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何以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

2021-10-09 11:27李全喜杨曦
鄱阳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李全喜 杨曦

2021年8月28—29日,北京邮电大学成功举办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學、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就21世纪中国何以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会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与会学者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前瞻和预估,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会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合理性。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在21世纪中国最有可能创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其根据有二:一是中国目前的领导层即中共高层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二是中国已形成了成熟、前沿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导下将走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表现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建制将走出个人原子主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逐步走向为了人类的真实需要而进行生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滋生一种人类崭新的存在方式。苏州大学姜建成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内蕴着科学严谨、系统丰富的本质层级与逻辑向度。山东建筑大学刘海霞教授认为,中国走的是“红绿交融与最严制度”相结合的道路,这一道路表现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自觉和责任,绿色发展理念的辩证反思和创新超越,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现实践履。福建师范大学陈源充博士认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合理性在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之中,这种战略紧密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同天人合一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效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并相互协调推进,从而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南开大学任铃副教授认为,由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系统原则的科学方法和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中国得以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不断开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阶段变迁中的持续传承

2021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生态文明”进行热烈研讨,认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历经多个阶段的变迁,阶段演进特征明显,思想内涵丰富。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经历了萌芽探索(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丰富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和系统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西安理工大学黑晓卉讲师认为,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经了意识觉醒阶段、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阶段、从生态文明理念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四个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北京科技大学周鑫副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哲学基础,彰显了以民为本、实事求是、系统辩证、高瞻远瞩的优秀理论品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尹艳秀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顺应“站起来”的新纪元、服务“富起来”的新时期、赓续“强起来”的新时代;其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历经“被动式”重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其实践逻辑表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历史主体性与价值主体性的统一,以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罗晶认为,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理论产物,其理论逻辑体现为: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有牢固的理论根基,有丰富的成果借鉴,有充沛的思想源泉。

三、高度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陈爱华教授探讨了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所蕴含的多维度生态辩证法思想。她认为,恩格斯以质量相互转化规律阐释人-自然生态伦理关系的生成,其中包括直立行走-猿类的手转变为人手-劳动促使人的协作-猿的脑髓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人类社会的生成等多重伦理关系;恩格斯以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解析生态伦理悖论的产生;恩格斯以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探索生态伦理悖论的规避,其中包括提出了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两次提升”认知-伦理方略。首都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阮华容认为,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将自然商品化、资本化、贫困化,造成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表现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人与人之间商品交换的中断、资源耗费与可再生的失衡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进而加剧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权力形成共谋,分工和财富分配体制固化成鸿沟,经济理性和可计算性原秉持逐利本性,虚假需求和过度消费形成幕后推手,导致自然异化一步步走向深渊。

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审视厘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会学者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厘清一个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认为,建构环境美德伦理的首要问题是确认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画像不同,人对自然界的道德态度与道德行动也就不同。通过人在宇宙中位置的本体论论证,澄明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并通过对自然界的看护完成从“偶然所是的人”向“认识到自己本性所是的人”的转变,看护自然界由此成为人的基本美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认为,关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身份研究,目前形成了看护自然论、智爱自然论、开拓自然论三种主要观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为人类守护自然提供了本体论根据。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对自然承担守护责任。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彭曼丽认为,绿色发展的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核心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实践路径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柳映潇认为,绿色发展是中国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发展政策是指导、规范绿色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安徽理工大学讲师赵威认为,人的实践联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对它们关系的认识程度。从唯物史观看,自然是被体验到、被认识到、被意识到和被实践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认识,有生成演变逻辑。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必然要求。

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关切问题较多,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抓住其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认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民政治共识与国家重大战略统领之下,生态扶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理念丰富、政策综合和途径多元的议题性话语政策实践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侧面或维度。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认为,生态空间正义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类“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导未来人类命运“美美与共”构建的科学方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促进生态空间正义实现的价值指引、价值诉求和价值旨归。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生态空间正义实现,必须凝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者的组织建设以及深化全球合作行动。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认为,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应坚持国家公园的公有属性。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视角出发,其理论逻辑在于:我们不仅要通过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要从生产关系的维度,以自然资源公有制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国家公园相关生态产品提供制度基础,以彰显其“全民公益性”。东华理工大学花明教授思考了“国家森林步道驿站体系建设”问题,认为“两山论”是国家森林步道驿站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森林步道驿站体系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中国国家森林步道驿站体系建设的资源禀赋及建设类别。温州大学王习明教授认为,土地私有制特别是纯粹私有制使人与土地(自然)的物质交换发生了无法弥补的裂隙,是造成生态危机特别是现代生态灾难的制度性根源。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就必须建立土地社会所有制。北京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维护和巩固中国生态安全的举措有: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管理,深度参与生态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与会学者认为,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指出,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我们应该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自然条件方面,要完善统筹推进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可持续性的机制,尤其要注意人口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共中央党校李宏伟教授提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关注制度落实的几个重要主体即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强调环境法治的保障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吴宁教授追溯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由萌芽到形成到深化再到完善的变迁过程,认为其地位不断由“边缘”走向“中心”、内容由“碎片”走向“整体”、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呈现出地位不断提升、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不断丰富且均以满足人民的生态利益、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特点。福州大学陶火生教授认为,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包括: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统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的法治化建设,初步制定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大力加强解决突出问题的制度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胡云皓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经历了积累准备、培育萌芽、快速发展、全面深化和顶层设计几个阶段。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领导、生态自觉实践、人民的生态环境需要、国际交往的扩大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效用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支持性要素。

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关切其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

与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研究生态文明不能忽视其价值取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认为,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思潮相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且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和“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在发展价值观上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北京师范大学冯留建教授认为,生态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生态层面的价值意识。生态意识可以引领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生态价值可以推动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可以促进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新时代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必须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完善行为层面的生态文化、建构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强化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南京财经大学刘希刚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价值观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智慧、超越国际各种生态思潮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理论创新品格,对于引领美丽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世界生态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南京晓庄学院王国聘教授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面对生态主义思潮作出的回应,要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生态主义思潮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时刻关切转型背景

与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需要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关注社会生态转型背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刘仁胜研究员回顾了世界生态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即:试图用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阶段,建立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阶段,建构马克思的生态学阶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他认为在每个阶段人类都在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或者基本原理解决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研究员认为,生态文明传播迫切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完善的国际话语体系,从国际现实和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引领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话语规则、建构强大国际话语传播载体,进而建立生态文明传播范式。北京大学博士后鞠传国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种环境政治。学术界应当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中国背景语境下的一种重要政治现象加以研究,运用政治学理论方法理解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觉来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华东师范大学讲师何娟引入“可持续去增长”话语范畴,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生态转型话语,“可持续去增长”并不是追求负增长或希望经济衰退,而是拒绝对经济增长的迷恋,主张以扩展民主的方式实施现行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生态可持续性和幸福生活。

九、高度重视全球治理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审视和实践总结,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能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准确把握了这一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克服了西方生态学反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新范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转型新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湖北工业大学魏忠明教授基于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同,认为人与自然和解的典型态依次显现为农业文明的崇拜自然、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和生态文明的尊重自然,它们分别对应于中国古代感应论自然观、西方近代控制论自然观和马克思现代互化论自然观。他认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解的一个历时性梳理,可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自然观的谱系地位。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通过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资本主义思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维方式、发展逻辑、消费模式方面与绿色资本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绿色资本主义思潮的三重超越。与绿色资本主义思潮相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更好地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围光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当代中国的生态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根基,以中华生态文化体系为脉络,以对西方生态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为枝叶,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逐渐生成。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寒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