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堑城保护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2021-10-12 18:32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
新西部 2021年9期
关键词:富平历史旅游

保护开发富平堑城,是保护富平历史风貌、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富平堑城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文化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堑城保护开发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搞好堑城保护开发,根在精准施策、大胆创新,通过加强红色资源共享,实现“周边红色资源带动,堑城内生正向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所谓堑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具有防兵燹、御匪乱之功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之一。

在陕西省富平县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处,有一个叫莲湖村的地方,自元末明初至1970年,为富平县城所在地,曾经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全国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堑城。

历史文化古城,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一部无字的文化典籍、一册有形的历史图案,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21年3月25日,富平县举行了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一期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富平堑城保护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搞好堑城保护开发,首在梳理脉络、博古通今

富平堑城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其历史文化与开发价值备受关注。富平堑城地处高阜,明代以前称为窑桥头。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守将张良弼率部至此,筑寨据险,易名窑桥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经略关中,张良弼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当时仅有垣绕而无城池雉堞。洪武三年,主簿陈忠信择城中最高处创建县衙、文庙、税课局等。正统元年(1436年),知县高应举开始以高阜堑土为城,周长3里,高约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并建成东、南、北三面城门楼。此时,城池初具规模。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苏鉴在县衙西侧创建关帝庙。弘治中,知县陈润开辟西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县赵桐重修了因地震倒塌的城墙。其后,知县崔举开始重修四门,并在知县史灿任期内完工,给四门命名刻匾:东门“华翔”、西门“荆踞”、南门“石盘”、北门“带温”。万历年间,知县刘兑开始创建堑城东廓,将南门改为“都胜”门。同时,引玉带渠水经温泉河桥上流入城壕,既固城防,亦可灌田。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县杨勤改建南门于堑城西南角,更名为“启运”门,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李世垣重修城池,道光七年(1827年),邑令陈尧修建城内考院(今莲湖小学内),次年建成,1949年富平堑城主要古建筑县署、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馆、魁星楼、四门城楼及数处木石牌坊基本保存完好。

搞好堑城保护开发,要在认清现状、珍视遗存

近年来,富平高度重视堑城保护开发项目,目前堑城保护开发项目的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深化设计也已完成。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一期项目占地约2.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元,建设内容为莲湖小学、富平剧院及图书馆三处院落建筑内外部修复完善及场地内给排水、消防和周边绿化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游客服务中心正在修建,莲湖学校外墙施工基本完成,原教舍开始木窗修缮工作,富平剧院外墙施工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公共卫生间、大堂和木窗修缮施工,室外电力管沟、景观绿化开始初步施工。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从区位优势、历史价值、设计定位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富平堑城文化旅游景区一期示范项目改造提升方案》。按照保护古城、恢复四景、合理开发、契合规划的思路,以一脉“乡”承为主题,将莲湖小学片区做为核心点,富平剧院片区与图书馆片区作为相应历史文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轴三点”发展模式,逐步恢复堑城“三街四门十巷”风貌,开发集弘扬堑城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堑城戏曲艺术、保护堑城历史文脉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景区。

二是坚持应保尽保、物尽其用。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以图书馆片区为载体,打造文物保护基地,建立石刻博物馆、课本博物馆,实现文物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依托富平剧院片区,策划皮影阵列、阿宫腔大剧院等项目,重点开发富平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构建非遗文化旅游产业链,将非遗从静态展陈中释放出来,形成具有历史体验感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三是坚持修旧如旧、有机更新。保护修缮现状风貌一致的建筑,设计调整定位风格不一致的建筑,把望湖楼、富平剧院、城隍庙、图书馆等历史建筑纳入重点保护修缮范围,充分尊重建筑原有风貌,沿用既有风格、形态、尺寸和材料,确保原原本本地展现建筑的历史肌理和固有风貌,真实展示富平本土文物及历史文化。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提升品质。根据堑城三街十巷的特点,以古城保护与文化体验为重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计划设立莲湖小学旅游服务站和文庙旅游服务站,开发占地面积3000㎡约90个车位的停车场。同时,策划研学宿舍、未来书店、阿宫腔文创坊等项目,开展经典诵读、大众讲堂、读书社交等活动,销售影音商品、文创礼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等新兴业态,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搞好堑城保护开发,重在明确问题、靶向发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富平堑城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文化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堑城保护开发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重要性认识不够。堑城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爱和保护。目前存在注重经济发展、轻视文物保护的现象,导致堑城中不少有价值的建筑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虽然已经列入,但保护规划相对滞后、措施落实不到位,群众主动参与堑城保护开发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堑城保护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基础设施改善、原住民安置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但富平作为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主要以种植、畜牧业为主,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资金有限。

三是腾退难度较大。堑城居民世代在这里居住生活,难以割舍对老屋的感情,多数堑城原住民不愿搬离,腾退补偿问题容易产生矛盾,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大。

四是基础设施滞后。受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堑城街区发展滞后,建筑拥挤、交通不便等问题严峻,基础设施、排水管网、配套设施老化,群众生活环境相对落后。

五是专业人才不足。堑城在前期规划、工程招标、运营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一批景区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经营策划树立堑城旅游品牌,但目前多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堑城整体的保护与开发进展缓慢。

搞好堑城保护开发,根在精准施策、大胆创新

一是为保护开发“造势”。堑城作为富平历史文化重要承载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要多方位宣传,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对堑城保护开发的意识,让群众成为堑城保护开发的“主人翁”。

二是为资金来源“拓路”。要主动与上级文化部门进行沟通,把握政策方向,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确保资金链有效衔接。同时,加强红色资源共享,实现“周边红色资源带动,堑城内生正向促进”新发展格局,多渠道获取资金,切实解决堑城保护开发项目资金短缺的难题。

三是為群众利益“护航”。广泛征求堑城群众搬迁安置意愿,积极引导群众从“要我搬”变为“我要搬”,严格落实安置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安置过渡期间居住、子女教育、养老等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舒心。

四是为配套设施“增色”。铺设基础排水管网,优化道路通行水平,增设旅游公厕、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堑城综合服务水平;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体验区、居民居住区,创造性开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特色民宿等,让堑城迸发“人文之光”。

五是为人才引进“发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政策优势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打通绿色通道,挖掘本土文化旅游人才;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保证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为堑城保护开发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

王平平 黄荣静 刘静怡 李少飞 张东升

猜你喜欢
富平历史旅游
小花船
富平人的性格
影子娃娃
躲太阳
旅游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