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故事(王羲之、王献之、智永)

2021-09-30 02:10
ViVi美眉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献之兰亭序草稿

《兰亭序》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或灾祸,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卓等四十一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到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诗集》,公推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据说,王羲之后来再写正稿时总不如意,最后还是决定将涂改过的草稿作为正稿。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王獻之自幼喜好书法,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先写完这样的十八缸水,再来问我吧!”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亲看。于是他天天刻苦练习,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字给父亲看,王羲之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便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写了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智永的“退笔冢(zhōng)”与“铁门槛”

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猜你喜欢
王献之兰亭序草稿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卒年
跟踪导练(四)3
王献之练字
不能多写一个字
你会背《兰亭序》吗?
不能多写一个字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