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之恋

2021-09-30 11:29白付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龙芦笙古老

白付平

被彝家人称为“龙褂”“霞披”的火草褂,是千年前云南人最原始的服饰树皮、草皮、麻、兽皮中的一种。

《云南通志》(182卷)记载,明清时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兽皮为主,“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唐朝时期,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编织手工技艺已达到彝族服饰的鼎盛时期。千百年来,咨卡彝族同胞,只要到每年入秋时,他们就会利用劳作间隙,背上大花箩进山采火草叶,从山上采回来的火草叶,撕下背面洁白绒衣,搓捻成线,手工纺织成火草褂。为丰富火草褂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咨卡彝族人民在喜庆、婚嫁、过节、走亲访友时都穿上崭新漂亮的火草褂。火草褂还是咨卡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定情之物呢?这千年点燃的流淌着生命的神奇火草褂,如今你走入咨卡彝族村寨,仍可看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咨卡彝族村村民李桂兰,带领学徒摇着古老悠扬的“叽里咕噜,叽里咕噜”纺车纺织火草褂的动人情景。耳畔久久回荡着千年纺织火草褂古老的歌谣,我联想到这个炊烟袅袅、生生不息的古老彝族村落,还有着四五百年的土罐泡缸酒和龙树叠罗、团场花灯歌舞,宛若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落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难怪这个遥远的名不见经传的彝族村寨近年被国家表彰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呢!

在一个烈日当空的盛夏,我们又慕名走进了被大家称为苗家山寨“芦笙王”的韩尚云的住地,月望乡轿子山苗族村。看来极不起眼的村庄坐落在犹如古代娶新娘时抬着的那顶花轿上。稀稀疏疏三四十户的小村,在一棵棵高大郁郁蔥葱核桃树的掩映下,显现出几分古老神秘的色彩。我们真有点儿不敢相信,在这个遥远的落后的小山村,竟然有人传承着云南几百年的苗族芦笙歌舞。在我们思想飘忽不定的时候,突然从山野中飘来天籁般甜美悠扬的歌声:“高高苗山芦笙响,小妹想起小阿郎,妹想阿郎走梁梁,只望嫁郎做新娘……”看着我们欢喜又纳闷的神情,韩尚云嘿嘿地笑着说,唱歌的姑娘是他的徒弟,她唱的是苗族芦笙情歌。看着这位50多岁2002年就被表彰为云南省音乐艺人的“芦笙王”,他带领徒弟传承演奏古老的芦笙曲子,不单一,很丰富,在嫁娶时,有出嫁的乐曲,有娶亲的乐曲,乐曲有娶亲曲、迎客曲等16个歌舞曲调。看着我们到来,热情好客的韩尚云,又把村里十多个徒弟叫来,在他家稍为宽敞的院子里,吹奏起苗族古老悠扬的芦笙乐曲。看着他们轻盈的舞蹈和娴熟的芦笙吹奏,我顿时感到他们演奏的芦笙,不是在高高的苗山里演奏,而是出神入化的天籁之音。

这个马龙,因人口少、土地面积小而著称:“小马龙”,它并不是没有作为、没有地位,或是不成建树而平淡无奇。清朝曲靖知府宋湘在《马龙州志赋》中写道:“马龙居民虽少,仕宦犹多;户习诗书,人敦俭朴。真所谓马以龙名,人多俊秀……”直到今天,马龙都在激情地书写着人才荟萃、英雄辈出的诗篇。

好多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马龙,于我来说,竟然有一场醉生梦死的感觉。

猜你喜欢
马龙芦笙古老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古老的声,真挚的爱
要命的存在感:遛“名贵鸟”遛出了命案
芦笙恋歌
古老的瑞典
苗族芦笙制作师
幻方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