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高古,风格多变

2021-10-12 07:09王小雨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

摘要:在明代书法史上,有两件大事令后人瞩目,一是文人书法流派的崛起,二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其中,明代文人书法流派的主流为明代中期兴起于苏州地区的吴门书派,而祝允明正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其书风影响后世数百年。本文试以祝允明小楷名作《和陶饮酒诗廿首》为例,分析其诗作内容、书法技法与艺术价值,感受并学习祝氏小楷临古而出新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廿首》;诗作内容;艺术价值

一、《和陶饮酒诗廿首》的诗作内容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为明代书法家,诗文俱佳。祝允明在诗文创作中,对陶渊明的诗作表现出极大喜爱。《和陶饮酒诗廿首》写于弘治十二年,正值祝允明年满四十但仕途不顺之时,此诗前有小序(图1):“仆本拙讷,缪干时名。两年之间,三谒京国。游趣既倦,风埃黯然。舟中有二苏《和陶诗》,夜灯独酌,读其《饮酒》二十篇,不胜怅慨,聊复倚和。”①祝允明少年壮志,年少时便参加科举,期盼入仕为官,可天不遂人愿,执着于科举的他却屡考屡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中逐渐心灰意冷、身心俱疲,他的心态完全发生了变化,虽心有不甘,却也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归隐生活。祝允明在诗中多处流露了自己对归乡的期盼和超然豁达的心境。他在诗中写道:“回首望乡井,窅在东南隅。倦鸟不出林,胡为涉川涂。冬半多北风,瘦马不耐驱。昔行气长健,兹来感有余。园田苟可治,岂不怀安居。”(其十)“知我不暂舍,举眼天日白。默然便归化,亦复何足惜。”(其十五)“提壶挂舟傍,还戴漉酒巾。何必访巢许?今古皆斯人。”(其二十)②。这些诗句反映出了祝允明对极其不顺的仕途的怨怼,也映射出了他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求官之路屡遭挫折的祝允明此时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与苏东坡惺惺相惜的情感,一边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一边又隐隐冒出了陶渊明式的归隐心绪,他试图以陶渊明淡然物外的心态来面对自认苦痛的一生。祝允明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在诗中写道:“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这为他晚年不再执着于官场,而是归隐故乡埋下了伏笔,并且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情怀。同时,祝允明曾一度表明自己支持解放思想,批评当时文人“诡谈性理、绝意古学”的行为,他说:“今为士,高则诡谈性理,妄标道学以为拔类;卑则绝意古学,执夸举业谓之本等。就使自成语录,富及百卷,精能程文,试夺千魁,竟亦何用?呜呼!以是谓学,诚所不解,吾犯众而非之,然而非有知己有所为焉。”②这些言论恰恰证明了祝允明不论在诗文还是书法方面都敬古又不泥古,追求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情趣。

二、《和陶饮酒诗廿首》的技法浅析

(一)笔法

此篇诗卷是祝允明小楷与章草巧妙结合的代表作品,开篇部分展现出了浓郁高古的魏晋风味(图2)。以“陶”字(图4)为例,起笔与收笔部分藏锋与露锋并存且相互结合,笔画短促,以圆笔为主,尤其在右边的横折钩转折处多见圆而少见方,整个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体现为较典型的“横细竖粗”,横折钩最末端出钩处短促圆润,不现过度锋芒,也恰恰体现出了魏晋小楷的特点,如在此篇中可见钟繇小楷代表作《荐季侄表》的古朴笔意。再以“本”“趣”二字(图4)为例,字中撇画与捺画相对舒展,撇画多以短促的态势出现,不同于传统唐楷中撇画的纤长且飘逸,而捺画则直接入笔,行笔加粗,平稳且舒展,收笔干净利落、不拖沓,整个笔画显得肥厚可爱,有一种笨拙的意趣体态,又不失迸发式的弹性与韧劲。

在诗卷中后部分,祝允明又将章草笔法掺杂其中,充分体现了用笔风格的多样性。早期祝允明的起笔尖细而缺乏变化,晚期或尖起,或逆入,或重起而轻收,或轻起而逐渐加重等,呈现出多元的变化。祝允明在学习章草方面曾这样说过:“章草须有古意乃佳,下笔要重,亦如真书,点画明净,有墙壁,有间架。学者当以索靖、张芝、皇象、韦诞《月仪》《八月帖》《急就章》为模范也。”③可见他的崇古意识强烈,其在诗篇后半部分掺杂的几行章草也体现了浓厚的汉魏之风。祝允明起笔干脆爽利,筆画在钟繇的基础上更加圆润、厚重而简洁、清爽,用笔流畅,一气呵成。

(二)结体

《和陶饮酒诗廿首》因是小楷和章草相掺杂的作品,所以其结体相对变化多端、姿态丰富(图3)。首先在开篇的小楷部分中,其结体整体呈宽扁姿态,隶态犹存,但后期在这种圆转的笔法与肥厚的点画之余,祝书还融入了自己的风格—随着书写渐入佳境,视觉上瘦长笔画相对增多,与开篇相比,减少了提按的粗细对比,同时结体也变得愈加纤长,使得小楷的书写在复古的审美意趣上又增添了一份灵动,也增加了小楷在空间意义上的可能性。在章草部分中,其结字又在平正中寓于欹侧的势态,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富于变化。

(三)章法

如果说结体是笔画之间的联系,那么章法则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和陶饮酒诗廿首》通篇章法继承钟体特点(图5),但又掺己意,开篇虽然用笔丰富,但整体结构趋于平和舒缓,通篇行距大于字距,利用平衡配置使得字形虽宽扁但又在穿插避让中求得均衡,使通篇精彩纷呈,毫无乏味之感。相对于传统的魏晋小楷作品,此篇小楷后期章法相对疏朗,在钟体的基础上多了一丝随意,不再追求刻意的安排,用笔又融合了些许行楷、章草的笔意,使得整体在视觉上更显灵动与活泼,加之布白生动,行气错落,字里行间散发出宋人尚意的情趣。

三、《和陶饮酒诗廿首》的艺术价值

自明代设立科举制度起,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小楷审美趋于标准化、程式化,一种官方字体—台阁体应运而生,这种字体大小一致,结体方正,小楷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意味。至明中期,江南一带经济繁盛,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时文人书法流派崛起。作为代表书家的祝允明家学渊源深厚,从小受其祖父祝灏、外祖父徐有贞的影响,对吴中文人的雅集耳濡目染,长大后又受其岳父李应祯自我创新意识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拟古出新”的书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祝允明不甘被台阁书风笼罩,走上了一条冲破禁锢、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学书道路,也使明代小楷书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此大背景下,祝允明創作了诗篇《和陶饮酒诗廿首》,诗文作于四十岁,后多次抄录,现流传的经典诗册成于其六十六岁时。在诗篇的内容和技法上,可以看到祝允明对冲破时风笼罩所做的努力。他在书写中自然地加入了自身的感情:开篇叙事,心态平和,用笔相对丰富但整体平衡;后期用情至深,书写速度加快,纵向长出笔愈发明显,结体由宽扁趋于瘦长,一系列的用笔变化都体现了祝允明情绪的跌宕起伏。这是典型的书写内容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与机械化的台阁体恰恰相反。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常会看到偏侧锋的使用,这不仅体现出祝允明用笔的娴熟,体现出他对台阁体拘谨体势作出的抗议,更显示出情感与笔尖的巧妙碰撞,是他“意足我自足”的情感表达。此外,祝允明不只一味地崇尚复古,除了很好地继承晋唐小楷的优良传统,他还将宋人追寻的超逸脱俗的生命情调融入创作中,这种先进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文嘉曾题跋于其父文徵明刻于停云馆所临摹之《黄庭经》,认为与祝相比,其父用笔以骨为胜,是“似而似”;祝之临本则以肉为胜,是“不似而似”。④这说明祝书以肉取胜,与文徵明的作品在形貌上虽不是处处相似,但更注重捕捉内在审美意趣,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是“不似而似”。祝允明最大的成就在于博学多家而自立一格,展现了丰富的才华与创意,其小楷亦然,他的小楷以钟体为主,并掺入唐、宋风格而产生多元的面貌,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他用自己的学识与体会巧妙化解了晋唐小楷古朴与宋人小楷飘逸的“矛盾”,将两种风格有效结合,形成了气象高古、风格多变的祝氏小楷。

作者简介

王小雨,1992年7月生,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太原师范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与绘画(书法)。

注释

①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

②(明)祝允明:《怀星堂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③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

④尤光先:《书道艺术第八卷—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艺术图书公司1976年版。

参考文献

[1]葛鸿祯.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

[2]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葛鸿祯.中国古代书法家丛书—祝允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明)祝允明.怀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2012.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结合中国画教学谈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及大学的功能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对诺维尔“情节芭蕾”的艺术探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