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诊断肝脏囊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2021-10-18 08:58徐亚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性病变囊性低密度

徐亚彬

(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盐城 224003)

肝脏囊性病变按照其病理特征可分为纯囊性和囊实性两大类;按照发病原因,可大体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囊性变、肿瘤性囊性变和感染性囊性变这3 类[1]。①先天发育异常的肝脏囊性病变常起源于胆管,多因先天性胆管内细胞变异或结构发生改变,例如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胆管畸形。除细胞及结构异常外常伴有胆管树引流异常,常见临床疾病包括:单纯性肝囊肿、胆管错构瘤及Caroli 病。②肿瘤性囊性病变在肝囊性病变中发生率较低,主要分为2 大类,一类是由具有分泌黏液功能的立方细胞或柱状上皮细胞异位于胆管内,临床常见疾病如: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另一类则是由恶性肿瘤生长过快导致的肿瘤内部组织缺血坏死或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肿瘤组织细胞坏死所致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常见临床疾病例如:肝癌、肝内胆管癌、结直肠黏液性腺癌、卵巢黏液性腺癌、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未分化胚胎肉瘤。③感染性囊性病变多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2],病原微生物感染未及时治疗易发展为肝脓肿,如细菌性肝脓肿及阿米巴肝脓肿。寄生虫感染易形成肝包虫病。由于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大相径庭,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3]。所以选择一种使用方便、对病人伤害小且检出率高的影像学方法十分有临床意义。螺旋CT 具有速度快、无创、可重建不同薄厚层及较强的图像处理功能、重组图像质量高等优势,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4]。本研究旨在探究CT 诊断肝脏囊性病变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选取我院自2017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就诊的60 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全部进行16排螺旋CT 检查。患者中男性患者3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33 ~79 岁,平均年龄(51.04±4.93)岁。经手术或针刺病理检查等方法证实,60 例患者中有5 例肝脏先天性发育异常囊性病变,3 例为单纯性肝囊肿,1 例为多囊肝,1 例为Caroli 氏病,大多数无特异临床表现,经查体时发现。14 例为肿瘤囊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消瘦、恶病质等。41 例为炎症性囊性病变,包含17 例肝脓肿,4 例肝包虫囊肿,肝脓肿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包虫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清包虫实验阳性、上腹不适、肝脏增大。纳入患者均无检查禁忌证,受检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严重脏器功能紊乱或病变者,排除精神障碍或沟通交流障碍者,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性病变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GE 16 排螺旋CT 扫描仪,使用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180 mA,层厚为5 mm,螺距为0.8。扫描范围从右侧膈顶至肝脏下缘。常规扫描后,对患者实行增强扫描,使用造影剂为欧乃派克80 ~100 mL,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以便更好地观察。30 s 动脉期扫描,70 s 静脉期扫描,3 ~5 min 延迟扫描。

1.3 观察指标

①经手术或针刺病理检查的确诊结果;②16 排螺旋CT 扫描诊断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准确率;③16 排螺旋CT 扫描影像学特征表现。

2 结果

2.1 CT 检查对肝脏囊性病变诊断率

60 例患者CT 检出率为100.00%。与手术或针刺病理检查等诊断结果比较,CT 诊断结果为:先天性发育性囊性病变患者为80.00%;肿瘤囊变患者为92.86%;炎症性囊性病变患者为85.37%,见表1。

表1 CT 检查对肝脏囊性病变诊断率

2.2 CT 影像学特征表现

2.2.1 先天性发育异常囊性病变 肝脏先天性发育异常囊性病变中,单纯性肝囊肿患者CT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灶,病灶4 ~22 cm 大小不一,呈现低密度影。病灶呈现圆形或者类圆形,边界清楚。CT 增强检查囊性病灶轻度强化。多囊肝CT 表现为肝内多发性的囊性病灶,病灶亦大小不一,在肝内呈现出弥漫性分布。CT 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Caroli 氏病患者的CT 检查多为肝内小囊肿,呈现多发状态。CT强化囊肿内可见等密度信号影。

2.2.2 肿瘤囊性病变 转移性肿瘤表现为2 ~5 cm大小的多发性囊性病灶,呈低密度影。边界清晰,部分囊性内为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后有轻度至中度环形强化。原发性肝癌肿瘤表现为低密度多房囊实性肿瘤,囊性部分为液化坏死区,形态不规则,囊壁薄厚不均,CT增强扫描后囊壁有不规则强化。

2.2.3 炎症性囊性病变 肝脓肿CT 可见囊性病灶,病灶2 ~10 cm 大小不一,囊壁薄厚不均匀。CT 可见部分囊肿周围呈现片状低密度影,部分可于囊肿内可见气液平面,部分可见“靶征”或“双靶征”,增强扫描囊壁呈中等度的环状强化。肝包虫囊肿CT 可见囊性病灶,囊壁较厚,囊内密度不均匀,呈现大囊套小囊的征象。部分囊壁有线样钙化影,CT 增强扫描后囊壁有轻度强化。

3 讨论

能产生肝脏囊性病变的疾病种类繁多且差异巨大,按照病因,临床上大致分为3 类,先天发育异常性囊性变、肿瘤性囊性变和感染性囊性变。常见的临床疾病例如:单纯性肝囊肿、肝癌、肝内胆管癌、结直肠黏液性腺癌、肝脓肿、肝包虫病等[5]。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差异很大,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选择一种使用方便、对病人伤害小且检出率高的影像学方法十分有临床意义。螺旋CT 具有快速、无创、图像处理功能强、重组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病灶及周围组织显示更加直观、立体。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6]。以下阐述各肝脏囊性病变的CT 特征。

3.1 单纯性肝囊肿

单纯性肝囊肿属于先天发育异常的肝脏囊性病变的一种,其囊肿生长速度缓慢,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可在体检中发现。患者临床表现受囊肿大小情况、位置情况、数目情况、邻近器官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等影响,存在差异。CT 检查示肝内囊状低密度影,无壁。增强扫描示病灶无强化。

3.2 肝内胆管囊肿

肝内胆管囊肿即Caroli 氏病,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T 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囊肿,局限于某一肝叶。囊肿为低密度影、无壁、边界清楚,类似于单纯性肝囊肿表现,鉴别点为肝内胆管囊肿与胆管相通,部分囊肿内可见结石影,增强扫描后囊灶中心可见点状、条状明显强化影,而肝外胆管无扩张。

3.3 肝脓肿

肝脓肿按照病理过程可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初期及脓肿形成期3 个时期,不同时期的CT 表现各不相同。化脓性炎症期表现为片状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可有明显强化,也可无明显强化;静脉期有持续强化,但强化上升的速率较正常肝实质低。脓肿形成初期小脓肿相互融合成大小不一的脓腔,间隔薄厚不均,表现为“蜂窝征”或“簇形征”。脓肿形成期表现为“靶征”,增强扫描后呈环状强化,脓肿壁周围低密度环和脓肿内部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3.4 肝囊性转移瘤

原发肿瘤常发生于表皮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发生肝内转移。主要肝脏CT 表现为肝内多发囊状低密度影,囊壁厚不规则,增强可见囊壁呈结节状强化。

3.5 肝癌囊性变

CT 平扫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部分病灶可见假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特点。较大肝癌病灶内因缺血坏死液化,囊内可呈低密度影。

猜你喜欢
性病变囊性低密度
什么是囊性纤维化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基于2019版Bosniak分级系统的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
血清Cyr61 mRNA、Angptl4 mRNA联合检测对良恶性卵巢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乳腺囊实性病变的应用现状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