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日记写作指导方法分析

2021-10-11 19:43张满东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8期
关键词:指导方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张满东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日记写作是提高学生行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写作教学的延伸,是对生活表象的艺术性加工。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日记写作;指导方法

农村小学生写日记具有随意性,有的学生排斥写日记,仿照以前的日记内容稍加改动,写作练习形式化现象严重,难以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教师要对学生日记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指导他们必要的写作方法,让农村学生从日记写作与语言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仿写优秀范文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简朴,接触外界事物较少,缺少词汇积累,教师布置日记作业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在写作中出现重复性语言,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直接对优秀的范文进行摘录,让学生多浏览别人写的文章,学习其风格和优点,可以每周布置一篇仿写作业,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手法及语言的运用特點,拓宽知识的视野,促进日记写作质量的提高。一般可以向学生推荐课文或优秀著作的选段,供学生模仿写作,例如,在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感受秋天的美好为核心,联系语境,参照“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体会文中“总—分”结构自然段。模仿不代表抄袭,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可在模仿优秀范文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思路。在模仿练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素材的写作技巧,提升日记写作能力[1]。

二、描述周围事物

写好一篇日记,离不开学生对周围生活的细心观察。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事物。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感知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场景,力求获得新的发现,丰富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可要求高年级学生不限体裁写日记,描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如绘画日记、名言警句、家务日记、新闻日记、诗歌日记等。在人物日记练习中,先列出人物描写的训练纲要,可具体分为语言、肖像、心理、情态、动作描写等。让农村学生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人物,按照年龄将人物划分不同阶段。以这样的思路进行写作,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描写时结合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等特性进行认真观察,写出符合人物实际的日记[2]。

三、记录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常提到“凤头豹尾”的说法,指的是文章写作时,要求开头像凤头绚丽多彩,结尾要尽量干练、简洁。记叙文以生活为依据,是作者对生活情境表达的一种真实情感。写日记不能像流水账,必须融入自身的感受,这样才会增强日记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思想共鸣。在写记叙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结合自身的情感,形成最情深、朴实的日记。在结尾处,要紧扣主题、观点,简洁有力,令人感叹,耐人寻味。教师在日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日记中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首尾照应、抒情等。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作内容要真实,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将事情叙述清楚,在此前提下再抒发感情,最后以特色的语言风格提高日记的质量[3]。

四、联系生活写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写照。在农村小学生日记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日记练习。例如,可以“团结互助”为主题,以河南暴雨相关材料为素材,让学生写日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生活。由于写作主题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增加了写作兴趣,认真完成日记,发表很多个性化观点,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对学生写作日记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可以仿写优秀的范文,或写看过一次电影的观后感,结合周围的人和物,用精准、地道的语言将观点表达出来,重在主题明确,抒发真实情感,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下一代,2019(4):1.

[2]丁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写作指导[J].散文百家(下),2018(6):54.

[3]李维.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整合与教学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3):64-65.

猜你喜欢
指导方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浅析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细说小学课外阅读的类型及阅读指导方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