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程思政视域下理工科专业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10-12 18:55贺格平弥元梅白玉香袁蝴蝶
新西部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授专业课程思政

贺格平 弥元梅 白玉香 袁蝴蝶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理工科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以《固体物理》课程为例,应在传授固体物理知识时,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把课程思政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专业教学与实践全过程,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多角度融入课堂,使之与课程体系融为一体,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培养。那么如何在传道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201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整体设计建设课程思政,每一门课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这些文件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凸显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内在关系。为此,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理工科专业教学实践与思考的研究很有意义。

理工科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哲学、语文、英语等人文社会类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尤其对理工科院校多个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思政”研究则更少。笔者以理工科专业课程《固体物理》为例,阐述理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实施的路径,旨在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固体物理》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衔接融合等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但是,该课程在承担思政教育功能方面还存在如下尚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一)理解“课程思政”不深入,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意识不强,缺乏课程承担思政教育功能保障制度。有的教师对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在平常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导致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丢弃了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較佳途径。割裂了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1][2][3]正是对课程思政的不透彻理解,导致一些学校、学院、教研室没有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固体物理》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的系统规划、长远规划,详细方案、教育目标,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制度等。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也就是说,在传授固体物理知识时,在哪里进行思政教育?什么时候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进行思政教育?对这些问题把握不牢固,就不会选择与思政教育高度关联的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更不会对选择的思政教育素材进行精加工,让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之中。所以,在传授固体物理知识时若缺乏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思政教育就不会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课程思政只求全而不求精,思政教学方法单一。专业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只注重课程思政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求全而未求精,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只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实现思政教育,而未分析其科学思想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剖析思政素材,思政教学的效果不太明显。这种过于简单的思政教学方法,很难将理性的知识学习和感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赢。

(四)思政教学同质化倾向严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乏课程思政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还停留在以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没有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的过程中合理地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只针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式,没有变换为思想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思维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没有构建成,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未形成闭环反馈,无法评价。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无法衡量学生吸收了多少,没有信息的汇总与分析。[4]

解决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文化教育的建设思路和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固体物理》课程思政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固体物理》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按照“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教育”的要求,领悟课程思政的理念,改变思政教育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大“思政课程”单一的孤岛式教育。以落实课程育人为抓手,让专业课承载政治思想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在领悟“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挖掘《固体物理》课程的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理性的知识学习和感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起来,将《固体物理》思政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专业教学与实践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元素全方位、多角度融入课堂,使之与课程体系衔接融合交织成一体,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5][6][7]实现全程育人、多方位育人的目的,真正促进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固化。

(二)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以《固体物理》课程思政文化教育的建设思路和目标为指南,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探索、研究与实践《固体物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措施等,实现《固体物理》“课程思政”的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8][9][10]为此,提出《固体物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如下:

1、强化管理,培养“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培养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其他各类任课教师也应将思政元素渗透到相应课程中,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守好这段渠,种好这份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学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强化专业课的思政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修养并使之外化为具体行为习惯。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其实是为了回归教育初心,因为它强调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所以,为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三全协同效应,首先在加强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詳细的工作计划等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确保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使课程思政教学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成为具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程思政,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真正实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根植于学生。

2、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

在传授固体物理知识时,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把课程思政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专业教学与实践全过程,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多角度融入课堂,使之与课程体系融为一体,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3、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法,传授课程思政精华

在理解专业课程内容精髓的基础上,课程思政精益求精,注重质量,求精而不求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如案例式教学物理模型时,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探讨物理模型如何构建,分析物理大师的科学思想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次上剖析思政素材,将理性的知识学习和感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赢,获得好的效果。

4、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合理的双线闭环反馈评价体系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验证思政元素融入《固体物理》课程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的可行性。根据平时测验或期末考试加入对思政教育知识的考察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考察学生。从课堂反馈和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课程考核中合理评价思政教育效果并分析原因找到修正方案,将课程研究中形成的一般规律回归课堂,建立合理的教师和学生双线闭环反馈评价体系。

总 结

总之,本文在领悟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固体物理》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分析了该课程思政元素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优势,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提出该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措施。将理性的知识学习和感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赢局面。通过《固体物理》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思维、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坚定他们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固体物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对其他非思政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学生形成与固化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为专业课程的有风景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常青,韩喜平,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的协同机制构建——基于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468(1):94-101.

[2]潘瑞姣,李雪,桑瑞聪.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培养浅析[J].大学教育,2019(11):204-206.

[3]高翔莲,努尔夏提·居勒提.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课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43-45.

[4]黄煜栋,徐莉君.“课程思政”下的课堂教学质量量化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9,35(10):217-221.

[5]周晓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9):4-6.

[6]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 (23):15-17.

[7]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8]周本胡,曾爱华,刘桂香.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9(21):133

[9]吴亮,盛泉,丁欣,姚建铨.浅谈固体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173-178.

[10]贺庆丽,杨涛,董庆彦.物理基地班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02):88-90.

作者简介

贺格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猜你喜欢
传授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传授技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谈初中生英语授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