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下的 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2021-10-29 03:04何静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

何静

摘 要: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还存在认同感低、自信不足、人才流失、机制不健全等困境,还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和不足

(一)文化认同感低,文化自信不足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加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大行其道,这与我国传统的节俭、谦卑、无私等思想文化严重冲突。当代青年逐渐对传统思想产生排斥,对乡村的勤劳质朴的文化更是不屑一顾,导致年轻一代乡村文化认同感严重缺失,文化自信相对不足。乡村文化主要是代际之间以一定的习俗及物质载体传播的,倘若年轻一代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那么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乡村人口结构失调,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许多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生活,到城市奋斗打拼,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预计到2030年,国内的城镇化率将会提升到75%,城镇居民的数量会上升2.2亿人。当前乡村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为主,很难成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三)文化传承渠道有限,传承形式缺乏创新

乡村文化的发展受到乡村环境、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乡村文化发展及传承的方式相对落后。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为代际传递,多以习俗习惯、物质遗产、歌曲舞蹈等形式传承,不管是传播的中介还是载体都比较传统。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等方式选择文化消遣,传统的文化相比较而言缺乏创新力,吸引力也相对较弱。许多乡村文化结晶只有到所在地才能接触到,严重缺乏传播的途径。

(四)文化振兴管理不科学,机制不健全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的村级文化大院、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中心等都是由上一级乡(镇)政府机构来进行直接的行政领导和管理,导致村级文化站、文化室、文化礼堂等乡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些基层干部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作出正确的指导。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经验

(一)“吉林模式”以乡土乡情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吉林的乡村文化振兴强调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农民乡土自信;重构乡村发展理想,打造振兴精神引擎;挖掘乡土文化特质淬炼乡村文化品牌;利用农民乡土情结激发回报桑梓热忱。首先以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农民乡土自信,以乡村振兴主体——农民的内在涵养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次是以重构乡村发展理想打造振兴精神引擎,以乡村振兴主体——农民的理想信念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再次是以挖掘乡土文化特质淬炼乡村文化品牌,以农民的主动作为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最后是利用农民乡土情结激发回报桑梓热忱,以农民的乡情自觉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建宁路径”多元创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以来,山西省高平市建寧乡以融为基、夯实阵地,共投资60余万元,打造了“一苑一广场一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以剪纸、楹联、雕塑等表现形式,寓文于景、润物无声,深入阐释建宁乡悠久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闲庭信步间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乡文体活动广场由广场和操场两部分组成,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娱乐、强身健体和大型文体活动、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场所。依托乡文化站建设,通过“一店十室”,满足人民群众读书讲习、座谈交流、技能培训、文化活动、文化展览、故事视听等文明实践功能。

另外,以传为本、建强队伍,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军”,围绕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技能的工作要求,对建宁乡各类人才统计摸底,组建了具有建宁特色的6支文明实践分队。同时,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奏曲”,深入挖掘建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史书典籍和百姓言传中整理出铁钉溢彩、慧能救圣、申良礼谏、郭东兴学、安宁佑民5个建宁故事,并从中提炼出了实干担当、崇文尚礼、同心同德的建宁精神。

(三)“非遗传承”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探索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认为,乡村的产业未必高大上,但必须符合当地文化传统,适合当地发展,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产业,才能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其他乡村,产生独有的魅力和市场的竞争力。乡村文化振兴应注重传统技艺和现代的生活审美结合。

广西地区充分利用花山岩画、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等文化遗产价值,建设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挖掘稻作文化、骆越文化、山歌文化、红色文化、边海疆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做大做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深度开发演艺资源,发挥“印象·刘三姐”“梦·巴马”“侗·坐妹”等文化实景演艺品牌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培育“黄瑶古镇”“马山悦动”“靖西绣球”“螺蛳粉小镇”等特色文化小镇。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农村地区传承工艺项目振兴计划,推进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传统工艺产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广东惠州范和古村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促村民增收,《惠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同时,积极开发传统文化用品,以及李家拳、龙形拳、舞火狗、麒麟舞、农民画、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结合惠州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市”建设,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传统农耕文化+研学旅游”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贵州清江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该苗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研学旅游主题,挖掘和开发了全域旅游下旅游精品,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以“乡村精英+传承人+贫困户”的治贫模式开辟乡村旅游新路径,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清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浓厚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产业配套,成为拉动临安畲族长远发展的“三驾马车”。视盘瓠为氏族图腾的凤凰后人,秉承着血脉中对土地的天然亲近,大力弘扬农耕文化,全面发展农旅产业,如民宿休闲、龙虾养殖、农事体验,在临安这片热土上活跃着畲民缤纷多姿的奋斗身影。临安畲族人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正让畲族文化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不断书写畲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安徽地区着力促进农耕文化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举办农事节庆相结合,着力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建设新形式相结合。注重散落于民间的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深入发掘当地农耕文化的内在潜力,注重赋予传承农耕文化新的形式。积极推动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等,开展农耕文化传承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文学作品征集展示、“讲述村庄故事”和“发现农村阅读榜样”等活动,促进村庄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波.贵州丹寨县石桥村苗族古法造纸工艺调研及产业开发对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2]孙俊鹏.研学旅行活动路径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Z1):45-48.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培育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PY33)

(作者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骨干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老年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