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山西鞭杆的传播与发展

2021-10-07 11:03何安静宿继光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山西受众文化

何安静,宿继光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03005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造就了山西鞭杆这一独特的武术拳种。山西鞭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材质多为坚硬带韧性的木材,长度在1.2m左右。历史上,由于山西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物流多依赖马帮驼队,老百姓为了防身自卫,便利用随身携带赶车用的鞭杆作为武器,久之吸收了武术长短兵器械的技击方法,形成技术独特的鞭杆拳法,其演练风格呈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步法灵活,动作别致的特点。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5W模式理论,围绕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对山西鞭杆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为山西鞭杆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研究。

1 山西鞭杆发展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访谈与问卷的形式,调查山西鞭杆开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传播发展中面临相关问题。选取太原、晋中、大同3座鞭杆开展相对集中的城市,通过当地武术协会对长期坚持武术练习的人群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7.9%。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山西鞭杆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通过对有效问卷整理分析发现,在长期习武人群中,以太极拳作为主要练习内容的群体占到37.28%,说明太极类项目的市场占比高,影响力较广,习练氛围较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以健身气功作为主要练习内容的群体占到16.72%,同样具有一定的市场比例,这与山西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常年坚持健身气功下基层活动有着重要关系。以形意拳作为主要练习内容的群体占到18.81%,这与山西作为形意拳的故乡是密不可分的。以鞭杆作为主要练习内容的群体占到9.05%,从整个武术拳种在山西所占习练人群的比例来说,这一比例不能说低。但是作为山西代表性的武术拳种,鞭杆与形意拳、太极拳相比,其习练人群的比例明显偏低(图1)。

图1 主要武术拳种习练人群占比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习练鞭杆的人群中20周岁以下的人群所占总人数的11.7%,在山西鞭杆习练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小,反映山西鞭杆后备人才不足。其次,60岁以上人群习练山西鞭杆占总人数的47%,所占比例较大,反映山西鞭杆习练人群出现人才断层。从练习频次来看,20岁以下人群每周练习1~3次不等,21~59岁人群每周练习1~2次,60岁以上的人群每周练习3~5次。这一状况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健身人群的现状,青壮年由于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在校学生由于学校课程安排或者兴趣爱好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鞭杆学习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老年人余暇时间较多,且重视身体的保养与养护,所以练习频次最多。从习练动机方面来看,大部分人群始于身体锻炼的目的出发,其次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也占大多数,虽然爱好与家族要求这两类的人群较少,但毫无疑问这两类人才是山西鞭杆的发展与传播的主要动力。从学习渠道来看,组织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较多,同时少部分人群选择家传私教,说明山西鞭杆传播渠道狭隘,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统一化。而学校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大部分局限于某些特殊学校的学习,如专门的武术类学校(表1)。

表1 山西鞭杆习练人群特征

2 传播学视角下山西鞭杆传承发展存在的困境

2.1 传播主体:定位偏差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其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了传播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以及它们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2]。通过对武术协会、武馆、学校以及相关山西鞭杆传承人等进行访谈,了解山西鞭杆传播途径与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是首要传播者,出现缺位、错位等现象。在山西鞭杆的发展过程中,虽每年的重大节日以及政府组织的各大型活动都有展演的机会,但实际上在相关鞭杆服务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相关的财力支持,使得山西鞭杆项目在政府的发展实施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其次,山西社会团体具有行政色彩。据调查山西有相当数量的武术协会和单项协会的领导人都有曾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任职的背景。在中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公共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公共关系。如目前山西省武术协会的发展形成“中心+协会”的体育组织模式,这就使得体育行政部门人员兼协会主席的情况频频出现。重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忽视市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需求,减弱了传统体育项目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而降低传统体育项目在市场中的有效占有率。再者,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传播主体。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国家教育体系下,受教学大纲、教师技术水平、学校组织自身以及学生群体对其的接受程度。目前山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数以足、篮、排为主,仅山西太谷形意拳之乡,大中小学校开展形意拳项目较好。而武术教学中的专职教师少,加之能胜任并且掌握具有地域特色小拳种的教师,更屈指可数,这是造成较少学校开展武术课程的因素之一。再者,武馆处于盈利目的,传授的内容要受经济以及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受众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选择传播内容。而当前武馆教授的内容主要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山西鞭杆作为山西地道的民族体育项目却没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传承人作为重要的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质量。且山西鞭杆的传承人由于相关政策扶持不到位以及年龄逐渐老龄化,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传承人地位不高等原因,传承人出现力不从心,消极怠慢的问题。

2.2 传播内容:缺乏创新

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过程的核心,是传播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而传播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流向。从传播内容来看,山西各地的鞭杆传承各有特点,大同以三十六手天罡鞭、少林鞭、八仙鞭为主,太原以十三鞭、子午螳螂万花鞭、十字鞭、迎手鞭为主,晋中以盘龙鞭、霸王鞭为主。尽管如此,但从风格上看整个套路风格朴实无华,追求简单实用,均属于山西鞭杆的体系。在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往往倾向于欣赏高难美和创新性的外在技术表征,因此山西鞭杆的技术风格同样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部分学校教授的鞭杆内容陈旧、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部分套路内容具有相似性,整个套路显得拖沓累赘。在传播学中,按信息的实际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多的冗余信息,则会导致传播水平下降。再次,山西鞭杆对练项目较少,多以单练套路为主,因此难以体现其激烈的技击性。由于西方外来体育的冲击,山西鞭杆与足、篮、排等运动项目相比,即没有同场对抗的激烈性,也没有争锋相对的趣味性。所以使得整个套路内容难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前来学习交流。最后,山西鞭杆缺乏文化理论的充实。目前所传授的内容多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文化的传播几乎没有,而相关方面的理论读物更是少之又少,造成文化的传播无法得到受众的深层理解,导致受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3 传播媒介:路径狭窄

传播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3]。纵观整个山西鞭杆的开展赛事较少,与外界交流机会不多,没有举办过重大国内国际单项比赛,且武馆只是为了盈利,而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至此社会影响力小,以及媒体关注度不够,没有形成完备的传播体系。通过调查发现山西鞭杆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学校、武馆等有组织的传播,也有社会团体、家族传承等。不同的传播类型,所承担的功能与任务都会出现差异,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山西鞭杆主要以人际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为主。其中人际传播渠道与组织传播渠道,受严重的封建思想影响,仍然脱离不了血缘裙带关系与门派芥蒂,导致山西鞭杆传承意识狭隘,方式封闭保守。对部分鞭杆传承人进行采访,当谈到实质性、精髓性的文化内涵时,传承人总是言不达意,有所保留。在大众传播渠道中,实体物作为传播的媒介形式完成信息传播。山西鞭杆在实物传播过程中不仅相关记录在册的文献资料较少,同时相关杂志、报刊、录像以及电视、电影等也较少出现。而在信息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电影、网络、户外媒介等都没有使其进行充分有效的传播,导致鞭杆的相关内容在网页上只能搜到零星的信息片段,无法满足人们的审阅需求。

2.4 传播受众:人才断层

受传者,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称其为传播。受众由于个人因素影响,其信息的接受受性别、兴趣爱好、文化层次、心理素质等方面直接影响对山西鞭杆的接受程度。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西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造就了山西人淳朴厚道,传统保守的性格。山西鞭杆的产生之初,是用于管理牲畜以及脚夫歇脚,后来发展成为防身的武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鞭杆原始功能已大部分退化,仅有的竞技性,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表演套路,这与当前时代受众心理发展不相符合。经过调查得出,当代青年受众群体喜欢选择电子产品来代替户外运动,传统体育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情人更倾向于具有激烈竞争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大部分中年男性群体由于生活和工作等原因,无过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致使村里的传统体育参与者老龄化严重,甚至出现传承人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而由于女性受众群体的天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兴趣更是少之又少,她们更倾向于舞蹈类,具有律动性的体育项目。广场以及公园随处可见的广场舞,健身操大多为女性群体组成,而鞭杆项目的女性受众群体几乎难得一见。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社会的受众群体普遍认为鞭杆不具有经济价值,以至于对其表现热情不高。这就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鞭杆的发展,只能受当地老一辈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因此出现受众人群倾向于中老年男性的现象。

2.5 传播效果:缺乏反馈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中的“显学”,传播效果是对传播过程的检验和评价[4]。传播效果不仅检验山西鞭杆推广是否可行,更是确定山西鞭杆推广宣传方向的主导因素。目前山西鞭杆活动在日常开展过程中,受众常常跟着传播者进行比划,纯粹是外在技术动作的练习,没能得到深刻的内涵理解,而传播者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对鞭杆文化内涵的解析不到位,导致传播不够深入。其次,整个过程传播者讲解动作,而受众却没有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两者缺乏双向沟通,未能第一时间掌握受众的需求。最后,由于鞭杆未形成完备的传播体系,因此山西鞭杆传播效果也未建立相关的受众反馈机制和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与标准。总的来说,当前的传播主体一味强调“媒体中心论”,常忽视了受众的具体需求,又或者片面强调“受众中心论”,未能与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交流,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传播。

3 传播学视角下山西鞭杆传承发展对策

3.1 明确传播主体,实现主体多元化

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需要明确传播主体,这不仅是文化输出的起点与原因,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把关人。扩大传播主体,使各传播主体均应针对传播对象,科学定位传播方向,着力推动山西鞭杆传承发展。首先,山西鞭杆的传播必须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在传播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摆正自身位置,鼓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人文风情和地域特点,推广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政府可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开展户外武术交流赛事,一方面派遣一名政府人员前来监督与指导,另一方面,将赛事的举办权力下放至当地武术协会,两相结合,政府既不包办也不放任不管,武术协会也能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赛事的举办成功吸引当地人群了解山西鞭杆。还可将山西鞭杆编入当地旅游宣传册,引导游客接触山西鞭杆文化,从而扩大其影响力。同时,在相关地点可设置鞭杆等武术相关物品进行售卖,推广鞭杆走出去的同时,也保证鞭杆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其发展。其次,学校作为最大的传播主体,应发挥其主要的传播作用。向吉[5]在文中分析了鞭杆进校园的可行性,因此学校应结合鞭杆安全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推广鞭杆。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将鞭杆的起源与起始作用,和游戏相结合,形成一种情景教学,使其寓教于乐。再次,武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肩负起传播传统武术文化的任务,可在馆内设置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和竞技武术教学内容两大模块,满足一些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受众群体,推动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最后,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传播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由于目前政府相关扶持力度较小,而纯粹依靠外在力量进行推广是不够的,因此传承人一边争取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主动探求更好的发展路径。例如,传承人可和当地武术协会结合,依靠武术协会的力量,在举办相关武术交流赛事或会议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展演与交流,扩大其影响力。传承人切不可由于推广道路困难重重而抱有消极怠慢的心理,这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流向。

3.2 创新传播内容,突出自身特色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传播、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所在[6]。首先,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媒介作为传递社会信息、沟通信息交流的工具,主要还是通过传播内容对受众产生影响。山西鞭杆技术风格朴实无华,追求简单实用,具有动作粗犷、刚猛迅速、快速多变、大开大合的特点。因此,技术风格的变化对套路的影响较为重大。可适当改变其技术风格,吸收其优秀的武术套路文化,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融合创新。其次,文化传播忌讳信息内容的拖沓重复,信息传播过程需要简练明了,干脆利落。部分原始山西鞭杆套路内容具有相似性,在演练的过程中,出现动作重复。因此,要根据传播特点,精简传播内容,合理调整部分传播内容结构。再次,丰富鞭杆套路的演练类型,创新竞赛规则。单练套路固然可以快速上手,但缺失是使得鞭杆缺乏应有的技击性。任何的文化都受本国阶级影响,西方体育文化正是彰显西方激烈的竞争性,而中国自古以来追求“以和为贵”“点到为止”“动口不动手”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目前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不得不使本土民族体育文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学习国外体育文化的精髓,结合自身的特点,推陈出新。例如,鞭杆套路可以和击剑以及搏击技术相合,同时也可创新竞赛规则,跟上国际竞赛要求。最后,可拓展山西鞭杆文化读物。派遣相关方面的人员,对山西鞭杆老拳师及其演练套路进行采访与记录,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使山西鞭杆的发展不止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多地上升到文化价值层面。

3.3 扩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路径

个体、大众、组织、媒体与新媒体等,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主体,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路径,应注重调动各传播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之形成合力[6]。首先,加强媒介宣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媒介就是人体的延伸,其功能就是延伸人类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广播、言语等听觉媒介;文字、图画、印刷品等视觉媒介;以及电视、电影等视听复合媒介。例如,近年国内非常火爆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某期主题为赛龙舟,合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与传播赛龙舟,使得受众群体在体验娱乐的过程中,培养了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和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山西鞭杆在推广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相关的节目,进行进一步的传播。其次,充分利用5种传播类型。其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群体传播,其自身的民族性、系统性以及文化接近性等特点,能取得明显的传播效果。群体理论研究表明,相对稳定的群体对人们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鼓励不同群体尝试开展山西鞭杆传播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例如,近些年,在全国流行的广场舞,受到不同群体喜爱。在传播过程中应对山西鞭杆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和对外交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文化空间站,开设网络交流平台,使其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两相结合,增强其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感。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合理利用大众传播。“文化媒介化”是现代化转向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促成受众对多样体育文化的“想象性认同”,微信、微薄、抖音短视频等等构建的公共场域,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而尼葛洛·庞帝曾在他的《数字化的生存》[7]中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创作与表达,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粉丝,增强其身份认同感。与此同时,隐藏在网络空间中具有大量粉丝的“主播”,通过对某一主题的上传、转发和评论,起到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因此,鼓励鞭杆传承人以及各鞭杆爱好者积极进行网络创作,创新传播途径,从不同平台展现自己,从而推广山西鞭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由于群体约束力降低,群众压力小,在网络上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道德水平。

3.4 细化受众需求,把握受众主动性

提高山西鞭杆的传播效果,核心在于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细分受众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满足不同受众需求[8]。由于受众群体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向。这就使得传播受众出现了分众化。传播信息要使受众接受,就要事先对受众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兴趣爱好、信息接受方式等进一步研究,对受众进行分类,同时控制与引导传播内容。因此细化受众的根本目的就是细化受众的需求。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体育项目的要求偏向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竞技性等方面,因此山西鞭杆套路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将山西鞭杆融入游戏,使其寓教于乐。而中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中间力量,大部分人群受其他众多因素影响,没有过多的机会接触山西鞭杆,能够深入接触到的人群要么他们有多余的休闲时间去接触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要么就是武术方面的相关爱好者。因此,这部分人群对鞭杆套路的需求大部分着重于技击性与健身性,以及对部分物质实体有着特殊的需求(可能会做相关方面的收藏)。在推广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相关方面的书籍、图片影视等提高宣传效果;在套路创编方面着重技击性与健身性,以及选择一些他们能够轻易接触和接受的传播方式。因中青年人群是值得开发的一大群体,合理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开发潜在受众群体。中老年群体,由于年龄因素,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更具有健身性的体育项目。而山西鞭杆有做拐杖的作用,因此中老年是山西鞭杆推广的一大重要群体。可在广场晨练,以及老年大学或者老年协会等地进行宣传,满足其健身需求。受众理论中的社会参与论(Audience Participation-Theory)认为受众对于“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9]。其次,通过自主创作和参与传播,随时可发布自己的相关信息,从而在新媒体所营造出的网络公共领域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等,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内受众,达到信息合理传播,扩大受众人群的目的,对文化的传播效果十分显著。因此,积极引导受众通过自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传播效应,满足自身需求和网络认同感。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是让受众真正参与到山西鞭杆传播中的有效途径。

3.5 收集传播效果,及时评价反馈

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传受双方共同协作。建立良好的传播效果评价反馈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山西鞭杆更好地传播。所以山西鞭杆发展的好坏需要进行客观的效果评价。其基本前提是要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因此,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必不可少。在山西鞭杆传播过程中,为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应针对不同传播媒介、受众群体,从而构建相应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其次,对山西鞭杆的传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可以根据传播平台特点,选择合适的指标作为评估依据。例如,可根据目前短视频开展较好的抖音APP,通过点赞量、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为指标,统计分析传播效果。还可运用其他分析方法,挖掘数据后更深层的内涵,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社会正能量。最后,可以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并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科学评估传播效果,促进山西鞭杆传播工作的开展。例如,不仅可以通过短视频APP,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定期开展交流会议等,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获取受众需求,形成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4 结语

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模式,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看待山西鞭杆的传承发展,发现其困境主要是传播主体定位偏差、传播内容缺乏创新、传播媒介路径狭窄、传播受众人才断层、传播效果缺乏反馈。因此,山西鞭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要想突破发展困境,必定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同时明确传播主体,形成主体多元化;创新传播内容,突出自身特色;扩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路径;细化受众需求,把握受众主动性;收集传播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从而促进山西鞭杆对外传播。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被保留下来,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每一位武术人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山西受众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山西叹五更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谁远谁近?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