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三)

2021-10-30 07:32彭旭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性命元气阴阳

彭旭

“炁”说生命

那么,从炁的角度,古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历程呢?

《云笈七签》:“说真父母:气气相续,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在中国古典哲学观点来说,道生万物,而道的另外一个名称是“自然”,道法自然。生命从自然中来,因元炁而生。所以先天炁才是真正的父母。

《云笈七签》五芽论:“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性命圭旨》:“又尝譬之男女媾精焉,而一点之善,落于子宫者,气合之而为命也,而性即存于其间。其即一阴一阳之相搏,而一点落于黄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测之神乎?此之谓性命妙合。”

父母精血媾和,光靠人还不行,还必须接受天地元炁,才能形成生命,这又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的体现。

《元气论》:“夫人之受天地元气,始因父精母血,阴阳会合,然后我性随降,我命记生。”

受孕成功以后,珠胎暗结,进入妊娠期,开始十月怀胎的过程。《太上老君内观经》:“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

十月胎圆,瓜熟蒂落,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到这个世间。《性命圭旨》:“故尝论之,人在母腹,呼吸相会,是以母之性命为性命,而非自为性命。至于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必于自为性命中,而养成乾元面目,露出一点真灵。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惊胞破,如行山巅蹶什之状。头悬足撑而出。囫囵一声,天命真元,著于祖窍。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鼎。乳以养其五脏,炁则冲乎六腑。骨弱如绵,肉滑如饴,精之至也;视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于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坤卦。”

一眨眼,满月了。《元气论》:“今生子满三十日,谓之满月,气足形圆,百神俱备,体地法天,负阴抱阳,为赤子焉。夫至人含怀道德,冲泊情性,抱一守虚,澹寂无事,体合虚空,意栖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之心,与至人同心,内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之于赤子也。夫赤子以全和为心,圣人以全德为心,外无分别之意,内无害物之心。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执握,自能牢固,所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执牢实者,其由元气充壮,致骨弱筋柔。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由精气纯粹之所然也。”

这就是内丹修炼的理论依据之一。《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家修炼,就是要炼“赤子之心”,把一颗心修练得像婴儿一样纯洁。因为“赤子之心,与至人同心”,因心不散乱,故精气神不溃散,肾炁渐充,得以一阳生。在内丹术里面,这就是命功修炼起步的标志:赤子朘作。

时光匆匆,走过天真无邪的童年,懵懂的青春,忙碌的成年,来到了更年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岐伯是这样说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

《黄帝内经》这两段话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天癸”。天癸是什么呢?

“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是言其本质属天干中的癸水,在天干的五行属性里面,壬癸是属水,其中壬水是阳水,而癸水是阴水,天干相对于地支本属阳,故癸水为阳中之阴。张景岳说:“夫癸者,天之水,乾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唯有阴雌才能生育,万物如此,人亦如此,故以天水喻之。”

“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谓元阴,亦曰元气”(《类经·藏象类》)。可见本质上仍然是先天元炁。《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

为什么是一呢?因为: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易乾坤凿度》)。

九宫都是至一开始的,而一为坎为肾,为子,对应本文之前说的十二律之始的黄钟之炁,《史记》律书:“黄锺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其於十二子为子。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於下也。其於十母为壬癸。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於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肾藏先天精炁,故“癸”亦为肾气。肾不仅藏先天,还纳后天,故“天癸”特意强调了先天部分,因为先天精炁才是管生殖的。天癸的形成,来源于先天精炁,具有化生精血的功能,从而使男女具有生殖能力。

为什么天癸会这样变化呢?《黄帝内经》没有说,但在道书《性命圭旨》里用易经八卦理论做了详细说明。

自一岁至三岁,长元炁六十四铢,一阳生乎复卦。

至五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二阳生乎临卦。

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三阳生乎泰卦。

至十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四阳生乎大壮。

至十三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五阳生乎夬卦。

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六阳是为乾卦。

盗天地三百六十铢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铢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数也。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炁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矣。

按照八卦理论,父母给了小孩二十四铢先天炁,然后新生命的小太极开始旋转,盗取天地灵气,利用天地五行之物,逐渐长大成人。《黄帝阴符经》:“人,万物之盗。”到了十六岁,满三百六十铢,恰好一周天之数。此时为纯阳之体,精气神全满,元炁凝聚成阴精,《云笈七签》:“气结为精。”此时精血满盈,故而具有生殖能力,称之为“天癸”。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女子二七(十四岁),男子二八(十六岁)天癸至。

那为什么女七男八呢?因为古人是从易数来说的,七是少女,八是少男。所以女子以七岁为一周期,男子以八岁为一周期来计算。所以一七或一八,都是肾气实。二七或二八肾气盛,天癸至有生育能力,到最后,女子七数用尽,男子八数用尽,天癸尽,就失去了生殖能力。

《性命圭旨》:“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这是说男子十六岁的时候(古代修炼者多为男性,故一般丹经都以男子角度来写),精足气盛神盈命功全,为乾卦,属于“上德”,如果此时起修,可以省去命功修炼这一步,直接开始性功修持,也就是西派丹经说的直修天元。当然前提是“不漏”,这就是内丹术为什么强调童子身练功的缘故。李涵虚《道窍谈》:“故童真上德,有缘遇师,即将天元之体,清净修持,可作无为天仙。”

按照《性命圭旨》所说,婴儿初生为坤卦属阴,至十六岁为乾卦属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未破体之人,才能跳过命功修炼,直接炼化全满的精气神。如果是成人修炼,童体已破的,就先要补亏,进行命功修炼,补足精气神,这就是内丹术所说的“返童体”,也就是返还到16岁的青春状态。有些人不明此理,以有漏之躯直接修性。内丹术讲究炼精化气,精尚不足,请问拿什么来炼化呢?此举犹如沙蒸饭,断无成功之理!吕洞宾《敲爻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道窍谈》:“迨至二八之年,神完气足,阳极阴生,遂变出后天交感之精,而欲火蓬蓬,阴神肆志矣。”

《性命圭旨》:“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世人此时被欲望所困,开始恣意妄为,以享乐为务,耗精散神,这其中,以性欲最为伤身,皆因精难产易消,身体开始了衰败之路。

《性命圭旨》:“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炁即泄,不知禁恳,贪恋无已。故由十六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炁卦。一阴初生,品物咸章,淳浇朴散,去本虽未远,愎霜之戒,己见于初,又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复者矣。”

至三十二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

至四十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否卦。天地不交,二气各复其所,阴用事于内,阳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

至四十八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勤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柔,扶向微之阳德。

至五十六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溃,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

至六十四岁,卦炁已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三百八十四铢、而为一斤之数者,耗散已尽,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

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余年,皆籍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有先天之元炁矣,安能长生不死哉?

道书《养性延命录》引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这一段话,则说明医道同源:“《素问》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黄帝内经》给出了很简洁又明了的答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普通人这样做,就能渡过健康长寿的一生。

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人靠吃食物获得热量而生存,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进食,不断地给身体补充能量,是不是就能一直活下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信你试试叫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一直不断地吃,看他能不能不死?现实情况就是,他吃不动了,随着身体的衰老,他的脾胃功能逐渐变弱,他慢慢地不想吃,也吃不下了。

如何从古典理论上来说明这一点呢?

我们一出生,父母就给了我们一个小太极,里面蕴含着父母赐予孩子的一点先天炁,以先天精的形式藏于肾,也叫肾精。这点先天炁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转化为后天气,促使脾胃运行。表面上看来是脾胃在转化五谷精微,其实背后仍然是先天精炁在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气能转化后天世界的五行物质成为我们的身体。第二,先天炁同类相吸,以炁引炁,吸纳天地虚空中的先天炁补充进人体。

黄元御《四圣心源》:“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人体的小太极像宇宙星云旋涡一样不断地旋转,它就像一颗种子,慢慢地吸收宇宙虚空的先天炁,逐渐长大。随着先天炁的增多,我们后天转化五行物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身体越长越大,由一个婴幼儿长成了发育中的青少年。到了十六岁的时候,这个小太极已经长大,先天炁吸收也到了饱和点,也就是八卦理论里面的乾卦。而身体的发育也已经成熟,此时,先天炁和后天气达到了一个交汇点,后天的身体已经可以承受繁衍下一代的任务。这时,天癸就被激发出来了。其实天癸只是先天炁的一个外在表现。它出现的条件必须是:1.先天炁全满。2.后天物质身体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也可以说是后天气储存到了达标的程度。这时人就具有了生殖能力。再往后,先天炁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但仍然处于高峰期,后天的身体就像垒积木一样越叠越高,越长越健壮。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仍然是筋骨强健,再往后,先天炁逐渐衰弱,后天气也随之后继乏力,身体跟着走下坡路,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天癸出现的两个条件都已经式微,达不到激发天癸的标准,于是,更年期就到来了。不仅女性,男性也有更年期,肾气不足,性机能开始减退,白头发开始出现。那么为什么小太极不继续吸收宇宙虚空的先天炁了呢?这是因为按照易数老天只赋予了凡人一个周期,这就是古人经常说的,气数已尽。

老年人先天炁已经走到了末期,当然也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支撑给脾胃,故而老人消化能力减弱,胃口不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不能一直保持进食而长生不死,背后的本质就是先天炁已经耗尽,命不久矣。

这就是古典理论中凡人的一生,始于一炁,终于一炁,究其本质就是先天炁的生长化收藏。不离阴阳五行理论。如图三所示。

图三 先后天图(后天肉身在16岁以后继续成长)

《四气摄生图序》:“因气而衰,因气而荣,因气而灭,因气而生。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形气相须,全在修养。”

真人的奥秘——服食元炁

别以为《黄帝内经》只满足于普通的祛病养生保健,它还有进阶的方法。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原来修道者发现了一个天地间的大奥秘,通过“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能使人体的小太极继续旋转起来,吸取天地间的先天炁(其实这就是后世的内丹术),通过源源不断地补充先天元炁,使人的生命延绵不绝,“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叫“真人”了。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圣人所服的“天气”,就是内丹术说的“先天炁”。

其实这才是《黄帝内经》这本书的精华之处!生命的奥秘就隐藏在此处,但是《黄帝内经》只是隐秘地略略一提,详细的论述,则隐藏在《道藏》里。

《真气还元铭》:“又何不得长生如天之乎?我命在我,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运动元和之气,外吞二景,内服五芽,动制百灵,静安五藏,则寒温饥,渴不能侵,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在於天。言人性命死生不由天也。”

五芽炁上文说过,就是五行之气,《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云笈七签》神炁养形说:“纳四时五芽之气。”

《云笈七签》胎息精微论:“夫道者,或传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气。”《黄庭经》云:“存漱五牙,不饥不喝。”这章是论述胎息的,而此文一开始就是:“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含道不言,得气之真;肌肤润泽,得道之根。”

而《五芽论》更是说:“《东方长生章》: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大和”也就是“太和”。在古代,这两者是一回事,《文选》作“太龢”。唐代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可见“五芽炁”也就是“太和之炁”。

《黄庭经》:“出清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又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庭。”《黄庭外景经》:“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

《元气论》:“呼吸太和,保守自然,先荣其气,气为生源……名上仙籍。”

儒家大师朱熹注《周易》:“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太极开基,阴阳冲和之炁,其实就是先天精炁,也就是元炁。《黄庭经》说了摄取“太和阴阳气”,又说“呼吸元炁以求仙”,可见这两者是同一物。

由此可见,后世的各种丹经所说的“先天炁”,其实就是《易经》里的“太和气”和《黄庭经》里的“太和精”,这说明内丹术其实是从远古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流传下来的。这一点非常关键,现在有些人说内丹术是唐朝才发明的,甚至说是后期引入印度的禅定而创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内丹术其实在早期的中华文明已经诞生,古人早就知道通过吸取太和元炁而延年益寿,只不过那个时候名字不叫内丹术而已。古人的身体结构和今人是一样的,入定最终进入的自然虚无态也是一样的,《黄庭经》:“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恬淡闭视内自明,二十四真出自然。”天无二日,世唯一道,古代道人的修炼本质上就是内丹术。

《云笈七签》卷五十四:“夫混沌元始本一气,化散三万六千神气者,皆流约为其数。夫天地神气,新旧交续,岂有数而限之?百川因气而不绝,天地因气而长久,维斗得之而不窮,绵绵接续而生焉。圣人指一气为归,交接降约,令人不死;而凡约者不知,苟取其死……是以修真之人,采新安故,添续不绝,即神气常坚,精华不散,则人不衰不老,病疾不侵。”

这段话明确说,修道者可以通过吸取先天炁而获得长生不老。因为古人很清楚,生命的本质是先天炁,先天炁才是身体背后的“主人翁”,只要想办法不断地吸取宇宙虚空中的炁,生命自然就能无穷无尽。

《张三丰全集》大道论:“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罗公远《三岑歌》云:“树衰培土,阳衰气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注云:“无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尘土培之,尚得再荣。又见以嫩枝接续老树,亦得长生,却为芳嫩。用意推理,阳衰气补,固亦宜尔。衰阳以元气补而不失,取其元气津液返于身中,即颜复童矣。”

这就是内丹术经常说的“栽接法”。很多不明大道之徒一看到“同类”胡扯为男女双修,其实道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就是通过内丹术以炁补炁,炁和炁为同类!诸位修道学子,切莫误入歧途。否则肾精枯竭,悔之晚矣。

《元气论》:“夫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灵液金丹之上药,夫元命者,元气也。有身之命,非气不生,以道固其元,以术固其命,即身形神气永长存矣。”

唐代碧岩先生《中山玉柜服气经》:“广成子曰:夫人以元气为本,夫欲服气,服元气为本。”广成子是黄帝的老师,可见内丹术之源远流长。

普通人食水谷,可以保持正常的生命,如果进食一些滋补之药,可以延年益寿,而真人食气则长生不老。《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

长生诀

服食天地元炁的办法,就是胎息。

注意元气并非后天口鼻呼吸之空气,而是生天地万物之先天炁。

《元气论》:“虽能呼吸导引,修福修业,习学万法,得服大药,而不知元气之道者,如树但有繁枝茂叶,而无根荄,岂能久活耶?”明确指出口鼻呼吸后天之气并未入门,只有能寻到先天炁才能延年益寿。

《尹真人服元气术》:“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脐带是胎儿连接母体的通道,此时胎儿泡在羊水中,并无口鼻呼吸,完全依靠脐带输送来的先天元炁维持生命,这就是胎息。“是故人之始胎,不饮不啄。不饮不啄,故无出入息,即元气复,元气复即长生之道机也。所以然者,谓元气在丹田中,诸脏不隔,週流和布,无所不通,以其外不入,內不出,全元气,守真一,是谓内真之胎息也”。脐带过神厥穴内通黄庭,胎息就是真人居黄庭之息,这就是《黄庭经》的奥义所在。

道家也称之为“真息”。《灵源大道歌》:“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这段充分说明道家认识到胎息并非口鼻呼吸的后天气,而是丹田内的真炁。元炁才是生命之源,胎息积累的,就是这一股元炁。

胎息用虚无窍来呼吸先天炁。《云笈七签》:“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出入之息,兼为有窍作出入息处,亦皆并无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谓之至无也。”

此时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元气论》:“夫能养其元,绵绵服其气,转转还其精,冲融妙其粹。”

(未完待续)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

猜你喜欢
性命元气阴阳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废物
性命
移动数字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献给猫主子的秋の珍味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