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声声声入耳,天下事事事关心

2021-09-30 02:30王琳
高考·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 要:时事新闻作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可拉进高中生与历史的距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恰当的原则使用时事新闻,能延展教材的内容,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家国情怀,对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事新闻

伴随时代的进步、科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时事新闻与我们也离得越来越近。历史与时事新闻有着紧密的联系,时事新闻的时效性、广泛性、政治性等特征为历史和现实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历史史实,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从时事新闻中选取与历史教学紧密相关的热点,恰当地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可以让高中生尝试以历史的视角来观察眼下的社会,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帮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素养。

一、时事新闻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拓展、延伸历史教材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呈现的内容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就要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需要教师对历史教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高中阶段,随着成长,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已不满足于教材中“过去的”历史。时事新闻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恰是历史进入现实的延伸。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今天的现实社会,今天的时事新闻也可以映射我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如2020年以来,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相关的时事新闻非常多。教师可结合教材梳理现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从40年代的同盟到50、60年代的对峙再到70年代逐步正常化,经历了曲折的演变。1979年中美建交推动了两国的共同发展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从历史中可看出,良性互动的两国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美双方都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决不能形成两国关系的恶性循环。在拓展教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并在历史与现实间建立起联系,使历史课堂向更广、更深延伸。

(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适应高考考查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中指出,高考应创新试题形势,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多从现实材料入手,创设新的命题情景,充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命题素材更多来自教材以外,多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国情。通过这些新情景、新材料的创设,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2018年高考为例,三份全国卷考查内容突出体现2017年10月形成的十九大精神,具体考题如下:①“立德树人、科技创新”(Ⅱ卷45题,Ⅲ卷26题);②弘扬传统文化思想(Ⅰ卷24题,Ⅱ卷27题);③家国情怀(Ⅱ卷47题);④中共执政能力(Ⅰ卷30、31、46题,Ⅱ卷31题,Ⅲ卷30、31题)。正因为近年来高考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使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更加关注时事新闻与历史的联系。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时事新闻只是一个切入点。历史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时事新闻进行历史的思考,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象,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将时事新闻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品质,更好地适应新情境、新材料的高考历史试题。

(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譬如,2021年2月19日,媒体对解放军边防部队去年击退外军,保卫祖国边疆的英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把这条时事新闻引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讲授,可帮助学生理解近代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使学生深切了解珍爱和平,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二、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将时事新闻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是为了改进课堂效果,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教师进行更多地实践和反思。不仅要思考如何恰当地筛选髙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使用的时事新闻,同时也要探究时事新闻应怎样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一)适度使用,切忌喧宾夺主

课堂中使用的时事新闻材料容量要适当,尤其要防止喧宾夺主。引入课堂的时事新闻必须立足于教材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时事新闻只作为辅助材料。教师应掌握好课堂,学习的焦点应始终在教材,不能转移到时事新闻上。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时,可以引用时事新闻——“无人自动消毒车、无人低速配送车、無人巡逻车、无人售卖车……在大量需要减少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一支无人车大军承担了多面手的角色。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应用场景的增多,为无人驾驶特别是低速无人驾驶的爆发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老师可以借此导入新课:“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进步,从无人驾驶的出现是人类交通发展的重大突破。同学们回顾课本,想一想人类的交通工具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呈现什么样的发展特征呢?”从而把时事新闻与所要讲的内容联系起来。若任由学生思维发散到:“什么是无人驾驶汽车?”“汽车无人驾驶怎么走?”等问题上,就偏离了课程要求,让时事新闻反客为主了。

(二)指向教学目标,不可盲目使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时事新闻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时事新闻材料的选择务必要立足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标,而不是盲目的引入。如上文提到的智能无人驾驶,引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时,不仅可以作为导入材料,还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交通工具的改进,已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恰当选材,充分准备

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实现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更好运用。课前备课环节中,教师要筛选、整理适当的时事新闻,编辑为教学可用的材料。再对编辑过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到其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的不同环节恰当地使用时政材料丰富历史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适时调整或补充。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时事新闻材料能够达到改善历史教学的效果,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些许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从学生角度来讲,多数高中生认可引入时事新闻辅助历史教学有益于丰富课堂,增加历史知识的实用性。但因为目前高中课程紧,很多学生是住校生,了解时事新闻的主要途径少,所以多数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比较滞后,这使得教师在使用时事新闻材料时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部分时事新闻特别是国际新闻难理解,也给时事新闻的引入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时事新闻材料时应了解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

从教师角度来讲,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使用时事新闻只能点到为止,联系到教材知识后便难以扩展,否则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另外,将时事新闻引入历史课堂易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学生会更多地关注和探究时事新闻的内容,追问各种衍生问题,甚至会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争论,这些都需要教师迅速反应,恰当应对,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掌握和组织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时事新闻能够延展教材的内容,提升高中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还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但这些益处一定是建立在对时事新闻材料适当的使用下才会产生的。每一个历史课堂都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立足于教材,恰当选材进行备课,并遵循正确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关注时事新闻和高考动态,积极总结,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时事新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淑君.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时政热点[J].考试(教研版),2012(12).

[2]段本香.巧用时政热点激活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1).

[3]魏洪玉.时事新闻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4]钱明云.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淺谈时事热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6).

[5]孙梦涵.时事新闻转化为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王琳. (1985.11).女,云南昆明人,研究生,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