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 经历过程 生成素养

2021-09-30 06:22陈成慈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角函数锐角核心素养

陈成慈

[摘  要] 文章以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为例,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程学习经历,以其为准绳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应用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锐角;三角函数;问题;过程;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包括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斜边中线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学习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函数,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解直角三角形及高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了解锐角正弦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解析

教学目标:(1)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正弦的概念;(2)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任一锐角的正弦值.

目标解析:在正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且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但要求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建立锐角与边比值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探索、理解锐角正弦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1. 以实际情境引入新知

利用课件展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图片,如图1所示,然后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历史:比萨斜塔建成于1350年,塔身AB的长为54.5米,我们把塔身中心线与铅垂线AC的夹角,称为倾斜角,当倾斜角为2.2°时,塔顶中心点到铅垂线之间的距离BC为2.1米,几百年过去了,倾斜角增大到5.5°,但是经修复后,倾斜角减少到5°.

问题1:当比萨斜塔的倾斜角为5°时,塔顶中心点到铅垂线之间的距离,即BC的长是多少米?

问题2: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哪些条件?可以求什么元素?如图2,直角三角形中,已知∠A的度数,如何求出BC的长呢?

设计目的:数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中的实例,抽象出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引导学生从特殊出发,探索一般结论,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1].

2.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问题1:如图2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锐角∠A为30°,斜边AB的长为54.5米,那么直角边BC的长为多少?

问题2:在图2中,如果∠C是直角,锐角∠A为30°,这些条件不变,只将直角三角形ABC的大小变化,那么∠A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会发生变化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大小不变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2)做一做.

请同学们按下列活动方案,把计算结果填写在表1里.

如图3所示,在射线OA上任取一点C,然后过这一点向OB作垂线,垂足为D,①当∠AOB为45°时,在直角三角形COD中,计算∠COD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②当∠AOB为60°时,在直角三角形COD中,计算∠COD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

问题:同学所画的直角三角形COD大小一样吗?结果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利用前面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当∠COD为45°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当∠COD为6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结果与直角三角形COD的大小没有关系.

(3)猜一猜.

教师:由以上三种特殊角的结果,你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的大小固定时,它的形状就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就固定.

(4)证一证.

①利用数学软件GeoGebra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

②如图4所示,△ABC和△A′B′C′都是直角三角形,∠C和∠C′都是直角,且∠A=∠A′,试说明=.

设计目的:通过数学软件GeoGebra的直观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不变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永远不变,以此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第②小题证明=,也就是在说明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3. 总结属性明确定概念

概念:如图5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A的正弦,用数学符号记作sinA,也就是说sinA==.

问题1:如图6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那么sinB等于哪两条边的比?根据图中数据,请计算sinB的结果.

问题2:如图7所示,在三角形ABC中,sinA=正确吗?试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使这个结论成立.

设计目的:通过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弦的概念,其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弦就是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问题3:观察表2,我们发现当∠A为30°,45°,60°时,sinA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当∠A是其他锐角时,sinA的值是否也是唯一的呢?教师利用数学软件GeoGebra进行演示.

问题4:sinA的值是否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呢?在上述问题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取值范围呢?

设计目的:用列表及数学软件Geo-Gebra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锐角∠A与它的正弦值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一种函数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与意识;对于自变量与因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加深了学生对正弦实际意义的理解.

4. 典例剖析,变式训练

例题:如图8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求∠A、∠B的正弦值.

變式:如图9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已知sinA=0.7,AB的长为15,那么直角三角形其他两边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目的:例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求学生能运用正弦定义解决问题. 变式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正弦定义解决问题,为后面学生的编题自练打下了基础[2].

编题环节:第一步,学生独立编题并解题;第二步,小组内讨论,选出本组内比较有思维含量的试题;第三步,每个小组派代表把好的试题展示在黑板上,由其他同学评价;第四步,同学们任选一题进行训练.

5. 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此处略.

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概念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程学习经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证明应用等过程,学生感受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潘云钊. 关于锐角三角函数数学建模的教学建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09).

[2]邢皓. 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三角函数锐角核心素养
锐角寻亲记
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
一群人的狂欢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略谈
略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学习
三角函数中辅助角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角函数最值问题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