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资源——初中语文教学的利器

2021-09-29 11:52冯国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文本

冯国福

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插图资源是与课文配套编写的,因此插图资源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材插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没有重视插图的作用,往往在解读文本时将其搁置到一边,这对教学资源造成了浪费。

相比于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学生对图片更感兴趣,拿起学生的课本,教师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在插图上进行了“二次创作”,非常的有趣[1]。这提醒教师——学生喜欢插图。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非常丰富,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配套的插图。按照插图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人物、自然景观、故事情境和书法字画。这些插图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水墨、油画、漫画、照片等,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文本内容。如此丰富的插图资源,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三个益处。

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中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还处在发展当中,对于文字内容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在拿到教课书后,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地浏览整本书的插图内容,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图片,就会激起阅读的兴趣,仔细地阅读文章内容。这就好像小学生不喜欢课文,而喜欢绘本一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前解读文本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有效地导入教学[2]。

二是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场景描写类的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文章内容感到难以理解。这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文字理解上有短板,而有的学生则是在空间想象上有短板。课文插图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运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是给了学生一个“参照物”,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就可以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三是能有效渗透美育教育。插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鉴赏资源,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文插图中,不乏名家大作,教师可对这些插图进行适当地介绍,在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会在图文结合的学习中,领会到中外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气节。这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认同。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插图,并放大插图的教育价值呢、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翻开课本往往先看插图,再看文本,教师可利用这一特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此一来,新课的导入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太空一日》这篇课文,宇航员杨利伟在飞船中微笑的做出“胜利”手势,教师利用这幅插图创设情境[3]。“大家看,杨利伟作为我国第一位太空人,他在照片中显得很轻松、得意,其实在飞船升空时,遇到了很多的危机,他自己都认为这次肯定是要牺牲了。”教师在讲述中制造了冲突,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对杨利伟的“太空冒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立刻设置问题“那么在这次冒险中,杨利伟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他的心理状态如何?他又是如何打败困难的呢?”教师借助插图,有效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带着预设的问题展开阅读,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利用插图,启发思考

人本主义、实用主义与融合范式为方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强调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发散性、创新性的教学,提高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4]。比如,《孝亲敬老》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教师仅仅解读插图内容就让课堂显得单薄了。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漫画,然后引入讨论:“看完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为了营造出“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教师率先分享:“我想到了让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爸爸教育我要好好念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非常感谢他的教导,在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导师,鲁迅、闻一多、梁启超、伏尔泰等等,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才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我想帮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让爸爸感到自豪”。学生听到教师的人生故事,也纷纷开始分享:“父母教会我细心”“我妈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在分享后,教师进一步提高话题的发散性:“那么大家能举出哪些其它有关‘孝的例子呢?”学生开始举一反三,有拿英语课文举例的,有拿电影情节举例的,还有讲历史故事的,“孝”的观念早已不知不觉完成了渗透。在以上例子中,教师首先通过插图创设了情境,营造出了畅所欲言的氛围,然后用开放式的问题,锻炼了学生发散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

三、利用插图,提升审美

审美鉴赏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经典名家画作,这对学生理解文本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起到了重要作用[5]。插图是文章内容的直观体现,蕴含着与文本共通的情感内涵,学生在对照插图理解文本时,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得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熏陶。比如,《我的语文生活》插图中有一副民居的对联,学生可以领略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美感;《土地的誓言》插图让学生领略到东北大地的辽阔;古诗的插图就更加典型了,唐朝诗人王维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这些优美的插图配合课文,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带来通达的艺术审美体验。《登幽州台歌》是唐代陈子昂凭今吊古,抒发悲愤之情的一首登高望远诗。学生在朗读时总是找不到诗中意境,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太小,还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向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创作故事。陈子昂历经政治挫折,在悲愤之下登高望远,感悟到万事万物的渺小,越发感到荒凉和无助。图中广阔的天空、无尽的河流、渺小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文中意境完美的交融在了一起。学生借助插图,有效地提高了古诗审美能力。

四、利用插图,深化理解

学生对于课文中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形象直观的插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比如,《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这篇文章的配图是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把小学教材中《少年闰土》的插图拿出来作对比,问学生闰土哪里变了,学生说“变呆了”“没有精神了”。随后,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中对闰土的描写,提出问题“除了外貌变了,闰土的精神有什么变化?”学生说“闰土不像小时候那么亲近作者了,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教师追问“为什么闰土会变成这样?”教师利用插图制造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以“闰土的变化”为线索,理解了鲁迅笔下旧社会对人的压迫,人不像人,而是像木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出了生活中反应阶级观念的现象,比如婚姻中的门当户对、逛商场时售货员对衣着光鲜的人态度好等等。在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学生也对鲁迅犀利的文风有了一定的感知。

插图作为课文的配套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直观形象阐释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是渗透了价值观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利器”,分析插图在课堂中的应用途径,发挥并放大插图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友慧.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编绘思考[J].湖南包装,2018,33(001):65-68.

[2]陆薇.妙用插图,让语文教学妙趣横生——以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000(001):P.92-92.

[3]李丽.两岸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比较研究——以部编本和康轩版七年级教材为例[D].2019.

[4]王婧.初中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探寻[J].课外语文,2019,000(033):P.62-63.

[5]杨柳依.浅谈初中语文课本教学中插图的运用——以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课内外,2018,000(034):194.

[6]孔潔慧.巧用插图实现教材资源最大化——以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谈插图对语文教学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8,386(26):72-74.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