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析

2021-10-09 01:16敖光英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

敖光英

摘    要: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丰富的美育素材与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浸润美育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建设教育强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实施策略为:以生活之美,引情感共鸣;以人物之美,传递正能量;以文化之美,温润心灵;以形式之美,翻转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美育浸润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不完善的,我国的教育要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水平。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10月,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加强美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将有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旨在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德育课程。《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道德情操升华、心灵启迪的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且美育与德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丰富的美育素材与内容,但美育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但是考试分数仍然是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追求。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的重要性,谈一谈让美育浸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策略。

一、以生活之美,引情感共鸣

美育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无法进行美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源自生活,两者有契合点。而美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浸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

例如,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这一课,当讲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时,如果直接将课本中的文字单独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体验就是单一的,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文字的表象,也可以说仅是书本上的丰富多彩,不能有深刻的体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讲讲自己周末都做了哪些事情,让他们联系自身的实际经验去谈社会生活,从而切身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或生动绚丽的画面去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展示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勤劳之美;展示暑期旅游大好河山的照片或风景区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展示参观博物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

二、以人物之美,传递正能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德育课程,在课程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简单的说教只会让这些道理显得苍白无力,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程中展示学生所熟知的榜样人物,让他们感受人物的品格美、精神美,可以使理性的灌输变得生动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

例如,在教学八上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钟南山医生抗击疫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全国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在阖家团圆的春节里,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抗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紧接着,教师可以设问:“在钟南山医生的身上,你们看到了哪些品质?”他参加抗疫可能会付出什么?参加抗疫可能得到什么?在榜样人物的感召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内心受到了冲击,责任的种子也可能在课堂中生根发芽。而成为负责任的人,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学校、班级、宿舍中负责任的人物,并举出具体的事例,感受身边人物所带来的正能量,以此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负责任。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负责任的事?”从感受他人身上的美到省视自身,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以文化之美,温润心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对美的感受能力,也能助力学生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例如,八上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教材在“待人礼为先”这一目设置了一个相关链接,展示《论语》中的名句“不学礼,无以立”和扬雄《法言》中的“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两句话,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古文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以及内涵之美,而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时又找到了做文明有礼之人的路径与方法。教材在“做文明有礼的人”这一目,设置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中礼貌用语的链接。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大声齐读,并在齐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使用礼貌用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纠正自己不文明的行为,学做文明有礼的人,又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四、以形式之美,翻转课堂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负责接受知识、记忆知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被动、机械的,并不是由于发自内心、感兴趣而主动接收的。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首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八上第二课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收集网络利与弊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展开一场关于“网络利弊孰大”的辩论。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及辩论的过程中,对网络的利与弊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精心设计课件。精美的课件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因为美的事物总是吸引眼球的。一份精美的课件不仅应包括背景图案的选择,还应切合课文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以礼待人”这一课教学时,课件的背景可以设置成中国风。此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的融合,學生总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课件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倒计时、动画等。当然,也应包括教学素材的精选、图片的精选、音乐的精选、案例的精选和古诗词的精选等。

再次,创新板书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结构脉络,是一堂课重难点的集中体现,有创意、有设计感的板书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帮助学生厘清教材的知识脉络,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浸润美育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建设教育强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美育浸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不是让美育替代德育,而是通过美育助推德育的发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有渗透美育的理念与意识,提升自身美育的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美的事物传递给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