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赋予儿童阅读理解的力量

2021-09-29 11:47刘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刘玉

针对学生阅读短文能力薄弱、阅读资源少、教学模式单一等现实状况,笔者分析原因后,寻找到突围策略:运用思维导图。在实践中总结出:在阅读短文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价值、操作范式、绘制模式。这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在考试中分析短文的能力,提升考试成绩,大有作用。

一、审视:学生阅读短文现状及原因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不容乐观,特别是阅读短文作为中高年级考试的一个项目,失分最多。目前,学生在阅读时间、阅读资源选择、阅读数据留存、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一)现状情况:一是阅读资源少。学生的阅读资源往往只有统一的课本教材和短文训练题等辅导资料。二是阅读效率低下。通过实践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试卷中阅读短文项目是失分最多的项目。三是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是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很大的发展。

(二)现状归因:一是学生阅读缺乏内驱力。学生对文本的望而生畏,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简单的词句与内容上,没有进行自我意义上的建构。二是教师指导缺乏有效性。教学中有教师没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向、方法、牵引等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三是评价模式缺少综合性。评价模式没有从单一向综合性、过程性评价转变。

二、突围:思维导图在阅读短文中的实施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

1.概念解读。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它运用了图文并重的笔记模式,像地图一样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记忆要素链接,建立记忆。在运用思维导图后,可将学生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Thinking?visualization)”是指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期实现增强记忆及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本质也就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

2.思维导图在阅读短文中的价值意蕴

①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用思维可视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大优势,莫过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每一个中心词都向四周开枝散叶,使文章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学生一目了然。思维可视的构建,就是学生对于阅读内容从浅入深的多次挖掘,它就像一张地图,每一部分的分支内容都与主题及分支紧密相连。

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知识的兴趣点较低,如何把枯燥、抽象的短文分析课上的生动有趣呢?思维可视作为直观教学方法,具有显性化、图示化的特征,通过把抽象知识具体化、逻辑化,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阅读的动力。

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训练中,很多学生都反映无话可说,而思维可视作为直观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取大脑中相关的信息点,并付诸于表达。

④语段结构显性化。思维导图把语段结构解读成丰富多样的图示,将知识结构化,重点内容清晰化的一个显化过程与结果,十分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体现了线索组块之效,将分散的知识点转化成了形象而又严谨的组块模式,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的结构化,愈加凸显重点,愈加清晰。

⑤篇章教学更立体。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让学生关注阅读的内容,表达的形式,章节的安排,从而发现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对话悬念,设置的用意,谋篇布局的精巧,遣词造句的丰富。思维在不断训练中提升,语感在不断训练中形成,思维导图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

(二)思维导图运用范例

很多学生不善阅读,终究原因是教师忽略对学生列框架这一技能的内化和输出。而思维导图特征之一就是图示化,它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路线图。利用思维导图直观性,结构性的特点,对思维进行整体布局。如何引导学生列框架呢?

1.感知——列框架。在这一环节,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能把握文章的大框架,书写相关的信息片段。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五下《刷子李》一課时,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大框架,通过图示化,理清思维脉络。

2.讨论——补框架。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礼记·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国教育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既解决了后进生无法独立完成框架搭建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自由空间。在相对的“言语自由”的氛围下,学生边讨论边修改自己的框架图。

学生在完善框架图的过程中,熟读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两个人物的关系,能梳理出师傅的规矩,寻找出徒弟的内心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品读,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想象,升华了对文本的感悟。而框架图,就像是骨架,撑起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思维的着力点。

3.言语——说框架。框架结构的语言输出至关重要。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提问训练,形成文本阅读体验,这时的思维可视工具的运用,成为学生得力的好帮手。不会让学生问一些脱离主题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会问,问得有意义。

围绕框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关刷子李的规矩有哪些?徒弟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由失望会变成惊呆?刷子李为什么立下这么多的规矩?既然是写刷子李,又为什么写小徒弟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快速地阅读了文本,感知了文本内容,更是通过思考,明白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原因。通过抓住小徒弟心情变化的线索,一波三折地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享受,通过人物对比,明白了作者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写作手法的妙处。围绕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找出相关词句,体会妙处,进一步感悟写人的方法。

学生不仅用关联词把思维导图上的文字串起来,还对内容进行扩充与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短文快速应对流程

1.快速阅读,头脑风暴。看到短文,学生以最快速度阅读,抓住一些关键点,如时间、空间地点、人物、主要事情、人物感情等,形成头脑风暴。

2.理清顺序,绘制思维导图。依据在头脑中的痕迹,按照合理的结构安排,形成自己的思维分类,把文章按一定的线索、顺序,分成几个层级,列框架,绘制思维导图。

3.对应问题,完善细节。再读短文,增添细节,特别是短文的问题,在文章中要找出答案。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补框架。有了框架和血肉之后,最后梳理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作者的情感等问题。

三、评价模式的创新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应从以往甄别、选拔的评价视角转变为促进发展、关注过程的评价视角,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评价从关注筛选到关注促进发展,评价后即时提供个性化的、可视化的反馈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1.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从学生个体发展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技能、生存和生活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电子档案袋就是很好的评价工具。它是集合多种功能的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能有效地存储与展现学生的全面表现。可以把学生的所有思维导图作品,拍成照片,做成电子档案袋,上传到班级群,永久保存下来。

2.主体多元协作互评。它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由教师主导转向多元主体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指的是多方人员,如教师、学生、家长。作为评价的主体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并且使被评价者同样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赋予被评者更多的责任,实现他评、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再通过评价反馈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作品后,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

整体来说,在阅读短文中运用思维导图,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在考试中分析短文的能力,提升考试成绩,将大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