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1-09-29 11:52何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高中生

何潇

问题情境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其突破了约束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将人本观念贯彻到了语文课堂中,开拓了高中生思维发展空间,为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增强夯实了基础。因此,面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高中生问题意识淡薄、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探究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路径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情境模式的内涵界定

问题情境模式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寻找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主动依托先期学习经验开展创造性活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发展性教学手段,学生不仅需要结合现有知识开展思维活动,而且需要重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思索学习方法体系的构建原则[1]。

二、问题情境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1.适度性

在问题情境模式实践应用时,教师应从多个视角分析高中生认知能力水平、理解基础、心理特征,深层次剖析教学内容,设计与高中生、教学内容均契合的问题情境,便于高中生可以凭借现有知识能力解决,并激发高中生潜在自主学习意识,构建高效课堂。

2.趣味性

兴趣是高中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最佳引导者,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趣味性教学情境,启发高中生主动思考、感知意识,整体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发掘高中生隐藏的语言文字智力,增强学生核心素养[2]。

3.开放性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问题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学生思维引导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应避免事先提供答案式内容,而是引导高中生在具体问题的启发下,发散思维,开拓创新,获得最优解决方案。

三、问题情境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1.诗画结合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诗歌中意象内涵丰富、多变,高中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准确、全面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教师口头强调最大程度利用想象、联想感知诗歌意象、意境时,高中生无法清晰明确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对诗歌学习丧失兴趣[3]。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运用诗画结合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恰当问题的设计,引导高中生從诗歌中寻找画面,从画面中寻找情感意境,激发高中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并帮助高中生掌握自主感知诗歌隐含知识的能力。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可以事先了解高中生的绘画能力,根据了解情况将高中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并提出问题:你可以找到诗歌哪些意象?要求各小组分别从一二节、三四节、五六七节寻找意象,并将其绘制成简单的图画。随后提出问题:在这些画面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求各小组在上述问题引导下分析诗句意象与诗人情感变化间的关联,并进行整幅画面中诗歌意境的总结。最后,提出问题:作为一首典型的离别诗,《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都有哪些特点?要求各小组收集并列举自古以来的离别诗,找出意象,简单绘制诗歌描绘画面,对比总结《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在意见汇总后,选派代表与其它小组分析《再别康桥》诗作意境表现的特殊技巧。

基于诗画结合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强调唯一性答案,可以让高中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对诗歌的多视角理解,进而生成全面展现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

2.引入史实

总结归纳文章主题思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高中生所需掌握的必备能力之一[4]。但是,仍然具有一大批学生无法准确、全面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时,引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实,帮助高中生直接而便捷的感知文章主题思想,进而透彻理解。从本质上而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的历史事实引入主要是在历史事实的协助下,将一个大问题划分为若干个高中生理解瓶颈小的微问题,经过微问题的有机串联,步步引导,促使高中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核心主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方法应用时,教师应以文本为核心,避免因高中生无法体会问题目标而偏离初始方向。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鸿门宴》为例,为了帮助高中生理清刘邦、项羽、范增、张良几个关键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入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为高中生提供主题认知的基本依据,随后提出问题:

①项羽为什么要设“鸿门宴”?

明确:项羽想从宴中获取利益,顺利做“关中王”。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性格的差异?

明确:描写项羽的语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项羽大怒曰:……”、“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未有以应”、“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等,表现了项羽直率鲁莽、轻敌自大、光明磊落、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寡谋轻信的性格特征;而描写刘邦的语句:“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等,表现了刘邦能言善辩、理智清醒、虑事周到、多谋奸诈、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③刘邦顺利逃离的原因是什么?与楚汉之争最终结果有哪些联系?

明确:刘邦已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结为儿女亲家;刘邦进入关中,欲在关中为王,导致项羽大怒,招致杀身之祸。在张良的提醒下,刘邦及时改变了战略,忍辱负重,将关中土地拱手相让,消解了项羽的怒火,也顺利将各路诸侯的视线转移到了项羽身上;刘邦具有在项梁和楚怀王手下工作的经历,较为了解楚国将士矛盾,且赴宴时具有充足准备(谋略过人的张良与忠勇过人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保驾护航)。

通过结合历史事实提出上述问题,可以帮助高中生逐一明确主题并正确归纳:作者通过对宴会前斗争、宴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露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以及刘邦的过人谋略,表达了领袖人物性格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联系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若将高中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与高中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基于此,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应从高中生日常生活入手,恰当选择应用由诗歌改编成的古风歌曲、影视文化等资源,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在生活化问题情境中,顺利将高中生关注的视线从文本调回到现实生活中,激发高中生对现代社会各种人物、事物关系到思索,进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助力高中生成长[5]。

例如,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为高中生展示古代蜀道的图片,初步加深高中生对蜀道的印象。在图片展示的基础上,要求高中生联系自己爬山或者徒步的经历,分析文章思想价值。同时为了增强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教师要求高中生根据自身理解,发挥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问题情境创设中。自发提问、质疑,自己寻找解决策略,保证教学效果。

生活化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激活高中生的思维状态,而且可以将整个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正将高中生从枯燥死板的文字中解脱出来,体会到文章文质兼美、形式纷繁的特征。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模式是基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互动,引导高中生在获知、剖析、处理问题中实现自我归纳、自我提升。因此,教师应围绕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依据趣味性、适度性、开放性原则,联系高中生日常生活,适时引入史实,构建诗画结合的问题情境,激发高中生质疑意识,培养其主动释疑的良好习惯,为高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勤.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设计举例[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0(003):9-13.

[2]王作圣.妙用情境教學法,添彩高中语文教学[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7):156-156.

[3]谢春梅.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16):118-119.

[4]陈成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J].名师在线,2019(015):31-32.

[5]李建英.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J]. 教育革新,2018(007):18-19.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