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的人

2021-09-30 14:09郭文艺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二弟裁缝师傅

郭文艺

我们兄弟三个,我排行老大,出生一岁多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父亲和祖父带我辗转几个省市抢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落个双腿残疾。也因此花光了家底——每年夏秋,祖父只要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就转手都背去卖掉还债。这样还了好几年,债才算还清。

我长到八九岁了,还不能走路,只能坐在一个特制的小铁车上活动。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我也和他們一样,贪玩得很。每天,大人们去劳动,一大帮孩子就会围我家来,拉我的小铁车四下里疯跑,我有几次坐在铁车上栽了下来,鼻子和脸磕得没个样子。母亲晚上回家,就用紫药水给我涂抹,伤口很疼,但我从来没叫过。

二弟比我小两岁,打小不爱说话。平日,当那些顽皮的孩子拉着我疯狗一样乱窜时,二弟总是默默地跟在他们身后,远远地看着我。有一次,他们一大群孩子拉着我,喊叫着四下跑,一直跑到了村子北的潘窑坡,把我和小铁车往柳树底下一扔,便哄地一下跑去沟边捉泥鳅了,撇下我孤独地坐在那里。这时,二弟远远地跑了过来,也不说话,拾起撂在地上的绳子,往肩膀上一搭,使劲儿地把小铁车拽出了草地,拉着我往家里赶。二弟人小,身子骨单薄,又没人帮忙,不一会儿,汗水和泪水便混合了他一脸。二弟也不吭声,一边抹眼泪,一边咬着嘴唇拉着车,肩膀上勒出一道血印来。这时,正巧碰到祖父打地头走出,见此,心疼得难耐。祖父一手抱了二弟,一手拉着我,赶回了家里。母亲晚上回家来,知道了此事,竟大哭了一场。后来,父亲给我寻了根树枝做拐杖,叫我学着走路,刚开始我两腿都站不稳,总摔倒,父亲就站我身后,双手搂着我的腰,让我一步一步地挪脚。到入学的时候,我能扶着拐杖一鼓劲儿走二三里路,腿也觉不出累来。从此,我再也不必整日坐在小铁车里了。

在我读初中一年级的夏天,父亲深夜在县热电厂卸煤车,也许是熬夜过度,一个趔趄没站稳,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后脑勺儿着地,当场昏迷,开车的受惊吓,自个儿跑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被工友发现,送到小诊所抢救。父亲命硬,只是重度摔伤,对生命构不成威胁,祖父和母亲用架子车把父亲拉到县医院治疗。

在父亲摔伤住院的日子,家里一度陷入紧张。母亲流着泪说,让我们辍学,好歹能出去打个零工,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在那个环境下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兄弟是非常理解的,其实母亲是一百个愿意让我们去读书,将来靠读书改变命运,但当生存都是一个难过的坎儿时,母亲又不得不咬着牙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和学校断了往来,多少还能接受。二弟就不同于我,他心里很想去读书,但又无可奈何,整日里躲在小屋里苦恼。母亲只要一说起此事,两人就哭成泪人。

在我和二弟断学半月后,学校主任张熙领老先生便找到我们家,先生嗓门儿大,脾气阔。一进门就喊叫我们名字,我和二弟赶紧从小屋里钻出来去迎,心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母亲正在灶屋里刷锅,听到喊声忙去搬凳子,倒水。张先生屋都没进,把凳子往院子里一横,坐了下来,脸上挂着不愉快,先生问明了情况后,对母亲说,这两个孩子在学校是独一无二的好苗子,就是眼下再困难,也不能让两个孩子辍学。学校决定,减免他们的学杂费、伙食费,安心叫他们在学校上学,这以后的事,不叫家长操心。母亲听罢,不知道说啥好,只是手一个劲儿地搓衣角,眼睛里噙满泪水,不住地点头道谢。

此后,我们兄弟俩又返回了学校,啃着馒头,啃着书本,视先生为再生父母。先生一路护着,直到把二弟送入了北大。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我毕业后,父亲就想让我学门手艺,腿不方便能干个啥手艺呢,父亲想来想去,帮我选择了裁缝,说人一辈子谁不穿衣吃饭呢,做裁缝不必整日跑在外头,稳稳当当地坐在屋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父亲认定学裁缝是保险的手艺,失不了业。于是找了一家裁缝店,好说歹说,人家总算收留了我。裁缝店里七八个徒弟,都是些女孩子,平日里嘴滑,个个都争抢着扫地,揽活儿,也帮师傅带孩子,农忙时下地帮师傅干活儿,那使的劲儿比在自个儿家多几倍。师娘经常拿白眼看我,白眼里夹杂着一丝歧视。有一次,我熨衣服时没站稳,熨斗掉地上摔坏了,师娘背地里就和师傅嘟囔,差一点儿两人就打起架来。从此,师傅渐渐就冷淡了我,有衣服也不给我做,说话爱搭不理的,找个靠门口的缝纫机让我守着,冬天雪花一飘,冷风飕飕地往病腿上抽。我虽然腿残,脑袋却是好使的。我知道,他是想赶我走了,若嘴上说出来,都是一个村的,父亲那边不好交代,干脆用这苦肉计,打心理崩溃战。我何尝不想走?说句实话,我压根儿就不喜欢这行业,人总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歌手,是作家,不是裁缝。于是,我没让师傅、师娘白忙活儿。几天后,我不去裁缝店了,师傅那天还上门假惺惺地问咋回事。我知趣地回了句,不想学了。父亲为此大骂我不争气,说多么好的师傅啊,硬是让你给伤心了。

一个午后,父亲提了麻袋,叹着气把我送上了去浙江的大巴。我回头对父亲说,放心吧,我只是去锻炼锻炼,有咱庄好多的人都在那个厂打工,就像在家一样。父亲又叹气,依依不舍地走下了车。

人在江南,眼睛里灌满了与家乡不一样的景致:青山、石桥、渔舟、古寺。这些别致的景色深深地打动着我。好长一段时日竟模糊了自己的出身,感觉自己就是江南的一分子,然而,躺下来,抑或闲坐时,脑海里还是想家的。这种煎熬,只有打工的人能体会。在箱包厂,我拼命地加班,做工,得到的工钱却少得可怜。原因是工厂采取的是计件制,多劳多得。别人踩上电缝纫机,脚上有使不完的劲儿,一个箱包“哒、哒、哒、哒”几下子就做成了。轮到我就要摸索半天,拖着病腿踩那电机,半天还要歇息一下,自然是赶不上的。这样三番五次后,厂长就找我谈话,说这个活儿不适合我。其实,我心里也想着离开,受人冷眼的滋味着实难受。可天下之大,哪有我容身的地方呢?

某一晚,我在小镇上溜达。夜已很深了,一家打印店的窗口还亮着灯,我不经意地抬了下眼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映入了眼帘。老人面带慈善,低着头认真地在打字,面前的打印机一闪一闪地亮着。我轻轻地靠窗口站着看,老先生发现了我,朝我笑了笑。

这一笑,促使我走进了店里,从此打开了我生命里的另一扇门。

先生叫张德林,一家报社的老编辑,退休在家无事,就在街头开了家门店,平日里接些打印稿子之类的事做。在他乡,我丢不掉写作的习惯,先生看我好学,又身患残疾,生了恻隐之心,便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叫我找一个人,N湖报社的总编辑。

那天,我拨了那串电话号码后,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了N湖报的编辑部,见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总编。他叫乔希,戴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皮肤白净,很符合江南的韵律。他往椅子上一坐,给人一种温暖的气息。他微笑着看我,不急不躁地听我讲我的写作,讲我的故事,讲一大堆不符合逻辑的人生。他一声不吭地听我讲完,又看了看我手提的一大袋子稿件(都是张德林老师夜里帮我打印的),意味深长地握着我的手说,先回去吧,等消息。

半月之后,我的文章第一次见报,且是整个大版面,我记得当时全厂的职工都很羡慕我,车间主任曾打趣我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一个裁缝不好好研究裁剪,端起墨水倒是有板有眼。

有一天晚上,加班加到半夜,我在开水房遇见了唐姑娘,一个美丽的安徽女孩儿,笑起来的样子很甜很甜,像三月的空气里飘来荡去的蝴蝶一样围着我打转儿。她很喜欢我的文章,便向我嘘寒问暖地找些话茬儿。我只要一说话,她就笑。比如我叫声唐姑娘,她的脸就红了:“又叫人家唐姑娘,你是古代的人吗?”这样,三番五次地,我们总能在加班的时候相遇在开水房、后道里。每每遇见她时,我就叫她唐姑娘,她便花一样的抿着嘴笑。时间一久,不知何故,此事被她的表姐给看出了端倪,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突然就在唐姑娘又一次对我笑时,从一大堆箱包后面绕了出来,上前狠狠地打了她一耳光,揪着头发拉扯她,嘴里还不住地朝她吐脏字:“要脸吗?要脸吗?啊,在家那么多好胳膊好腿的不嫁,偏在这偷汉子,偷汉子也不偷健全人,偷的什么玩意儿……”

从此,我再也见不到唐姑娘了,还有我那一点儿自尊心也不见了。我最后离开了这个厂,唐姑娘在我之前已经离去,她去了哪里呢?我偶尔会在脑海里去想一下,江南那么多好去處,唐姑娘一定会在一个更有意境的地儿。许多天后,我又找了一份活儿——给一家印刷厂印宣传画册。这个活儿比较适合我些,整日里坐着,只需要双手去劳动。解放了病腿,待遇差不多和别人一样,这样我一干就是好几年。平日,下班后我依然写写文字,写好了就交给张德林老师去印,然后往报社、杂志上投稿。其间,我总是偶尔会想一想那个唐姑娘。有时,我竟然感觉到,生命真的很神奇,相遇了,连笑一笑都吝啬;远去了,又傻傻地抹不掉记忆。

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显然不是。友情吗?初恋吗?思绪乱七八糟的,一整夜一整夜地翻腾起来。

无数次回望那些年的坎坷路,我相信,每一条生命的辙轮里,都会有无数个引路的人出现,时刻提醒着你光的所在。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老树

猜你喜欢
二弟裁缝师傅
当折翼蝴蝶遇上巧手裁缝
一条草鱼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燕子是个小裁缝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二弟的悲情人生
巨人裁缝
旺铺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