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理性转型

2021-10-14 01:56杨勇康欢林旭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杨勇 康欢 林旭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题中之意,更是助力“双高计划”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系耦合交错,从“整体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彰显出“闭环逻辑”和“多主体契合逻辑”两大逻辑关系。在厘清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融合联系的基础上,以核心功能为轴心,以教学群体、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为支点,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功能价值体系。倡导以本原路径、信息路径、联动路径和保障路径等多维路径作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理性转型的高效衔接。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群;理性转型;多维路径

[作者简介]杨勇(1982-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康欢(1995- ),女,陕西榆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林旭(1995- ),男,四川成都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率陷阱及其福利成本研究”(项目编号:15YJC790131)、2020年度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项目“基于学生视角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路径改进研究”(项目编号:JYDY-20201033)和2016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对接于天津自贸区的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训研究”(项目编号:VE104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0-0035-07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落实该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各类院校需以“专业群”的形式申报“双高计划”建设项目。这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新目标指引创新发展的“双高时代”。“双高计划”将专业群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能否成功实现“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能否助力国家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应然之路,对于推动高職院校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教学队伍及资源供给侧改革具有深远效益。

一、“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联动逻辑多视角解析

“双高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影响着教学群体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样式为“双高计划”的实施提供治理方式和教学设备调整。若将“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发展视作两个不同体系,那么二者呈现出一种“闭环逻辑”关联。如果进一步将“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行剖析,则各要素间由于彼此错综的交互作用又会形成“多主体契合逻辑”。其中,“闭环逻辑”是“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层和技术层相互构建的“闭合式”交互关系,“多主体契合逻辑”是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联动构成的交互合作关系。

(一)“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闭环逻辑”

“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二者相互影响。若从交错复杂的过程来看,二者之间着重呈现为以专业群建设为中介的“闭环”联动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从“双高计划”作用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层面来看,“双高计划”通过采取调配措施来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发展,不同治理措施会间接波及高职院校,而“双高计划”实施的关键是突破信息传播失真、主体协同性差以及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均会诱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发展失措。其次,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作用于“双高计划”层面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通过满足教学群体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加设先进教学设备,激发专业群建设的原动力,贯彻落实“双高计划”的实施要求。

(二)“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联动的“多主体契合逻辑”

“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联动的主体涉及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在由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构成的“三主体”关系网络中,教学队伍及资源作为核心中枢,始终扮演着促进“三主体”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

“双高计划”冲击着高职院校教学系统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间的供需均衡,使教学队伍及资源的供需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学队伍及资源的“高需求”;另一方面,是“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和高职院校教学群体的“低供给”,引致社会运用教学队伍及资源预期感知风险放大。在整个教学队伍及资源储备系统中,“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的职责就是达成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形成教学资源安全、实时和高效供给,保障教学资源有效运作。与其相对应的是高职院校教学群体,教学队伍及资源特性决定了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并且“双高计划”贯彻落实后,作为保障社会基本运转的资源具有刚性需求。据此,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便形成了以教学队伍及资源为中介的供需关系。同时,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的供给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标尺进行协同性供给,社会也需对教学队伍及资源供给进行反馈性调适以保证供给效率。由此,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的通力合作便成为落实“双高计划”和维持供给关系的基石,且教学队伍及资源供给不是直接由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协商决定的,需要经过“调度器”——社会机构管控资源供给行径。社会作为“双高计划”的代表符号之一,通过接受信息反馈,疏导、鼓励、监控、调节教学资源供给,及时采取的高效性、预防性和统筹性管理措施,恢复和重构社会教学资源信心,进而形成社会参与下的多主体契合系统管控和服务关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现行功能价值分析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务必厘清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关联,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教学群体等协同协作型整体治理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以一种主体集聚、社群利益一脉相连的方式去代替过去低效率、低质量、主体离散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供给劣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不同主体间协作行为的价值诉求及价值感知決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亟须在明晰核心功能价值基础上应对不同主体呈现出的功能价值,特别是真正对不同主体内发的、自生的、自协调的联合行动而凸显的功能价值。

(一)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的融合联系

1.高职院校为专业群建设提供行为场域。专业群建设作为一个以专业技能训练方式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为内蕴的联动体系,其实践需要在一定的行为场域中展开。高职院校建设是具有社会及教学属性、面向教学群体的实践活动,其践行目标是基于教学群体需求,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诉求,通过为教学群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来保障教学群体基本权益、个性化发展能力,以及为专业群建设培育精通专业原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群建设依托高职院校体系创新和多元主体实践场域,持续开展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供需模式联动耦合创新。多元主体通过专业群建设现行体制不断增进协作能力,教学群体在此行为场域感知和提升以专业群建设机制为基础提供的各类实践模拟空间,进而获取和体验更加便利、专业和精准的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的最大化发展。

2.专业群建设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专业群建设能够提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模块化水平,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供给范畴内资源的集聚、重组及共享。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操作间进行实习,课堂由教室搬到真实的环境中。学生置身在工作任务情境中,学习的目的是与实际工作、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环境、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的发展逻辑已逐步从科目数量建设向完善结构、优化课程内容转变。通过专业群建设创新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技术、落实教学任务,进而有效搭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协同参与的课程体系,增进两者对高职院校课程的介入性和互动性,极大激发高职院校课程的内在活力并建设“人才—课程”高效衔接的教学共生体,进而有效化解当下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困难、课堂环境与工作情境转换障碍、专业教师与实践技能专家交接烦琐等现实问题。

3.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融合催生系统环域。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相互交汇,竞相增长,在交接、贯通及耦合中实现共生共促,催生系统环域。一方面,高职院校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场域行为实践,为专业群建设注入物质基础、概念基础和机构基础。高职院校体制中的教学仪器、实训基地、教学器具等基础设施配备是专业群建设的物质基础,而高职院校体制中的教学设计、组织机构、教学手段、实操流程、专业师资、治理框架等则是从概念到机构为专业群建设注入特定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在专业群建设中,学生进行基础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相交融。通过学习总结、信息数据汇总的大量实训,使得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实现优化、衍变、生长和完善,为高职院校课程机制提供新的发展方位,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机制的教学质量和效用,持续缔造高职院校价值意蕴。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功能价值

1.核心功能价值。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糅合互动为旨归,是解决供需不匹、促使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接轨、重塑新型教学师资队伍素养的核心路径之一。其要义在于通过注入“知识与技能”,推动高职院校要素供给由传统的单一性、循环性供给转向多元性、统筹性、变通性、复合性供给,实现高职院校供给体制与供给结构的改革创新。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工作中通常采用综合测评、期末笔试等方式来作为核心课程的结课手段,“证考互认”和“证考融通”政策执行滞后,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为突破藩篱,一方面,要推动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减少教学与实践的结构性失轨,提升专业群建设资源供给效能,保障供给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高职院校资源整合样式、再造资源供给流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基于就业导向和专业耦合的规范化供给体系,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逐步迈向规范化与制度化。

2.教学群体功能价值。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教学群体功能价值凸显于师生对专业技能的自适应、发展与交流意义。例如,教学服务体系建设摒弃“单向填充式”的教学服务机制,将教学群体由课程模式机械接受者转变为传递需求、参与控制过程、监督教学服务的“互动者”,通过搭建专业教师和实践专家协同合作的交互模式,弥补供需双方的单边调配,真正实现教学服务专业精准化、体系化和实景化体验教学。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建设能够有效打破过去专业设置千篇一律的发展困顿,更好地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特色产业升级,锚定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构筑产业、专业、职业“三位一体”的共生发展新模式。另外,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群体为适应情境教学,以模块化、多元化和系统化等教学理念为发展向导,以教学实训基地为场域支撑,在“终身教育”中既达成向“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又提升实践能力和个体价值。

3.公共部门功能价值。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经在政府教育规划、社会教育服务和公共教学监管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这彰显了以公共部门为中枢的多元主体在服务过程中的“集聚”,即运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推动公共部门由单向、离散的公共服务主体转变为以公共服务治理范围及标准制定、服务方式和选择、服务管理和控制为工作内容,形成基于协同、互促、交融发展理念的统筹性公共部门治理体系,并促进公共部门各参与主体和谐共治。专业群建设能够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融合,突破原先以专业为主体的建设思维,以群思维统整群内各专业资源,建立专业群标准、整体建构群培养目标、系统重塑群课程架构、开展课程群研发、重建学习秩序,通过群内各专业的优化组合突破专业建设彼此孤立的现状,更好地发挥“群效应”。因此,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通过技术实践支撑各主体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教育保障系统与教育服务体系的精准衔接,增进公共部门各主体间的协作性,从而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降低无效供给。

4.私人组织功能价值。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私人组织正在广泛地融入高职院校专业实训中。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对于私人组织的功能价值简要概括为,是私人组织参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社会责任,对改善便民公共教育服务、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优化操作流程起着自发效用,是社会责任和理性价值二者相互融合后形成的教育服务机制,也隐喻着私人组织通过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策略及教学模式实践,实现自身社会功用和经济功用的高度契合。一方面,私人组织积极投身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为其聚合专业资源、提升教学服务、拓展服务空间等供应全方位的思维,推动资源供给集成教学服务范式的生成。另一方面,私人组织通过参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就业实践,对教学技术研发、实践、供应服务等环节实施改良,促使学生群体职业认知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重塑。学生职业归属感和正确择业观的塑造,一方面需借助于教育内部系统中学校与教师的规范引导;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教育外部系统中政府、社会的积极参与。基于此,私人组织通过助力专业群建设实现教学队伍培养策略多样化、功用接连增值,深化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不同主体层面的功能价值分析如图 3 所示。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转型的多维路径建构

(一)本原路径:引导教学群体认知

1.促使高职院校与教学群体建立高效沟通。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校生之间、校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进而建立起与师生共商共建共享的辦学管理机制。一方面,全面提升“三个能力”,即高职院校与教学群体的沟通能力、高职院校精准传递信息的输送能力、教学群体有效落实政策规范的践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职院校权力运作的监管,加速构建预警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与教学群体的良性互动,为教学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2.引导教学群体重视私域流量。私域作为单核心导向影响着公域,私域流量对公域流量起着认知冲击作用。公域掌握信息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群体对公域流量发布讯息的多方位、深层次辨析和认知。若私域流量能够规避自身易迁移、非理性和弱信任等特性,则会反向促使公域流量朝有利趋势发展。用户获取私域流量信息后,大多会迁移到公域流量池对信息加以论证,因此私域流量在预警系统主体方面以补充形式存在,是预警系统主要发布平台及官方声音即公域流量的有益补充。私域流量中的积极部分,尤其是利用熟人信息网交互后对文本进行重构和解读,极大地缩小了知识鸿沟,引导教学群体对专业群建设进行理性推敲,从而越发理性地参与专业群建设,进一步使得私域流量对社会安定形成正向推动力。

(二)信息路径:规范信息散布

1.重建信息管理平台主体关系。重建信息管理平台主体关系是约束信息散布的枢纽环节,也是整合社会数据资源的本源动力。重建信息管理平台主体关系就是要破解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以满足社会资源供求为价值导向的信息匹配态势,为促进社会资源保障的统筹性而供应强有力的协作路径。

一方面,明确主体角色定位是重建信息管理平台主体关系的基石,即确立以社会为信息散布的掌舵者、以多种媒介为信息散布的传送者、以教学群体为参与者的管理理念,形成立体化、深层次的参与格局,提升教学群体对社会、媒介的信任度,为规范信息网络提供软实力。

另一方面,明晰主体间关系是重建信息管理平台主体关系的主旨,即厘清社会与媒介、媒介与教学群体、教学群体与社会的联动关系,探求三者在信息散布、维护信息公信力、提高综合性服务等高度交融的契合点,而这是信息传播进程中良性合作的内生力,是体现信息价值最大化的必然抉择。

2.创设以专业群资源保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整合专业群资源的中枢环节,规避资源配置不及时的弊病,保障资源调配的及时性、有效性,为共享互通信息资源提供一体化的范式渠道。要以专业群资源保障信息平台为基础,正确应对社会、教育部门、媒介与教学群体从资源信息散布、信息流动到信息甄选的整个信息传送过程所处的次序与职责的聚焦,创建以教育部门为信息公布主体、以媒介组织为信息分散载体、以教学群体为信息接收主体,社会机构全程介入管控和监督的闭环式专业群资源保障信息散布机制,进而有效抑制失真信息的浸入与蔓延,实现专业群资源保障信息联动发展、无缝衔接,为教学群体精准、高效了解信息数据提供平台与路径。

(三)联动路径:多主体间“点式联动”

1.加强社会与各供给主体间的供需联动。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之间的供需联动是突破教学队伍及资源供需脱节的解决机制,是提升教学队伍及资源供给效能的应然之路。在“双高计划”下,供需主体联动的主旨是提升供给效能、稳固社会环境。然而,各供需主体横向与纵向的联动是供需联动的本质内涵,其联动窘境的归因在于供给的等级传递和多元供给主体契合进程的碎片化。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之间的供需联动,从横向上引发多元供给主体供给契合,经过彼此的交互协调、通力协作,寻求利益共生,创立联动关系,产生以促进发展为指引的向心力;从纵向上达成社会需求与各供给组织供给高效连接,协商疏通“双高计划”下社会、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的现实困窘,加强社会话语统领权,促使供需主体之间沟通由滞后偏差向精准对接转变,推进社会从“参与者”向“服务者”嬗变。

2.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间的利益联动。在社会环境稳定的发展背景下,利益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间建立桥梁、实现合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二者实现联动发展的逻辑旨归。首先,推动二者之间的利益共筑。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皆以公众价值为基点,以维系公共利益、适切社会需求为归宿,二者的利益诉求只有共同聚焦于公共利益时才能产生利益交汇点。同时,也只有为双方的发展提供条件,才能高度契合发展目标,进而促进社会环境稳定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理性转型。其次,在职责落实分担上,高职院校教学群体与“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应遵照“职责共担”的准则,依据专业教育转型需要应对的情境、路径,建立相适的职责落实管理机制。同时,“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应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供给组织给予必要的帮扶,加强“双高计划”现行供给主体职责承担的比重,形成主体多方在利益共同体中的良性互动。这是加强协同治理高效发展的枢纽,也是维持社会环境稳定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转型的强推动力。

(四)保障路径:提升智能空间

1.驱动智能技术仪器研发。智能技术仪器的研发与推进是适切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转型的关键举措。我国高端教学实践器械设备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要在专业群建设中充分发挥国内机器人产能优势,加紧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攻关,开发应用于教学、实践、服务等领域的职能型机器人,适当规模化采用机器人代替繁杂、重复、机械的教学工作,带动教学设备全面优化升级。

一方面,多方位拓展并调研服务场域。高职院校应保证调研服务场域具有代表性,针对实践的特殊应用场景,积极听取相关部门及专家的诉求,研发可实现智能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满足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运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平台。教学群体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在资源汲取过程中克服学习渠道单一化、信息获取滞后化与信息接收碎片化等现实桎梏,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与转化率。教学群体可运用数字技术将分散的信息点快速集中,并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快速筛选有用信息,生成个性化信息图谱,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理性转型。

2.助力无人操作车间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之所以要进行转型,是由于前沿交叉技术迭代升级和我国无人操作车间市场蓬勃发展的双向驱动。因此,助力无人操作车间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与高职院校发展同向同行。究其根源,社会与高职院校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打造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就要求双方形成以精细化和创新驱动为导向的价值理念,以发展大数据技术和流程自动化机制为共同愿景,进而具备更高的数字化水平与更强的动态能力,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转型过程中形成“目标联盟”。而教学群体则需要从维护社会环境稳定角度出发,转变自身价值理念,培养自身数字素养的同时,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化应对彰显专业素养,使“无人化”成为高职院校体系与实践操作机制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丙洋,王子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0(3):30-40.

[2]匡瑛.“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定势突围与思路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27-132.

[3]金花.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2):113-115.

[4]崔志鈺,陈鹏,倪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意义辨析·问题剖析·策略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36-140+181.

[5]赵哲超,郝静.私域流量在环境传播预警系统内的“自我呈现”[J].新闻与写作,2019(11):95-98.

猜你喜欢
专业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