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招生育人的三重逻辑

2021-10-14 01:56蔡海鹏闵雅婷刘雨晴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高职院校

蔡海鹏 闵雅婷 刘雨晴

[摘要]高校招生工作是为党选人、为国选才,招生育人有其政治、理论和现实逻辑。高职院校为什么要招生育人,招生育人是高职招生工作的教育本质回归;招生育人育什么,政治逻辑上育人以正、清、严,理论逻辑上育人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现实逻辑上育人以德、能、文;招生育人怎么育,从三重逻辑关系分析可以推理出三种育人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育人;政治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作者简介]蔡海鹏(1971- ),男,湖南益阳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闵雅婷(1981- ),女,湖南长沙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刘雨晴(1995- ),女,湖南常德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资助课题“基于‘三个面向的定向培养士官‘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ND210603,项目主持人:蔡海鹏)和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B22,项目主持人:蔡海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0-0028-07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将职业教育明确为一种类型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招生工作是为党选人、为国选才。招生是办学的基础工作、基本条件,关系到生源质量,关系到录取公平,关系到社会稳定。但是,随着高职扩招和生源竞争加剧,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往往专注于宣传、录取,招生育人被招生人员所忽视,招生工作的“社会性”和教育“边界化”处境又使之游离于院校“三全育人”体系之外。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考生志愿报考趋于理性化,对学校及其专业的咨询、考察趋于平常化,所以招生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有生源才有学生,有学生才有教育对象。招生育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第一个环节,立德树人应该从招生环节的开始。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办好高质量高职教育,招生工作必须更加精准化、精细化;要构建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三全育人”体系,必须强化招生育人。

逻辑(logic),指客观规律性,或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高职招生工作有其内在规律,高职院校招生育人需要掌握招生工作的教育规律,把握招生育人的内在逻辑。从教育整体来看,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治校的重要部分,与立德树人有着紧密逻辑联系;从教育内部来看,招生工作与教书育人有着紧密关系;从与普通高校招生比较来看,高职院校招生与之既有相通性也有自身特点。高职院校招生育人有其政治要求、教育关系和现实问题,其关系可以归结为政治、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其中,政治逻辑是从招生的政治关系分析招生育人的“要旨”,属于“应然”逻辑;理论逻辑是从招生的教育关系分析招生育人的“内涵”,属于“必然”逻辑;现实逻辑是从招生的现实关系分析招生育人的“策略”,属于“实然”逻辑。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从招生到招生育人的三重逻辑:高职招生工作的教育本质回归

高职院校为什么要招生育人?招生是为党选人、为国选才。招生作为考生正式接觸高校、了解大学的第一个时间点、第一道关口,也应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第一种途径。高职招生工作的本质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位应该是统一的,招生育人实质上是高职招生工作的教育本质回归,实现招生工作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1.政治逻辑:招生育人是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政治“应然”。招生工作是广大考生接触高校、了解大学、接受党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家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都需要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更需要强大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随着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深化,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然”。因招生时面向社会广大考生,招生对象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招生育人也体现高职院校积极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应具有的“大教育”“大爱”格局。高职院校如果唯招生而招生,很可能误导甚至“欺骗”考生报考,使考生感觉“受骗”入学,考生及其家长就会对教育不满意。如果做到招生育人,对考生及其家长提供“增值”服务,使考生的考分条件、学习兴趣与院校、专业选择实现最佳匹配,就能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信任度和人民满意度。

2.理论逻辑:招生育人是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论“必然”。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单独招生逐步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招生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2013年4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所以,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是政策所向、大势所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然回归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回归育人的本质与本位,实现招生、立德和育人相统一。教师是宝贵资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生源是关键资源,生源质量决定人才培养基础,而招生工作又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只有在考试招生改革中强化招生育人,才能消除“只招生、不育人”的弊端,才能精准掌握适合高职教育的生源,有针对性地提高生源质量,才能促进招生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

3.现实逻辑:招生育人是办好高质量高职教育的现实“实然”。高质量是全过程的质量、全体系的质量、全周期的质量,而生源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链中处于基础质量、前提质量的“战略”地位。招生决定生源质量,影响办学质量。高职院校招生育人,能够延长育人路线、拓宽育人渠道、深化育人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链的拓展,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链的延伸。招生育人,意味着招生工作由“功利”目标向“育人”目标转变,作用和功能由弱到强“蜕变”,是教育职能的“唤醒”和回归,也是招生动能的转换,还是高职教育质量精准化生成的表现,更是高职文化自信的体现。“考生—高校”“报考—录取”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考生报考时信息不充分,考生及其家长对院校及其专业认知有局限,报考咨询时需要高校“设身处地”提供贴心化、个性化、专业化指导服务,在指导服务中帮助考生深化专业认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大学目标。招生育人具有群众性、社会性特点,考生及其亲属对满意的学校具有“粉丝效应”“链动效应”,容易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招生是高职教师掌握新生学情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途径,是“开门办思政”的教育机会和途径。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招生工作、应用于招生对象,这既是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突破,也是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现实要求,更是办好高质量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院校招生育人的三重逻辑:政治逻辑的“应然”、理论逻辑的“必然”和现实逻辑的“实然”

高职院校招生育人育什么?招生工作虽然是“前台”工作、“表面”工程,但实质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校园文化、服务能力、社会影响等的综合体现,是“后台”工作、“里子”工程,是由高职院校自身实力决定的。广告本身是长期对产品的一种思考。招生宣传本身也应该是高职院校办学思考的结果和教育初心的体现,是学校教育美学和教育哲学的显现。

1.政治逻辑的“应然”:用阳光招考规范招生,用政策公开公平公正招生育人。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高考招生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单独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与高考具有同等效力,必须在维护公开公平公正中招生育人。

第一,招生育人以“正”。我国高考制度起源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考试制度,是全国性的大规模考试,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高考的考试政策、制度和规则,体现国家意志、社会正义和人民主张。招生人员也是教育工作者,既要维护教育公平,又要实施招生育人。高职院校要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公开择优录取。招生人员在招生咨询时要向考生及其家长全面宣传高考改革思想和录取原则,让考生相信国家高考录取政策的公平公正。

第二,招生育人以“清”。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招生中一些不正当竞争造成一些不好影响。高考关系到考生专业学习的方向、事业发展的平台和人生成长的走向。招生人员要做到招生咨询答疑解惑,招生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招生环境清洁清爽、招生信息清晰透明,由此教育考生敬重高考,认识到参加高考就是接受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选拔,要诚信报考、诚信考试、诚信入学,不要在考试和录取中留下人生污点。

第三,招生育人以“严”。高职单独招生需要自主组考、单独录取,使得不少考生和家长理解为容易录取、容易“走后门”。高职院校考试招生要严肃制度、严格纪律,严密组考、严谨治考,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对考试作弊和顶替入学的处理规定,强调考试制度和纪律,教育考生不要代考舞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总之,既要对招生考试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迅速处置、严肃处理,又要把教育和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平时,使考生知险而止,达到教育甚至挽救学生的目的。

2.理論逻辑的“必然”:凭借高职要素驱动招生,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招生育人。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有其自身教育要素和内涵特征,高质量的招生要凭高职要素来驱动。高职招生工作中,考生及其家长最关心三个问题:院校办学实力怎么样?学生能学到什么本事?毕业时就业怎么样?这些问题直指高职要素。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是面向工作的技能教育。招生人员要对考生及其家长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宣讲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特点优势,宣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光荣,引导合适的考生积极报考高职院校,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育人。

第一,突出产教融合,育人以劳动精神。高职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产教融合的条件、能力和水平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实力。招生宣传要突出专业技术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订单班、“1+X”培养模式、课证融通的校企合作优势,突出人才培养方案共订、师资互派、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产教融合优势。产教融合必须通过劳动来实现。招生人员要教育考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技、以劳创新。

第二,突出技术技能,育人以工匠精神。技术技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高职招生的优势。招生时要教育考生现在是“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竞争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术技能是安身立业之本,具备专业特长和技能专长的人生照样出彩;教育考生端正对技术技能的认识,坚持能力本位,学习工匠精神,实现技能立身、技能报国、技能强国。

第三,突出就业创业,育人以劳模精神。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考生最直接的需求和家长最热烈的期盼。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贡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成绩的最有力证明,就业创业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优势。招生宣传要突出就业创业优势,通过就业效应带动招生效应,提高招生吸引力,提高生源质量。全国劳动模范很多都是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招生人员要教育考生学习劳模精神,端正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就业能力,立志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际巨匠。

3.现实逻辑的“实然”:靠特色办学吸引招生,用先进高职教育理念招生育人。人是教育的中心,特色是大学的生命。招生是一种社会服务,也是一种大学形象,是教育质量和办学品牌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要用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引导考生,靠特色办学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教育考生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人生自信。

第一,彰显办学特色,育人以“德”。一是育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德”。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招生工作中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宣讲国家考试招生制度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公平性,教育考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二是育人以院校特色教育“公德”。融合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国防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招生中突出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招生育人与学生管理特色育人模式相衔接,用院校特色文化教育考生树立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三是育人以博爱教育“美德”。高职招生育人对象相比普通本科考生而言是比较“迷茫、困惑、无奈”的考生群体,高职院校作为大学,不仅在大楼、大师,更在大爱,招生人员要用博爱之心唤醒博爱之人。

第二,彰显职业特色,育人以“能”。职业教育具有面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本质属性,就业所对口的职业是考生报考专业时最核心的考量。一是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利用报考咨询开展“高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对考生强调职业特色、行业特色、技能特色和岗位特色,加强劳动教育、卫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与生活技能培养,帮助考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尽快转变。二是完善考试录取方式。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职业理想”等多元考试录取方式,综合评价考生适应大学生活、学好专业技能、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选拔德能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苗子”。三是注重挖掘考生技能“尖子”。在招生中善于发现技能特长型、技术创新型人才,科学推荐报考专业方案,促进“考生—学校—专业”的最佳匹配。录取后提前安排学院名师、导师与其“结对”,推荐参加定向、订单、工匠实验班,促进考生学习和就业适得其所。

第三,彰显文化特色,育人以“文”。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在招生工作中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一是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宣传学院理念文化、精神,宣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将学生“五育”活动融合典型人物故事,以微电影形式拍摄招生宣传片;校园文化课程化、网络化,在线向考生和新生开放。二是融合多元文化育人。在专业和职业介绍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以传统文化塑造国魂,以国防文化铸造战魂,以技能文化锻造匠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三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考生高考后不能“放松”更不能“放纵”,要充分利用这段“空档”时间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书法、音乐、美术等特长训练;教育考生“五育”并举,人文和技能并重,知识学习和价值观塑造并进。

三、三重逻辑关系中的高职院校招生育人路径推理

高职院校招生育人怎么育?招生育人是系统工程,招生育人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招生人员的育人能力,需要构建科学的招生育人体系,关键是招生育人路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其相互关系可以推理出招生育人路径。

1.“政治—理论”逻辑路径:改革招生育人理念,建立招生育人机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理念引领新变革。招生育人关系到教育职能和教学资源的调整,必须改革招生育人理念,建立招生育人机制。

第一,立德树人从招生开始。一是重塑招生育人理念。高职院校招生人员是很多考生接触大学的第一位老师,是“不上讲台的老师”,也是教育工作者。招生工作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始终处于教育方位之内,避免职责社会化、职能功利化、价值世俗化。二是建立全周期招生育人理念。每位教职工都是招生“形象大使”,时时处处事事都影响招生育人,要强化招生宣传育人、招生管理育人、招生服务育人、招生实践育人。三是构建招生育人格局。将招生育人纳入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招生育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与新生入校教育相整合、与专业技能教育相配合、与社会实践教育相契合,构建招生育人新模式。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招生掌握新生的第一手信息,是学校连通社会的宽广窗口,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第一条路径。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不是静态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必须从招生开始主动培育、积极生成。针对考生“就业、创业、升本”等学习目标,分类实施招生育人。招生理念要与育人理念相一致,要围绕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招生,招生与就业并重,招生考试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并举,把招生育人作为发动优质生源和生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孵化器”。

第三,建立招生育人机制。将招生育人列入院校章程,加入招生部门职责,编入招生工作流程,纳入招生人员“一岗双责”,建立招生育人责任制,开发招生育人标准,促进招生育人制度化、职能化。建立“主管领导主抓、招生部门牵頭执行、教育教学部门齐抓共管”的招生育人机制,促进招生系统与学工系统、教学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有机衔接。加强招生育人激励、督导和考核,使招生育人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

2.“政治—现实”逻辑路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扩展招生育人格局。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考试招生改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宗旨、育人理念和治理能力。招生育人体现高职院校育人格局,也体现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战略层面治理:改革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重要手段,构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监督有力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选择优秀企业合作实施定向就业的招生计划,校企联合考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构建“考试—招生—培养—就业”模式,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二是完善自主招生制度。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考试与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对接“专业+职业”设置“文化+技能”考核项目,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自主招生制度。三是建立招生“监督—治理”机制。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招生信息公开纳入阳光政务工程,考试和录取全程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汲取各方的意见建议,提高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治理能力。

第二,战术层面治理:创新“招生—就业”机制。一是招生计划对接就业需求。稳定各专业对口就业企业群和岗位群,建立稳固校企就业合作关系。对接产业需求编制专业招生方案,对接企业分布设置专业招生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招生就业形成良性互动。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紧跟产业技术发展完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形成“热门技术—热门专业”互动。贯通专业、招生和就业信息并保持“低熵”状态,将就业宣传设在招生环节前面,做到服务前移、信息前伸、育人前置,形成“热门就业—热门招生”互动,形成“好就业—就好业—好招生—招好生”良性循环。三是深化招生制度治理。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和共同利益,企业参与招生是其深度参与办学的重要特征,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就业机制。构建以应用学术为本的治理模式,规范招生权力,强化招生育人,促进招生工作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第三,战技层面治理:整合“招生—教育”数据。一是研究招生数据。把招生数据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和社会认可的“晴雨表”,记录和分类统计分析考生咨询问题及答复事项,建立考生“咨询—报考—报到”档案,通过对比分析一志愿报考率、录取分数线、报到率和初次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等历届培养周期数据,研究招生工作特点,掌握招生育人规律。二是整合招生数据。招生涉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甚至国内国外。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按“需”推送到招生育人“前台”;另一方面,将掌握的考生“第一手”信息和招生互动信息,及时推送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促进招生与教育教学数据共享,推进招生育人一体化。三是数字化招生教育。改革传统招生简章和平面广告的单一宣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把教育教学场景、学习生活条件、学术文化氛围、顶岗实习环境、就业创业背景等进行网上3D展示,增强招生宣传的互动性和亲和力。开设新生入学教育网络“行走课堂”和学分银行,让考生能够“沉浸式”访问和VR体验,使考生“所见即所得”,增强考生的入校感、专业感、身份感。

3.“理论—现实”逻辑路径:加强招生教育培训,提升招生育人实效。招生育人是教书育人功能的拓展,是高职校园文化力的凸显,也是新时代办好高质量高职教育的新形态。

第一,加强招生育人宣传培训。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培训,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使招生育人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宣传招生育人理念。高職院校招生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招生不同于商业营销,不要过度讲究技巧,更不要不择手段。招生工作要以育人为中心,寓教于招,寓教于行。招生人员要把每一次接触考生都当成是招生育人的机会,实现招生、立德和育人相统一。二是强化招生育人要求。招生人员要把招生的政策规定掌握清楚,不误导考生,不欺骗考生,用真实的宣讲、耐心的交流、细心的服务来教育和感化考生。三是培育招生育人团队。基于招生育人理念,收集归类招生咨询问题并编制招生咨询手册,开发招生培训教材,常态化培训招生育人名师,打造招生育人“金课堂”,使会宣讲、会招生、会育人成为招生人员的必备素质,培养一支懂现代教育理念、懂招生政策制度、懂校情社情学情的招生育人团队。

第二,深化“招生—教育”互动。一是协同招生育人。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开展招生工作,组织思政教师参与招生策划、学工人员参与招生宣传、专业教师参与招生咨询、就业人员参与招生走访,吸收各类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招生育人互动。二是招生协同育人。把招生育人作为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扩展“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招生建立与学生家庭、社会的常态化联系,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校园开放育人。分专业开展招生宣传,志愿报考时期设立校园开放日,欢迎考生来校体验课堂学习、专业实训和校园文化,便于考生通过现场感受和实践感知选择报考合适专业。对有特长的考生,提前安排专业名师担任学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业和职业规划。四是创新入学教育。改革传统新生的入校教育模式,根据考生、新生“应知应会”和关注话题开设招生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流程育人,推动新生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培育阳光招生育人文化。一是培育阳光招生精神文化。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招生育人的精准理念,形成育人内涵和院校特色,使招生人员坚守教育初心和育人职责,对党的教育方针负责,对国家的招生政策负责,对考生和家长的期望负责,对学校的生源质量负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二是培育阳光招生制度文化。高职院校要严肃招生制度和纪律,严格落实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等工作禁令,加强工作轮岗交流,紧盯重点时段、关键环节,经常性开展招生“微腐败”清查,将招生育人纳入师德师风考核,形成招生制度文化。三是培育阳光招生行为文化。高职院校要建立招生育人行为准则,招生人员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遵规守纪,不以权谋私,不虚假宣传、委托中介和有偿招生,严守安全底线、廉洁底线,构建阳光招生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2]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1-95.

[3]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32-35.

[4]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张汉静.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22(11).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高职院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