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陶姚洞

2021-10-29 07:31郭相奎
民族大家庭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长

文/郭相奎

陶姚洞渊源

陶姚仙洞隐山巅,古观凌空雾霭缠。

五百陡阶通圣地,穴泉仙境可修禅。

陶姚仙洞,座落在湖北省九宫山笔架山的巅峰。洞不大,但有仙则灵,千余年来,烟火不断。

据说,唐李世民为争夺皇位,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李元吉的陶姚二妃,为逃避杀身之祸,由长安出发,辗转数千里,途经九宫山牌楼村,欲向江西龙虎山继续行进,隐居修行。但因陶妃即将临盆,只好驻足于此。陶妃生下一子,抚养数月后,交由一善良村妇抚养,留下了所有的银两首饰后到九宫山这个山洞修行。

在这个山洞里,陶姚二妃潜心修行,行善积德,恩泽于民,为百姓采药治病,广受百姓爱戴。修行至时年八十,二妃终得道成仙,驾鹤而去。

为纪念二妃功德,当地百姓常来此敬献香火,并称此洞为陶姚仙洞。

再说那个牌楼村,附近有个李家塆,村民全部姓李,家谱记载,为李元吉血脉所传。至今,这个村无论何时都不挂灯笼,意为不望子成龙,不求龙凤呈祥,甘愿世代作平民百姓,以求平安。

登山寻踪

山外山,天外天,悬崖古洞几千年。

陶姚羽化升仙去,今朝拨雾溯穷源。

一天上午,我同几位游者披着斑驳陆离的树影,沿着五百多个台阶的陡直山道,向陶姚洞攀爬而上。一路草木葱郁,青松相伴,花草相迎。习习凉爽舒适的清风,裹着烟雾,扑面而来,令我们脚下生风,不觉疲惫,几乎一口气登上了陶姚仙洞。

山门外红尘滚滚,迷迷茫茫;山门内仙气氤氲,幽幽静静。两道山门牌坊虽都不大,但也雕梁画栋,惹人注目。两道山门横楹,均由篆书书写。分别是:“陶姚仙境”“仙山圣水”,字里透出几分飘逸。

整个道观面积很小,不足三百个平方,比较简朴。既没有参天的青松翠柏,也无红墙绿瓦的宫殿楼阙。仙洞也很小,不过三十平方米,外檐顶高约四米多,顶部向内斜倾,底部深约四米,宽约五米多,形若一个张开口的贝壳。洞内有一个滴泉,叮咚作响。由于里侧矮低,成45 度斜角形,若取水需低头跪下,伸手方可。我舀了一杯泉水,甘甜醇美,凉爽舒心。

其实,仙洞就是一个普通的崖洞,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状态,没有任何的人工修饰与雕琢的痕迹,显得非常的古朴、简陋,甚至有点寒酸。

仙洞的右侧供奉着陶姚二仙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塑像,二仙身裹红绸。旁边摆着一张条桌和一张木椅,或许是道人做法事用的吧。洞的左侧摆一张小床,许是卧榻。

这就是陶姚洞的全部家当。不,还有,洞的正对面,还有一个座落在悬崖边上的长方形红漆凉亭,是刚刚建好的供香客游客临时小憩。

与大的宫观相比,香火不盛。香客游人寥寥,但也不绝,整个道观,据说仅一个道长,有些忙碌,但他显得很淡定从容自若。

出于求知,我决定采访一下。

品茶论道

早披晨露晚辞霞,云雾山巅有道家。

孤影青灯十几载,笃诚修练化荷花。

待道长敬香祈祷,做完早课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道长姓袁,通山人,50 多岁了。

他一边为我们斟茶,一边自我介绍。我们边饮茶边聊天。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很是惬意。

袁道长个子不算高,皮肤黝黑,言谈举止,极有风度,品茶文雅,待人热情,知识渊博。说起道事,滔滔不绝,颇有几分道骨仙风。虽说道龄不长,但已晋升为了道长。

道观院子的地面,是用石板铺就的,打扫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我问他:“道观就你一人吗?”

“是的。”并说自己以道观为家,事事都是精心打理,还高兴地介绍,自己与陶姚仙洞有缘。在清理仙洞尘土时,捡到了六个兰花小瓷杯,在修云中湖栈道时,无意中捡到了十几枚青铜钱。这些文物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又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判断它的年代与价值。

但在道长眼里,这都是天意,都是缘分,都是二仙所赐。

交谈中,我的目光无意投向了那张小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铺一床竖条床单。我走近摸了摸,垫子不厚也不薄。

“那是你入定的云床吗?”我指着小床问。

“是的。”他点了点头。

“九宫山上这么凉,晚上不冷吗?”

他摇了摇头,“不冷。”并说自己身体好,抗得住,只是到了春秋冬三季,才搬到观院的一个云屋去。

我沉思了一下。在九宫山风雨不定,我们住房算是比较好的,晚上盖被子还冷,他住这荒山野岭,洞口也无遮挡,能不冷吗?如刮风下雨,怎受得了?但是他却乐观地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接着我又问他:“这里环境如此恶劣,你为何要出家这里呢?”他的脸色立即阴沉下来,无语。

我后悔不该提问这个问题,但由于职业的习惯,迫使我又追问了一句:“是遇到什么悲伤的事了吗?”

他点了点头,“是的”。

“你出家为道,家里人同意吗?”

他淡淡一笑,说:“我从未结过婚,父母早已去世,无一牵挂。”

看来,他是经受不了红尘的纷扰,出家皈依,以求解脱。

其间,我发现有个七八岁的男孩,聪明调皮,无拘无束,在他身边玩耍。我好奇地问袁道长:“这是你收养的孩子吗?”

袁道长望了望那孩子,回头道出了原委——这是一位信客的孩子,在家不听话,托他代管。这种情况,在中国佛道史上是常见不鲜的。

袁道长还补充说,这孩子缺少自觉性,总得逼着他做作业,闲下来还得辅导他的功课。

呵,一个道长,不仅要烧香敬祖,修炼自身,还愿为百姓分忧解难,精神可贵,不禁令我肃然起敬。

其实,他在道十几年来,一直为百姓祈福,做善事,免费为群众提供圣水(矿泉水)。这次河南郑州受水灾,他还捐献了仅有的微薄存款,受到了各方赞扬。

九宫山云中湖

接着,我们转向了生活方面的话题。

“你一个人怎么做饭呢?”我问。

“自己做,平时很简单,下面条。”

“米、面、菜都是自己买的吗?”

“大都是我自己买的,山下百姓有时也送些生活用品。”

“有关部门给你发薪水吗,每月多少?”

“没谁给我发,有时我出去打工,挣几个小钱。”并说,“生活很简单,一般不买菜。”

经袁道长许可,我看了他的斋厨,简陋得可怜。依山就势,用旧油毡做顶棚,靠几根枯树枝支撑,仅有约两个平方米,烟熏火燎得黢黑。案板上放着两袋简装面,地上的塑料袋里兜着十几个鸡蛋,很是凄冷苍凉。

如此的修行环境,令我一阵心楚。使人瑟瑟发抖的一些寒词冷句,不由袭来——风尘仆仆,栉风沐雨,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兀兀穷年。这些,又化为我一句心声——

“苦啊,清骨瘦影!”

袁道长见我有些伤感,情绪低落,反而宽慰我。他说:“修炼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凤凰涅槃似的陶冶,需经一番艰苦的历练。不过,破茧化蝶总有时,不信东风唤不回。”

袁道长的一番话,显示了他的执着与乐观。话语既有诗情,又有哲理。我当即送他一首小诗,以示敬佩之情。

一瓣心香敬二仙,出家修炼苦即甘。

青灯孤影诚学道,穿度红尘岁月寒。

之后,我又问他今后有何打算。

袁道长未加思索,说,一是希望能新来个道士,共同料理宫观事务。宫观虽小,但事务不少,一个人深感孤单无助;二是希望能改善一下这里的环境条件,增加些设施,吸引更多的香客和游人……

“若新来了道士,你会否离开呢?”我补问了一句。

他坚定地说:“不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都会用生命厮守。”看来他已深思熟虑,铁了心。

拜访结束后,袁道长诚心留我们吃饭,我们婉言谢绝了。袁道长礼貌地把我们送到山门以外,作揖送别。

刚刚走下几个台阶,我转身回望,竟掠到了令人感心动目的一幕——袁道长正弯下腰来,捡地上的一个烟头。细微之处,足显道家风范。

钟灵宝地

山环云湖太极形,道骨仙风染九宫。

虎踞龙盘相守卫,一幅八卦嵌当中。

自那日拜访了袁道长之后,连日来我一直在想,陶姚二妃为何能在九宫山修道成仙?九宫山为何能成为全国五大道场之一?

追踪溯源。一天,我登上九宫山笔架山之巅,游目骋怀,环顾群山,俯视近水,顿觉灵感扑来,似是悟出了天地玄机——

九宫山,确是一方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九宫山镇,四周青山环绕,被围成一个圆盘盆地,犹如一幅八卦太极图案。云中湖嵌入其中,平镜对天,如明珠璀璨。湖的南侧半山树影倒映,湖水幽暗,湖的北侧澄水映阳,波光潋滟,真是半湖光明半湖阴暗,竟使我联想,不正是像一幅太极图吗?湖岸四周至山脚,高楼低舍,恰似摆列在八卦图案中的各种神奇符号,真是天然的巧合。

再看四周高峰兀岭,峰如虎踞,岭如龙盘。道家称峰岭为宫,四峰五岭,巧为九宫。峰岭相连,龙虎相伴,势如龙盘虎踞,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共同守卫着这幅太极八卦图。这真是天造地设,自然天成,神奇绝妙,天下无双啊!

面对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本文开头的那些疑问,终于迎刃而解了。

道家慧眼识风水,钟灵毓秀九宫山。

猜你喜欢
道长
白云观的小石猴
鬼说
鬼说
落头虫
落头虫
落头虫
喋血道院
神兵阁
法螺
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