写读书笔记”。纵观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古代科技著述阅读受关注程度并不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延展。鉴于此,我们根据自身教学体会,结合新课标要求,对中、职学校学生阅读古代科技著述的方法作如下探讨。

一、知人论世,培养阅读的兴趣

了解作者,以便明了创作缘由,才能更充分理解著作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著述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对古代科技著述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查找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筛选出关于作家著述的重点信息资料,力争详实全面,进而形成对作家作品形象立体的第一印象,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例如《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这为他撰写《水经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知识储备。由此可以推想其著作材料详实,内容丰富,以及行文的谨慎用心。

二、整体感知,了解体系和结构

翻看著述的目录和浏览章节内容,把握它的体系和结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印象,为选取精读的章节或者片段做好准备,同时消除对古文的畏惧心理。例如,《天工开物》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分上、中、下篇,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等章节。每个章节对于劳作的工序作详细的描绘说明,比如上篇《乃服》对如何取蚕种、孵化、养蚕、结茧、治丝以至于纺织、成衣等工序逐一介绍,对其中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也作了详细说明。

三、明确范围,精选阅读内容

在整体感知著述的基础上,须精选部分内容作深入阅读。选择可读性较强、文辞生动的片段,对于其中难度较大的、学术性较强的文字,可酌情删减。

首先教师在熟知文本的前提下,示范指导摘选出可读性强的片段。例如《天工开物》下篇《珠玉》选段: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則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

这段文字形象生动描述珍珠的形成,画面感强,带有神话色彩,可与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参照对应,宜选作学生阅读的材料。

接着学生或学习小组参照教师的做法,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兴趣,也可以结合专业学习的需要,明确范围,找出著述中的阅读片段。

四、阅读文本,深入解析内容

阅读片段选定后,开始对阅读文本作深入解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文言阅读基础,结合文本内容,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在阅读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指导点拨,并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阅读。

第一步:逐句阅读,把握内容。学生联系已学的文言知识,理解其中的词句。对于个别生僻字词,可通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等方式进行落实。对于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解。

例如《水经注》首先是一部地理学意义的著作,其中的地理名词、方位、流经区域等知识丰富,文字偏于客观具体详实的说明,读起来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地图进行证实,画出草图,以切实感受文字的准确,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又如《茶经》中有关于各种茶具的介绍,不少工具比如甑、芘莉、扑、棚等都已失传,可通过相关注释了解它们的形状以及作用,并与今天所用的茶具对应起来,以便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落到实处。

如此逐句阅读,进而综合概括,达到对文本所述内容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精读文本,感知文辞特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精耕细读,深入探析,鉴赏语言文字之美,感知古代科技著述准确生动的写作表达的方法。例如《茶经》“茶之煮”一章中有: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由茶汤之景,联想到清新的自然之景,语言精练优美。阅读这样的片段,学生不仅能感受其用词准确,还能领略其独特的文辞之美,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第三步:分析细节,探讨精神蕴涵。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文本叙述中的精彩细节,如:精确的数据记录、严密的工艺流程记录、科学家精益求精的探索事迹、新见解等等,深入探讨,从中充分感受文本中蕴含的古代科技先贤的可贵的工匠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1.感知古代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例如《水经注》注解经文时常引用大量的典籍予以佐证,同时立足于个人的实践中的见闻,对于前人注解的谬误进行批驳。如卷八济水篇“又北过谷城县西”条目下注解: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

郦道元依据实地考证,比对《史记》记载,纠正了《皇览》的谬误。作者的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可以感知。

2.感受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如郦道元写《水经注》,充分利用个人经历以及职务之便周游广大地域,沿途记录见闻,进行实地考证,大大增强了其文字的详实度和可信度。这与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广为游历考察的做法一脉相承,其实践精神令人敬服。

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如中篇“冶铸”中关于铸钱的描述: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一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

工序条理清晰,用词精准,作家若非实地考察经历,不能作如是详实的记述。

3.感受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生活意趣。《茶经》作者陆羽不惜以精细的文字详细介绍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方法和产区分布等,尤其不厌其烦讲述煮茶技艺、要领和规范。比如煮茶用到的器具多达25种,包括碾、风炉、筥、炭挝、交床等等,并对每种器具都作详细说明:

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

关于它的材质优劣、形状、尺寸、构造等也无一不精细备述,一如《核舟记》对工匠于径寸之木上雕刻出丰富的立体图景细致生动的描写。由此我們不仅可窥见唐代茶文化的发达,同时也可感受茶学家陆羽治学态度之严谨和生活中颇有清俊风格的意趣和品味。

五、梳理总结,撰写读书笔记

这是阅读的收尾阶段。学生首先对整个阅读过程进行认真回顾,即在初期对著述总体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对精选片段阅读各方面收获进行梳理,以学习汇报、学习小结、心得体会等形式完成读书笔记。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形成对该科技著作更全面更深刻的印象,将阅读中获得的文言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所感受的古代科技人的精神品质固化下来,并内化为语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精神。同时还可以报告会、板报或在班级学习群中交流等方式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其他学生阅读和探究古代科技著述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开展阅读提供方法路径上的借鉴,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阅读古代科技著述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我国古代科技著述这一优秀文化宝藏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2.

[2]王婷婷.四驱并进 共读经典[J]:现代职业教育,2020:72.

[3][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天工开物[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345.

[4][唐]陆羽等著.茶经·续茶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22.

[5][北魏]郦道元,[明]徐霞客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2.

猜你喜欢
水经注文本科技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