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0-26 08:38毛和荣黄映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外语

毛和荣,黄映鸥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以及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借船出海”,国际化发展势头迅猛。全球新冠疫情大暴发以来,中医药以其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的确切疗效而备受世界瞩目,中医药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多重机遇叠加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将愈发频繁,这些对中医药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主动作为,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内涵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一直备受关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伴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我国部分外语类院校便开始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实践[1],部分高校英语系开始尝试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等复合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2]。1998年,由当时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意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了详细说明,认为外语更多只是一种工具,外语需与其他学科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外语技能应与“外语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从事的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复合[3]。此后,围绕“复合型外语人才”召开了数次高级别学术会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不断发展,涌现出“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外语+外语”等多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4]。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在各个领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复合型外语人才”受到更多关注。200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日臻成熟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同[5]。2015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国标》对“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了相关说明。“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等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6],“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也是主动适应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要求的必然举措[7]。2020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对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培养目标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使用英语从事涉外行业、英语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8]。事实上,新《指南》强调学科交叉、复合融通[9]。在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性正进一步凸显。

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内涵,学术界说法不一。首先,我们必须厘清“复合型外语人才”和“通适性外语人才”这两类人才的概念边界。根据蔡伟良[10]的研究,这两类人才都应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但前者在某一特定的专业内学有专长,不过知识面不一定很宽阔,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后者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且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专业,培养的是“双专型”人才。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具体“复合”情况。蔡基刚[11]教授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一般指的是三个层面的复合,第一层面的复合是一个专业/学科与另一个专业/学科的复合;第二层面的复合即《意见》指出的那种复合。蔡教授认为第二层面的复合实质上是一种全英语教学模式,第一层面的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即新文科所提倡的学科交叉,如“英语语言学+人工智能”,即利用语言学理论,如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去研究另一学科的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和传播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外语能力+人文知识”的复合,蔡基刚认为在这种没有学科体系支撑的专业内复合是一种“伪复合”。

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学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基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即不同类型的高校,外语专业应形成自己的特色[12]。在“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引领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对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助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3]。我们认为,根据中医药院校外语专业的办学历史和现有办学条件,中医药院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应汲取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复合的养分,是更接近于第二层面的“复合”,即在中医药国际化大背景下,外语学科在强调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方案应更多融入《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术语》《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国际传播》等有助于夯实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基础,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意识,提升学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的系列课程,以提升外语专业毕业生在中医药翻译、中医药对外交流和传播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和职业素养。至于所有课程以双语还是全英语教学,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外语学科在中医药院校一直处于非主干学科地位,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只有现阶段的复合得以较好落实,未来中医药院校才有可能实现第一层面的复合,即实现专业之间或学科之间的真正交叉融合。

2 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中医药院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在办学历史、招生规模、专业方向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外语本科专业相提并论,故本文探讨的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中医药院校的本科外语人才。

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医药本科院校24所,其中开设了外语本科专业的共13所。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医药院校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同质化”程度很高,只有少数院校在专业定位、语种、学制方面保留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在已开设外语本科专业的13所中医药院校中,除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本科日语专业外,其余12所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均为本科英语专业。关于专业定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与辽宁中医药大学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是在“复合型人才”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定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其课程设置上看,是“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变体。江西中医药大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专业定位,其课程设置与其他中医药院校并无本质差异。从各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成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普遍共识。

从每所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无论是《国标》还是《指南》,都把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四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目前能够体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自然在(中)医药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从上表可见,有的院校相关课程开设多达十来门,有的院校只开设两三门相关课程。同一院校,如湖北中医药大学的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14],该校英语专业创办于2006年,专业定位在2011年、2016年、2019年历经3次重大调整,从最初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调整为2011年的“应用型高级英语人才”、2016年的“英语高级应用人才”、2019年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15],最新课程安排明显加大了“复合型”力度。详见表2。

表1 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一览

表2 湖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课程概览[14]

由表2可见,修改后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复合型”课程的比例,但相关课程在权重、学期安排、课程特色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已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教育、中医药事业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政策沟通、资源互通、民心相通、科技联通、贸易畅通等各方面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沟通。“复合型外语人才”市场缺口巨大,相关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16]。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曾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熟练使用外国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17]。

由于地缘文化相近、自身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等因素,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国际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中医药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大量既有扎实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外语基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18]。

全球新冠大流行以来,中医药通过分享救治经验、捐赠中药产品器械、选派中医师赴外支援、指导援外医疗队就地协助抗疫等方式,正在为全球抗疫事业和全人类健康贡献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8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19]。”中医药在全球抗疫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受到了包括马来西亚《星报》、英国《经济学人》、新加坡《海峡时报》、拉美社、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等在内的国际主流媒体和知名人士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20]。与此同时,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出台后,其中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颇受关注,最先由世卫组织中国办事处、北京中医药大学翻译成英语,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在推动其他语种翻译时,却遭遇了“人才荒”,在很多语种翻译上,国内中医药院校因找不到合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而处境尴尬,最终只能在外国留学生、海外机构、华人等协助下才得以完成各译本,时间上也滞后了很多。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医治疗”部分各语种外译情况见表3。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在世界上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更受欢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高等外语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1]。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伟大征程中,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4 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应实行 “3+1 模式”,即 3 年课堂学习 +1年基地孵化的培养模式,建立校园培养+基地孵化的双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并能从事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22]。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深入到中医药企业、中医药翻译公司、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相关企事业单位,如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中心、中医药国际贸易港等,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所学与不足。当然,到底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但社会实践这一关是必不可少的。

表3 我国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医治疗”部分各语种外译情况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和国际传播,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医药院校在加大外语人才培养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转变“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

第一,培养多语种“复合型”人才。从上文统计可见,当前中医药院校的外语本科专业基本上只有英语专业。除了英语国家外,目前中医药国际传播态势较好,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的国家主要包括西欧国家如英国、德国,中东欧国家如捷克、匈牙利,东盟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南亚次大陆国家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除英语外其他相关语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随之而来的师资队伍培养、教材建设、招生规模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第二,适当延长学制。从上文统计可见,除陕西中医药大学现实行5年制外,其他中医药大学外语专业的年制都是4年或已重新调整为4年。中医药核心基础课程本身较难,学生在有限的4年时间里,既要掌握好外语语言基本功,又要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素养,同时又要掌握好这么多门专业方向课程,难度确实不小。面对繁重的课程,如何确保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打折扣值得深思。因此,我们认为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学制5年为宜。

第三,改革课程设置。从上文统计可见,我国中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差距较大,有的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过多,甚至还开设了一些非常专业的西医课程,如《病理学》等。我们认为中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增补《中医基础理论(英语)》《中医诊断学(英语)》《方剂学(英语)》《中药学(英语)》《针灸学(英语)》《中医国际传播学》等课程,适当缩减无专业特色的普通课程《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学时。

5 结语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在中医药事业整体获得大发展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同时在新形势倒逼下,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医药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走与中医药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复合型”道路,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从而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能力和素质。为此,中医药院校应因时因地制宜,适时开设新语种,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各自的学制年限。最重要的是,相关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必须作适当调整,只有这样,中医药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外语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