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诗意表达

2021-10-12 07:09胡正良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名家紫砂泥土

走近紫砂艺术、感悟紫砂魅力,是从品读供春、陈鸣远、顾景舟等大师的故事和作品开始的。也许是缘分使然,去年和今年的夏初,我在项王故里宿迁和六朝古都南京与宜兴籍紫砂名家范仁良先生相遇了。这两次相遇,不仅探讨了紫砂艺术的前世今生,而且促成了范先生与我的两位好友—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家仇高驰先生和孙冲先生的深度合作。在一次次近距离观瞻范先生的诸多新作后,我对他所钟情的紫砂意境,对他所沉醉的泥土世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与向往。

与其他紫砂名家的成长经历一样,宜兴这块吉地灵壤给了范先生无穷的创作智慧和生命热源,给了他接续传统、演绎经典、再谱新篇的机缘和舞台。可以说,除却师承和家学的渊源,范先生能有今天的成就,能在名家云集的紫砂画卷里有一笔之采,完全是靠勤奋和天分以及那双时刻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当你用情走进他的泥土世界,置身他的紫砂时空,你会发现,他所走过的从艺之路步步留下了求新求变的心路历程,他所追求的紫砂意境处处刻下了如何利用美学元素表达诗意的求索求知旅程。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使他的作品在当代紫砂名家中,多了思想光芒的照耀,多了文化基因的贯通,多了精神力量的引领。

其实,让古老的泥土说话,让天赐的紫砂长出美学的枝叶来,进而营造出作品的诗意天空,一直是历代紫砂艺人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范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也真实再现了走向崇高的三个攀登维度。

维度之一:让泥土说话。这是紫砂艺术所要释放的第一缕人性光辉,历朝历代的紫砂名家都为此倾尽心力。其实,从泥到陶,让陶具备灵性,它是淬火历变、涵养精神的过程。这期间,需要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去滋润去哺育。比如,如何制坯,如何塑形,如何把握火候,等等。这些都是基本功,没有多少价值含量,一般的紫砂艺人都能按部就班、机械地完成,为此所产生的大多数作品也只是躯壳,缺少灵魂和生命。范先生的睿智之处是,他从捧起泥土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把自己的追求注入其中,像孕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守候、去呵护。因此,在他手中,无生命的泥土,多了人性的光芒、多了血缘的亲情、多了文化的因子。正是在这种情感因素的流变升华下,只要你走近观察他的“雁鹊壶”“古韵壶”系列作品,你就能聆听到,范先生的绵绵心语正从淡黄色的泥土深处娓娓道来、款款而去。这种心灵上的互动与安抚,为欣赏者多了一份与泥土絮语的欢畅、多了一抹与紫砂对话的余韵。

维度之二:让紫砂长出美学的枝叶。这是紫砂艺术所要承载的第一重文化境界,近现代的紫砂名家都为此寻路前行。从紫砂到作品,让作品充满知性,是化蛹成蝶、涵养潜质的过程。这期间,需要艺术的熏陶、师承的默化、个体的飞跃。放眼紫砂作品的传承和发展史,自元以降,從业者络绎不绝,但在史册上能留下轨迹、绘出坐标者却寥寥。究其根源,在于绝大多数从业者缺少发现美的视角,缺少营造美的视域,缺少构筑美的视野。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大多数紫砂艺人不再跟在名家的后头简单地复制,不再跟在名作的身旁机械地描摹,他们深知要把留住美、聚集美作为积聚艺术基因的终身追求。范先生的可敬之处是,他从赋予泥土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在紫砂所承载的时代内涵上做文章,就在作品所释放的现实意蕴上求突破,力求用心灵呼唤精神世界,着力用文化累积搭建美学小屋。因此,当流连于他的房前屋后,走近他的“华经壶”“梦蝶壶”系列作品,你会看到,美的绿叶葱翠盎然,美的枝干古色古香。正是这种春意弥漫和沧桑浸染,使欣赏者产生品读紫砂韵味的冲动,多了一分守望艺术的虔诚。

维度之三:让艺术呈现于诗意的天空。这是紫砂艺术所要堆积的第一座美学高原,现当代的紫砂名家都为此风雨兼程。就紫砂艺术的本质而言,让其涵蕴真善美、彰扬精气神,是阅尽千帆、回归本原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文化形式的互鉴,需要书画组合的支撑。当下,就紫砂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而言,传世名品如雨后春笋,值得收藏的佳作俯拾皆是,大多数紫砂艺术工作者已经走出文化底蕴不足和开拓精神贫瘠的困境,在创新成群、创造成势的从艺之路上越走越远;大多数从事收藏的人,也改变了以丑为美、以怪为常的狭隘观念,直接为紫砂艺术的发扬光大构筑了社会平台。范先生的过人之处是,他经过三十多年的执着求索,找到了让紫砂艺术腾起诗意之路的美妙时空,那就是让紫砂作品一头连着书画名家的思想光芒,一头连着书画名品的阑珊奇峰。尤其是他与仇高驰、单人耘、贾平西、程风子、孙冲、王超、忽培元等书画名家的珠联璧合,使其作品在引领当代紫砂艺术的走向上渐成一道风景。因此,当把玩范先生近年来完成的“雄风壶”“汉韵壶”系列作品时,你会感到,仇高驰先生书法的大气儒雅、单人耘先生书法的清秀古拙、孙冲先生书法的灵动轻盈、贾平西先生绘画的简约厚重,他们为范先生的紫砂作品打下了不可复制的文化烙印,增添了不可多得的隽秀雄奇。交相辉映间,使欣赏者攀摩烟岚云岫的高山、漫游琉璃千顷的心海。

毕加索说,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范先生深知其中的真谛。因此,他仍以一颗恒心,为一抔泥土注入生命的光华,让其饱含大千世界的人文之美;他仍以一颗匠心,使一门艺术重焕青春的华采,让其饱蘸紫色情缘的思想之美,进而形成生命的诗意表达。让我们独上高楼,为范先生的天涯之旅祝福吧。

作者简介:胡正良,江苏睢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现供职于南京海关所属盐城海关。

范仁良

1968年6月生,男,号仁艺居主人,出身陶都宜兴西望圩制壶世家。儿时受父母制壶熏陶,青年时期刻苦钻研各种紫砂手工技艺,技法成熟后又以绞泥见长。抟砂塑壶三十六载,自创作品百余件。制作技法心游万仞,且形成了个人独特风格,作品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大奖。

猜你喜欢
名家紫砂泥土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泥土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名家寄语
泥土中的功臣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呼吸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