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从被需要感中获得晚年的价值

2021-10-13 03:05王瑞红
保健医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孝顺家务子女

文/王瑞红

闺蜜朵儿的妈妈年近70,已退休多年。父亲已去世多年,朵儿对妈妈很是孝顺,将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家务活一点儿也不让她做。然而操劳了一辈子的妈妈却在家闲不住,看着朵儿既要上班,又要操劳家务,心疼之下便试着帮朵儿打扫卫生、做饭。然而,朵儿每次看到妈妈做家务,便立即制止,让妈妈歇着不用做,放着由她来做。为了不让妈妈为家务操心,她故意说妈妈做的饭不好吃,打扫卫生不仔细,还得她自己返工,还不如放着让她来做。

朵儿的话,让妈妈沉默了。自此,妈妈便不再插手家务的事,每天除了枯坐看电视,就是倒在沙发上睡觉,也不愿意出门,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一天,朵儿因为一点小事与妈妈闹了点不愉快。妈妈很伤心,对她说:“你说的话我越来越听不懂了,我老啦,老而无用了,在你眼里,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个让你讨厌的累赘,我还不如早点死了呢!”妈妈的话,让朵儿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一直以来她倾尽全力孝顺妈妈,但妈妈的感受却让她始料未及,这个时候她才明白,以前自己总以为,父母操劳了一辈子,自己长大了就应该努力挣钱,给父母买最好的东西、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才是孝顺。其实,父母需要的从来就不是钱,而是一种“被需要感”,即身为父母,仍希望成为儿女的依靠。子女的过度关怀,反而让年老的父母产生一种失落感。

现如今,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推进,有着与朵儿妈妈一样感受的老年人有很多。老年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希望被周围的人认可。然而,年轻时无所不能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能力、认知、知识层次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去超市购物微信支付、看病就医网上预约、乘公交扫码上车,各种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而在子女一方,子女要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奔波,关注点离父母越来越远,与家里老人交流的时间有限,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年轻时在子女面前“无所不知”的他们,越来越跟自己的子女没有了共同语言。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习惯独立自主的生活,遇到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很少向父母征求意见,觉得彼此之间存在着代沟,父母的思想观念过于老套,有些事情给父母说了他们也帮不上忙,反而让父母担心。而老人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孩子,则觉得是因为自己老了无法给孩子帮上忙,被孩子嫌弃,产生一种人老没用的失落感。不被子女需要,价值感缺失之下,缺乏自信的他们便陷入深深的自责、焦躁、纠结、抑郁的情绪中。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其最高心理需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需要远远高于对物质的需求,能够获得周围的人认可,被周围的亲友需要,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被周围的亲友需要、认可,便证明你还有用,还没老,这是建立自信的基础。人老了,他们不希望周围人拿他们当没用的“废物”看待,他们需要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觉。所以,要想老人生活快乐,子女们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些可以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让他们建立自信,找回“被需要”的感觉,过个快乐的晚年。

子女在与老人日常相处中,可以有意识地帮父母找些可以做、喜欢做的事充实生活。孝顺孝顺,孝就是顺。人老了自尊心反而变得很强,日常相处中,我们在孝敬老人的同时,还要照顾老人的感受。老人在家里呼风唤雨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我们也要给他那种在家里无所不能、一呼百应的感觉。所以,为了给老人“刷存在感”,我们就要多“麻烦”老人,交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让他们每天有事做,生活充实而丰富。这样一来,老人发现自己还能做些事情,生命并非没有价值,精神和身体就会好很多。

年轻人生活中难免遇到问题,不妨多问问父母。如今的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经验缺乏,已不再是父辈那样的“多面手”,换保险丝、修门锁、通下水道等多半都不会。而老人则不同,相比于年轻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在年轻人看来搞不定的事情,在他们手里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以,年轻人如果遇到生活难题,不要去“问百度”,多问问父母,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让老人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增强老人的自信。

老人缺乏被需要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主要原因还是生活太单调。子女不妨根据老人情况,帮他们开拓生活圈子,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个人爱好,让他们走出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圈,在一些相对固定的群体里找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孝顺家务子女
帮妈妈做家务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少年,你认真做家务的样子很美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不爱做家务
“孝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