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下学期苏州市高二期末考试作文解析

2021-10-26 07:29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白坤峰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自然段种子作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白坤峰

★原题呈现★

袁隆平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角度不限,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不少学生没有理解好“种子”的喻义。“种子”首先具有突破性、成长性,如并不起眼的油菜籽、麦粒儿会在骀荡春风里、炎炎的夏天中呈现为黄艳的花朵、暗金的麦穗。其次,“种子”具有可传播性和扩大性,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油菜籽会蔓延成一道风景,麦子会扩大成一片麦田。而所谓的“好种子”自然比喻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具有影响力的人杰。

很多学生仅仅把“好种子”理解成“好人”或“成功之人”,而忽略论证这些“好种子”的特质,即成长性与传播性。于是他们只是大谈牛顿、托尔斯泰的贡献,爱因斯坦、胡适的卓越,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持久影响。这种顾此失彼,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本次作文,学生不仅要写到突破与成长,还要写清传播与延续。这样的正例其实很多。民国大师们(黄万里、叶企孙、陈寅恪、齐白石、林风眠、胡适)的向上成长、学术流传的故事,外国名人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克·伦敦、梵·高、马蒂斯)的突破环境、影响深远的事实,都可为本次作文提供充分的佐证。

这两年,学校强化了时政学习,有些学生便趁机懒惰起来,以为抓住袁隆平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作文本应具有的文化性、新颖性。

而不少学校的作文常规训练,少了人格之诱导、理想之唤醒,也少了直面阴影的训练、正视事实的探索,以致把“好种子”这类作文搞成了官腔官调,令人遗憾。还有少数学生把这个作文材料误解成了“播种与收获”的关系,那可真是离题千里了。

造成这样的低级审题错误的原因不是学生缺少农村生活经验,而是缺少对文字进行深度理解的好习惯。

佳作示范

但愿春一粟,秋收百颗子

①但愿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种子”都能有机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蔓延,但愿“恶之花”少一些,至少不要如罂粟一样坦然怒放;也愿“恶之种”少一些,至少不要像荆棘一样公然横陈。

②美好的种子让人感动:阳光下的玉米如金币,阳光下的小米如金屑,阳光下的大米如碎玉。做一粒好种子吧!哪怕有人不喜欢玉米、小米、大米,只喜欢三聚氰胺奶粉。

③王阳明“心学”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他努力地耕耘贫瘠的心田,然后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他意识到了人性本恶、心田易腐,而一旦良种不生、嘉禾不密则无以覆盖恶草。后世仰羡王阳明的人,也一定努力地挣扎着希望把自己变成好种子,变成好人,而不是悄然抚慰或有意忽略自己的恶劣。

④世界如原野,人与植物都在各播各的种子。而历史的筛子会留下那些美好的种子与美好的后代。

⑤苏州的范仲淹,是一颗好种子,他少年家贫,但好学不倦。一个算命先生赞美其家宅是风水宝地,以后必出才子士子。范仲淹欣喜之下,毅然捐出此地,办成了著名的“苏州府学”,以求更多的学子和自己一样成功成才,以求更多的种子萌芽破土。同样高尚的还有欧阳修,他提携了大量的德学兼备之士,甚至不嫉后生超越自己。他们身正为范,相互激励以成就君子人格,反对势利嘴脸。正是有了这批“好种子”长成为大树,又传播了良种,才使得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哪怕有过风云变幻,但主流依然向往云白风清。以致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序》中深情感叹过他们的影响与传承:“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⑥制度与人性的关系,相当于土壤与种子的关系,前者是关键,但后者也重要。曾国藩所言的培养一批好的种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⑦好种子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没有郭德纲这粒种子、这棵大树,就没有“德云社”的相声的全面开花。而于右任离开了大陆,大陆的草书传承立刻受到了影响;严凤英、马连良死亡,戏曲的种子就少了传播的机会。另外,大家可能没有想到,美好的种子更有可能面临更多的艰难。林风眠为培育中国的现代派绘画之花而半生磨难,晏阳初为播撒平民教育的种子而半世销声。但我们平心而想,还是要做个美好的种子吧,哪怕只能自开自落。

★名师点评★

作者考虑到了绝大部分学生一定是首先大力赞美“好种子”的实用主义价值,于是另辟道路,在第①段先写“好种子”的成长与传播都不容易,力争开篇新颖别致,于是就有了深度与力度。作者是充分为读者着想,为未来的“好种子”的选择着想,而不是上来就灌一大碗“鸡汤”,或打一针鸡血。

第②段用诗意笔法写出“好种子”的可贵,最后一句再次提醒读者中的“好种子”可能遇到的困惑,即有人不喜欢好种子。

第③段从内因角度写出“好种子”的成长之艰难,让人充分意识到突破自我比突破环境更难。

前三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等于把丑话说在了前头,既尊重了社会现实,又为读者尽职尽心。

第④段迅速过渡,转到了第⑤段对范仲淹的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时时不忘“好种子”的成长性与蔓延性,并引用陈寅恪的名言以增强历史文化感。不仅扣住了观点,还紧紧扣住了材料。这两个自然段可视为一个层次。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另一层次,重点深入论证“好种子”可能被打压甚至被毁灭的事实,以培养学生正面现实的能力。

猜你喜欢
自然段种子作文
秋天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