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设计案例:《修辞无处不在》

2021-09-29 11:52张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歇后语赏析角度

张旭

没有经过梳理与探究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消化。梳理,是针对以前知识的碎片化、零碎化,是为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探究,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梳理与探究的过程,对学生非常重要。

人教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导“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板块基本不讲或者蜻蜓点水地讲。

其实这是一线教师对编者意图的误解。新课标为了突出梳理与探究板块的地位,专门把这个专题放在了学习任务群4。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出了偏差,对梳理与探究不够重视。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修辞无处不在”为主题进行搜索,能够搜索到的直接相关的文献一篇也没有。经过笔者的调查,一线教师在上该课文时基本都是按照教材去讲,本课例最大的创新点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设计问题。

笔者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新课标。首先,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文本、学情、教情。从文本来看,应该让学生树立“大修辞”的概念,理解修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学情来讲,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平淡,学生完全自己能够看懂且觉得无味;从教情来讲,笔者也觉得教材上面的例子过于老旧和平淡,激发不了笔者的教学热情。

笔者现以《修辞无处不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借助梳理与探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自学、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作业:探索家乡歇后语。

新课标指出:“在生活和跨学科中学语文。”基于新课标的理念,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课前自学

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课文,了解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一定知识的积累是探究的基础。梳理与探究,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任何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自然谈不上梳理,更加谈不上探究。

二、教师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时,笔者共提出了5个典型的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周杰伦的歌曲《七里香》。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这位来自火箭班的美眉好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习近平主席的名言: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5.从修辞的角度,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多个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来,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是对语言现象的梳理与整合,有利于培养语言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赏析自然包含着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属于思维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歌曲、句子、名言、诗歌,也就是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作品,有利于培养审美核心素养。这些名言以及歌曲,包含了不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意象文化、自强不息文化等,也有利于培养文化核心素养。

三、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了5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合作小组探讨研究一个问题,在探讨结束后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

第一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麻雀在多嘴。”我觉得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麻雀的鸣叫写成了人的多嘴,写出了一种欢乐活泼的气氛。

师:生1分析得很正确。指出了具体的修辞手法,分析了为什么说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还说了该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有时候一个句子包含了多种手法,同学们还有其它见解吗?

生2:我同意生1的赏析。另外我觉得这句也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麻雀微小的鸣叫衬托周围环境的美好宁静,进而烘托出初恋的宁静美好。

师:生2从以声衬静的角度去分析。还有可能从其它角度进行分析吗?

生3:“阳光像草莓。”我觉得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阳光,喻体是草莓,两者的相似点是明丽美好。并且通过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温暖明丽的画面,衬托初恋的明丽、温暖、美好。

第二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4:首先,我觉得“火箭班”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学习进度比较快的班级,喻体是火箭,相似点是快。其次,我觉得“美眉”是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部分来代替整理,用美丽的眉毛代替漂亮的女孩子。最后,“萌”是词类活用,“萌”的本义是名词,是指草木的芽。在句子中由于“萌”处在了谓语的位置,所以必须要由形容词去充当。所以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由“草木的芽”变成了“像草木刚发芽一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和可爱的感觉”。

师:生4同学分析得很好。从比喻、借代、词类活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三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5:我觉得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人生,喻体是道路,相似点人生和道路一样漫长,道路还有岔道口,人生会有转折点,这些岔道口和转折点的选择都非常重要。我的感受是:我们两年半后就会迎来第一个岔道口,在这个转折点中,可能有些同学能够顺利考上大学,从而走上了更加平坦和快捷的道路;也可能有些同学从此步入了社会,走上了另外一条更加崎岖和漫长的道路。明天走上什么道路却是由今天是否努力决定,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一天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师:生5不但从比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还学以致用,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人生觀。

第四组合作小组针对第四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6:我觉得习主席的话非常有道理。在这句话中,本体是人生,喻体是扣子和衣服,相似点是:如果第一个扣子扣错了,那么整件衣服都会扣错;如果人生的第一步走错了,那么整个人生可能也会走错。我认为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第五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五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7:我尝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觉得顾城的《一代人》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黑夜”表面上是指“漆黑的夜晚”,实际上是指“文革时候那个让人看不见光明的时代”;“黑色的眼睛”实际上是指灾难,以及在灾难中的反思和觉醒。“光明”不仅是阳光,更是人生的希望,更是对人生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热爱,更是仁人志士不向黑暗屈服的大智大勇!我觉得我们青少年也要传承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苦难要积极向上,永远对人生抱有一种积极的希望!

四、作业:探究家乡歇后语

在分享环节结束后,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同学们,修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家乡中,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歇后语,比如‘男子卖鸡——振作精神。在这些活泼有趣的歇后语中,也蕴含了修辞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请大家课后搜集这些歇后语,在下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该作业的设计意图也是培养学生的多个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来,让学生分析家乡歇后语,是对家乡歇后语的梳理与整合,有利于培养语言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家乡有趣的歇后语,自然包含着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属于思维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家乡歇后语,也就是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作品,有利于与培养审美核心素养。这些活泼有趣的歇后语,包含了不少的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文化核心素养。

五、结语

本文的创新点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语文核心素养去设计问题,始终围绕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此文让老师明白“哪些该教?哪些可以不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为什么不那样教?怎样教的效果会更好?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教有什么作用?那样教有什么危害?两种教学的利弊在哪里?这样教学是否利大于弊?”等问题。

猜你喜欢
歇后语赏析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