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及MRI 用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探析

2021-10-18 09:09吴燕妮吕世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鼻窦乳头状符合率

吴燕妮,金 鑫,吕世霞

(1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耳鼻咽喉科 北京 100043)

(2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004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指源发于鼻窦鼻腔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就目前来看,该病确切的发病原因仍旧没有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或患有鼻息肉增生、慢性炎症等因素存在联系[1]。与其他良性肿瘤相比,这类疾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肿瘤组织的不断生长,患者则会逐渐出现持续性鼻塞、流涕、涕中带血等症状,且这类疾病的肿瘤细胞生命力十分顽强,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有效治疗,那么肿瘤细胞会进一步侵害周边组织,使临床工作的开展更加棘手,但就算有些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将肿瘤组织切除,也有可能会再次复发,这会明显增加恶变性[2-3]。由此可见,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虽然属良性肿瘤,却也存在极高的危险性,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那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为最大程度改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预后,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尽早采取准确的诊断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CT、MRI 检查方式应用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诊断工作中,现将具体实施流程与效果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58 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按照奇数偶数随机分组法分为CT 组、MRI 组各29 例。CT 组患者疾病分期情况:T1 9 例、T2 12 例、T3 4 例、T4 4 例;MRI 组患者疾病分期情况:T1 10 例、T2 10 例、T3 5 例、T4 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经对比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继续展开研究,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对比( ± s)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对比( ± s)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平均年龄/岁MRI 组 29 22/7 50.87±4.18 CT 组 29 19/10 50.83±4.19 t 1.324 0.036 P 0.192 0.971

1.2 方法

1.2.1 检查流程

CT 组患者接受CT 检查:协助患者选取适宜体位,启动Philips Brilliance64 排螺旋CT 扫描系统,电压调整为120 kV,电流300 mAs,准直器宽度64 mm×0.625 mm,螺距0.981 mm,矩阵512×512,视野参数20 cm×20 cm。在此基础上,将图像重建层厚度、层间距设置为2 mm 与4 mm,骨算法重建窗位、窗宽、软组织算法重建窗位、窗宽分别设置为40 HU、2 000 HU、40 HU、400 HU,最后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的病灶组织、骨质改变情况等信息进行观察与记录。

MRI组患者接受MRI检查:首先,启动1.5T unit系统,T1WI 水平(TE 10 ~15 ms,TR 500 ~600 ms,NEX 2)、T2WI 水平(TE 120 ~130 ms、TR 300 ~3 500 ms、NEX 1),平扫结束后,为患者注射0.1 mmol/kg 增强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分别采集其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水平位的增强T1WI 图像,并将参数层厚、层间距、矩阵、视野分别调整为4 ~5 mm、0.5 mm、320×256 以及20 cm×20 cm。在此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病灶部位、范围以及起源部位,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患者疾病情况展开判定。

1.2.2 影像学表现

CT 影像学表现:经观察发现,组内所有患者病灶部位均为单侧发作,且合并息肉,临近增厚黏膜密度比较均匀,但界限模糊,呈现等密度软组织影。MRI影像学表现:T1WI 呈现低信号,T2WI 信号强度明显提升,但不均匀,合并钙化呈现T1WI 等信号与略高信号,T2WI 信号较低,经过增强扫描发现,患者病灶形态为卷曲脑回样,且信号强度并不均匀。

1.3 观察指标

在拿到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后展开全面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明确CT、MRI 这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MRI 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经对比发现,两组患者T1、T2、T3、T4 诊断符合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1、T2、T3、T4 诊断符合率对比[n/m(%)]

3 讨论

尽管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组织学中被判定为良性肿瘤,但与其他良性肿瘤疾病相比,这类疾病肿瘤细胞生长速度更快,且呈局部破坏性趋势,很容易反复发作,虽然我国当前成熟的外科医疗技术使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由于疾病的特殊性,部分患者在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后,仍旧会导致疾病复发,这不仅使其承受着巨大的身心负担,更是加重了临床治疗难度[4]。尽管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中比较少见,但近几年来,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因错过最佳时机导致病情加重,临床首先要对疑似这类疾病的患者尽早采取合理、准确的诊断方案,结合诊断结果,来为患者拟定最佳治疗方案[5-6]。

病理检查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金标准,指取下患者病灶组织后,按照要求制成病理切片,进行一系列的固定、染色等操作,最后借助显微镜展开全面的组织学检查,通过对显微镜下病灶组织的形态变化展开观察,能引导医师明确其病灶部位组织情况,以对疾病类型进行判定。虽然病理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性,诊断准确率可高达99%,但也会对患者机体组织造成破坏,疾病表现、功能异常亦会造成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再加之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变化,所以,病理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局限性。就目前来看,临床多对疑似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X 线、CT、MRI 等,CT 检查针对患者病灶部位可以展开三维重建操作,对病灶部位解剖结构、血管流向、骨骼组织均可清晰显示,与X 线检查相比存在明显优势,除此之外,CT 检查属断层图像,具有非常高的密度分辨率,所以,就算病灶体积极为细小,也能有效检出[7]。

MRI 则是利用磁场与射频电波来形成患者病灶部位的生理解剖图像,尽管说这类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的历史并不长,但在多种类型疾病的诊断工作中,也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8]。首先,MRI 可以完全实现多方面成像,也能清晰映射细微的解剖结构,比如神经根、神经节等,此外,也能通过分析病灶组织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来进行评价,以区分不同组织。本文对我院已经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分别实施了CT 检查(CT组)与MRI 检查(MRI 组),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发现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CT、MRI 检查方式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建议临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CT 或MRI 检查,对于病情比较特殊的患者,则应考虑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避免诊断结果存在差异而影响后续治疗工作实施。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CT、MRI 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这类疾病均可以起到确切的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鼻窦乳头状符合率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中老年人更需警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