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补议

2021-10-29 02:20殷小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殷小芳

内容摘要:《汉语大词典》是一部相当重要的工具书,收词广泛,释义精细,例证丰富,其功劳巨大,但其编纂过程可谓艰辛,人员多,耗时长,亦不免有小小瑕疵。本文也挑选了笔者在使用《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所现的若干词条在释义或例证方面的几处细节问题,疏理成文,并提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释义 例证 补议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嘉惠学林,厥功甚伟,其深远意义自不待言。因其编纂工作工程巨大,难免有所疏漏。自其诞生以来,已有不少学者陆续发现一些问题,并诚恳地提出了很多修改或补充意见。本文针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几处白玉微瑕提出补充意见,请教方家。

一.释义欠允

1.敛藏

《大词典》第5卷524页:

【敛藏】①犹殓葬。敛,通“殓”。《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敛藏不复见也。”《新唐书·崔彦曾传》:“既遇害,赂守卒,敛藏其尸。”

按,《释名》是东汉刘熙编写的探求词语来源的经典著作,该书往往先举一词作为解释对象,再用音训方法解释其语源。《释丧制》“衣尸棺曰敛”,“敛”字通“斂”,无误,是这一条的解释对象。至于“敛藏不复见”,则是用“敛藏”解释“敛(殓)”之语源,“敛藏”一词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是收藏之义,不是殓葬之义。所以,《释名》这条例证不应在第①个义项之下,应属第③个义项“收藏”之下。

至于第①义项所举的北宋《新唐书》的例证,“敛藏其尸”的“敛藏”明显是殓葬之义。其实,有比《新唐书》时代更早的例证。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俗》:“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燋铜为镝,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不时敛藏,即膨胀沸烂,须臾肌肉燋煎都尽,唯骨耳。”[2]这是说俚子的箭镝有毒,被射中的人立刻丧命,如若不及时殓葬,一会儿就烂得只剩骨头。所以,《博物志》这一例证可以替代《新唐书》例证。

2.危臬

《大词典》第2卷523页:

【危臬】高耸的枯木。《古文苑·王延寿〈王孙赋〉》:“扶嵚崟以樄 ,蹑危臬而腾舞。”章樵注:“臬,五结反。门橜也。此谓枯木之无枝节者……言围山驰逐,冀以捕之;乃登高木,舞跃自喜。”

按,《王孙赋》是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名作,“王孙”即猴的别称。此赋写猴,形神兼备。其中“危臬”一词,南宋章樵解释“臬”字为“枯木之无枝节者”,而“危”有高义,故《大词典》据以解释“危臬”为“高耸的枯木”。

其实,章樵是误解了文意。“危臬”是双声联绵词,又作“兀臬”“兀臲”“阢臬”“危槷”“屼嵲”“杌棿”等,亦可倒言“臬兀”“嵲屼”,有险峻、倾危不安之义。

从读音上说,古音“危”属疑纽支部,“臬”属疑纽月部,“兀”属疑纽物部,“危臬”“兀臬”自是一词。《释名·释言语》:“危,阢也,阢阢不固之言也。”[3]《释名》用“阢”作为“危”的语源,说明“危”“阢”古音相近。所以,“危臬”即“兀臬”,这个判断在读音上是没有问题的。

再从文意上说,《王孙赋》“扶嵚崟以樄 ,蹑危臬而腾舞”,上下两句相对为文,“扶”对“蹑”,“嵚崟”对“危臬”,“樄 ”对“腾舞”。“嵚崟”是叠韵联绵词,为高大、险峻义。所以,“危臬”也是联绵词,也是险峻义。二词都描绘的是猴子所攀登穿梭之崇山峻岭,以表现猴子身姿之敏捷矫健。联绵词、对偶句富有音韵和节奏的美感,是辞赋习用的遣词造句手法,若“危臬”是高耸的枯木,则失去与“嵚崟”相对的修辞效果,大失文句之美。

第三,从常理來说,猴子在山林活动,常常是抓住鲜活树木的柔韧枝条,从这棵树荡到那棵树,而高耸的枯木枝又硬,叶又少,攀援起来还不免有折断的危险,既不便于猴子来回活动,又不足以蔽身,更乏果实可食,猴子怎会不择繁茂之树而就衰败之木?

3.发案

《大词典》第8卷557页:

【发案】①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玉娇梨》第四回:“吴翰林道:‘正是,宗师的案也好发了。家人道:‘学里斋夫说,发案只在三五日了。”②发生案件。

按,此条第①义项所引例清代《玉娇梨》例,上文说的是苏友白去年冬末参加了岁考,现在还没有等到考试的结果。“宗师”是明、清时期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并非审判案件之官。下文是:“吴翰林道:‘你再去打听,一出案,即查他等数来报我。”可知“发案”与“出案”同义。《大词典》第2卷493页“出案”条:“犹张榜。”《玉娇梨》下文接着讲:“过了十数日,吴翰林正放心不下,忽见家人在学中讨了全案来。吴翰林打开一看,苏友白恰恰是府学第一名!”[4]事情的前前后后与审判案件全无关系。

《近代汉语词典》“发案”条:“科举童生试发榜。明毕自严《顺天府尹霞城吴公墓志铭》:‘府试品题,多出先生手,已取余第三,尚未发案,外无从知。”[5]因此,《大词典》“发案”词条应增立“张榜”之义项,而已有的“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发生案件”两义项,则需另觅例证。

二.例证晚出

1.味道

《大词典》第3卷252页:

【味道】③滋味。沈从文《灯》:“〔老兵〕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欢用辣子的煎鱼,也做成甜醋的味道。”

“味道”最早是指体味道的哲理、体察道理,“味”和“道”是动宾关系,“味”是体味之义,“道”是哲学意义上的道或者世间道理。现代汉语的“味道”是一个名词,可以表示滋味的意思,也就是《大词典》所收的第③义项。不过,“味道”的“滋味”义项并非直到现代才出现。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专是把与仙人做饭吃的,尽也有些味道,可解饥渴。”[6]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八戒〕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7]《大词典》的例证较晚。

2.卓落

《大词典》第1卷851页:

【卓落】卓荦,高超不凡。明唐寅《与文征明书》:“贾生流放,文词卓落。”明周履靖《野人清啸》卷上:“据梧吟好句,卓落远尘心。”

同卷第852页:

【卓荦】超绝出众。《后汉书·班固传》:“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李贤注:“卓荦,殊绝也。”

按,南朝梁释僧祐《弘明集》卷第十四之释宝林《破魔露布文》:“卫以八住体虚之士,侍以四果卓落通仙。”李小荣校笺:“八住:即十住之第八住。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五:‘第八住名阿遮罗,晋曰无动。《光讚般若经》卷七:‘菩萨摩诃萨行第八住者,以为具足四法。何谓为四?入众生心,神通自乐;现诸佛土,随所观察;具成己土,稽首诸佛;以真谤观诸佛之身。是为四法。”“四果:四种修行果位,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8]所谓“十住”,也称“十地”,是佛家所说的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果位”是佛教名词,即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通仙”,即众仙之义。疏理句义可知,《破魔露布文》之“卓落”正是超绝出众的意思,这一例证比明唐寅《与文征明书》的例证要早得多。

至于“卓荦”条,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陈矫传》:“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9]也比《大词典》所引的《后汉书·班固传》例证要早。

3.破除

《大词典》第7卷1031页:

【破除】②花费;用尽。《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公子道:‘我们客边的人,但得元物不失罢了,还要寻那贼人怎的?就将出千钱,送与懒龙等一伙报事的人,众人收受,俱到酒店里破除了。”

按,唐初诗僧王梵志《借贷不交通》诗:“有钱怕人知,眷属相轻薄。身入黄泉下,他喫他人着。破除不由你,用尽遮他莫。”[10]周一良《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引该诗并指出,“破除”是唐人习语,义为花费、支付。[11]这一例证比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要早得多。

三.例证误引

《大词典》第11卷732页:

【霸轨】霸道。《后汉书·张敏传》:“汉承周秦,兼览殷夏,祖德师经,参杂霸轨。”李贤注:“宣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理之。”

按,所谓《张敏传》这一段文字,前文有“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广复与敞、虔上书駮之,曰……”一段文字[12],实是胡广等人上书反驳左雄的内容,属于《胡广传》,与张敏无涉。只因《胡广传》紧随《张敏传》之后,编者搜集文献时误引。

参考文献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张华.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

[3]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195.

[4]荑秋散人.玉娇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0.

[5]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42.

[6]冯梦龙.醒世恒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98.

[7]吴承恩.西游记[M].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96.

[8]释僧祐.弘明集校笺[M].李小荣,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85-786.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643.

[10]王梵志.王梵志诗校注[M].项楚,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4.

[11]周一良.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14.

[1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華书局,1965:1506.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专项课题(tzky-2020年-ywzx06)。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
从“全都”义同义复词看《汉语大词典》的瑕疵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