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2021-10-31 03:27陈美萍刘芳丽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效能

陈美萍,刘芳丽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又石大学教育系,韩国全罗北道全州 55338;3.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0 引言

在班杜拉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下,1996年林特(R.W.Lent)等人提出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该理论将个人、环境、经验和行为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综合地引入到了职业决策领域,在职业心理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解释了人们的职业选择或职业行为如何受到环境以及自我因素的影响。区别于其他职业发展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关注那些被带入工作环境中的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有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影响人们与工作有关的行为决策[1-2];同样,环境因素,例如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也通过影响人们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进而影响人们与工作有关的行为[3-4]。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桑普森等人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该理论借鉴了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围绕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目标3个核心概念,整合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对人们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打破了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割开来进行研究并建构理论、缺乏动态性等局限性。但由于该理论偏重于理论解释框架,在实践过程中操作较困难。

可见,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是职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和咨询辅导中发挥着比较大的影响作用,但仍有待继续完善,研究基础还需要加强。本研究基于对中国知网文献资料的收集,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与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对该理论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分析得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理论或实证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方向。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SCCT相关研究的发文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变量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采用CiteSpaceV软件提取SCCT研究领域关键词、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和时间线图,对SCCT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是通过对发表文献的数量、引用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反映学科发展现状的研究方法[5]。知识图谱是指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某一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知识单元之间交叉、互动、演化等多重复杂关系的图像[6]16。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文献整体分布情况

以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篇名,以生涯自我效能和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对知网的哲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进行搜索。共检索到432篇文献,其中49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251篇来源于外文期刊,其余文献来源于普通期刊和学位论文。SCCT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分布情况见图1。由图1可知,学界对SCCT的研究起始于1998年,1998至2020年,虽有波动过程,总体还是趋向于上升的研究态势,期间出现了两次研究峰值。特别是2014年开始至2018年,研究SCCT的文献数量较往年呈现出较大幅度的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学者于2001年开始对SCCT进行研究,虽然总体研究数量不多,但在2005—2012年间和2013—2018年间,出现了两次研究峰值。尤其是2016年至2018年,研究数量较往年相比,出现了顶峰。181篇中文文献中,核心期刊仅有49篇,占比27.07%。可见,中国学界关于SCCT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高水平成果偏少。

图1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

2.2 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以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篇名,以生涯自我效能、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通过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学位论文及外文文献进行检索,剔除无关文献后,共获取341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2020年。使用CiteSpace软件对341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2.2.1 关键词分析

表1罗列了关于SCCT研究文献中多于5次及以上的主要关键词。可以看出,关于SCCT研究较多的关键词有:职业(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自我效能(self-efficacy)、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outcome expectation、career development、职业认同、career assessment和interest等。其中主要研究议题是自我效能、结果预期、职业发展以及SCCT理论等等。同时,关键词分析显示,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是SCCT应用和研究较多的对象。

表1 续表

表1 关键词信息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详见图2。可以看出,关于SCCT研究的关键词主要聚类为7种。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分别是:职业自我效能、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准备行为)、自我效能、career assessmen(t职业评估)、vocational outcome expectations(职业结果预期)、goal reengagement(目标重塑)。这些聚类反映了已有研究关于SCCT的研究热点领域。

图2 关键词聚类图

2.2.3 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分析

关键词表、关键词聚类图反映了已有研究的热点和核心内容。通过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可以看到每种聚类及核心名词的研究时间及发展趋势。由图3可以看出,关于SCCT的未来研究趋势很可能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效能、职业结果预期三种聚类。其中:future aspiration、career path、self-management、women with disability、interest等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这个聚类关注的热点内容;农业高校、职业使命感、工作重塑是自我效能这个聚类关注的热点内容;track、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prospective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career transition、vocational self-efficacy是职业结果预期这个聚类关注的热点内容。

图3 关键词聚类时区图

2.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以“职业自我效能”和“生涯自我效能”为关键词,以“SCCT”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篇名,在CNKI中检索到90篇近10年的中文核心期刊和硕博士论文,剔除4篇无关文献后,最终导出86篇有效文献。通过对这86篇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变量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3.1 研究对象分布特点

本研究对近10年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SCCT理论的应用对象多数为大学生,这与前面关键词分析的结果一致。86篇文献里有58篇文献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占总数的68%;研究对象为高中生的8篇,占总数的9%;研究对象为教师的5篇,占6%;研究对象为其他职业的15篇(如:企业员工、公务员、残障者、护士、老人、农户等),占17%。

2.3.2 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SCCT是一种职业心理发展理论模型,因此大部分的研究都在此模型的指导下开展量化研究。86篇文献里,80%的研究采用量性研究法;3%采用了质性研究(如个案法、扎根理论等);9%的文献采用了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方法;8%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如理论性研究、综述类研究)。量性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为验证性研究,实证实验干预类的研究偏少。

2.3.3 相关变量的研究情况

本研究对近10年中文文献中的变量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篇数最多,共39篇,占比45.35%,研究职业(生涯)效能感的篇数23篇,占比26.74%,两者总数多达62篇,总占比72.09%。这充分验证了自我效能感是SCCT理论强调的核心变量之一。其次,研究文献中包含个体因素的篇数达29篇,占比33.72%,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人格、心理资本、成就动机、情绪、自尊、性别角色等等。可见SCCT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因素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研究文献中包含家庭因素的篇数达9篇,占比10.47%,其中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相关行为等。同时,研究文献中包含社会支持的篇数达7篇,占比8.14%。这说明SCCT理论重视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四,研究文献中包含职业成熟度的篇数达12篇,占比13.95%,生涯探索5篇,占比5.81%,生涯适应力4篇,占比4.65%。这说明学者对SCCT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舒伯(Donald 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萨维科斯(Mark L.Savickas)的生涯建构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帮助个体进行职业选择、适应和发展。

表2 SCCT相关变量研究情况

3 讨论

3.1 研究文献的发文量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SCCT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从2016年至2018年出现较大幅度递增现象。这可能与当时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从2014年开始,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均在700万以上。特别是2016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高达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非常复杂和艰巨(中国教育在线,2016)[7]。同时,2016年高校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历史新高,还有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就业结构性难题。2016年5月,国务院两次部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从2016年开始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研究成为了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应该是SCCT研究文献量在2016—2018年出现较大幅度递增的主要原因。

3.2 知识图谱的结果分析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关键词是对一篇学术论文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通过统计高频关键词、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SCCT研究的热点内容[6]21。

本研究发现,SCCT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涯自我效能、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果预期、职业发展、职业认同、职业评估、兴趣,以及学生和大学生群体等。研究者已对这些热点进行了较多研究,如:李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生涯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同时在工匠心理和生涯适应力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8]。陈琳珏探索了职业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机制[9]。郭静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生涯探索对就业结果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涯结果预期对就业结果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0]。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生涯咨询工作者可以正向干预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生涯探索,负向干预生涯结果预期来影响和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果。

同时,本研究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的Timeline View功能得到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谱,该图谱不仅能展示每一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有哪些,还能清晰地看到每一聚类主题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从而可以总结出SCCT研究的演化路径。从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出,SCCT研究一开始关注的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career assessment三个聚类,而近期研究的聚类主要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效能和vocational outcome expectations三类,这反映了SCCT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其中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是该领域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进行研究的聚类,由此可推断future aspiration、career path、self-management、women with disability、interest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3.3 文献计量的结果分析

3.3.1 研究对象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中国近10年来SCCT应用和研究较多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岁至24岁之间,一些人类发展学家将十几岁到26岁这段时期称为“成年初现期”,这是一个个体即非青少年又还没有完全成年的时期[11]。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过渡状态的矛盾性,这在他们职业心理活动方面也都有明显反映。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生涯目标不清晰、职业决策困难等职业认知和发展问题[12-13],且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就业对象,因此,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特别重要且有意义。

其次,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是由于供需结构矛盾,出现“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也招不到合适人才”这种“就业鸿沟”的现象[14-15]。即使是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也出现了大量离职、职业生涯不稳定的现象。大学生就业能力低,就业质量亟待提升,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契合度不高等一系列职业发展问题逐渐显现,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16]。

3.3.2 研究方法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目前研究多采用量性研究方法。这可能与SCCT自身具有关键概念的模型有关。许多研究通过构建研究模型,证实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中个体能力、自我效能与结果期待受到主动性人格、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诸多变量的影响[17-18]。量性研究虽然能够探索一定时期的变量及其关系模式,但在解释个体的动态变化和探讨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进行深入剖析和阐释。因此,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质性的研究方法对被试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弥补研究方法单一的缺点,对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和解决办法。

3.3.3 研究变量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生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职业成熟度、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是SCCT研究中出现频率多于9次以上的变量。这说明SCCT更加强调职业决策与选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强调个体兴趣与职业的结合、个体能力与培养发展空间、个体相关价值观等相关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方式,关注个人与环境因素对职业行为的过程性意义。在SCCT理论框架下,选取并量化相关变量,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建构出具有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干预方法,这对于研究处于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科学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解读以及可视化图谱展示,构建了发文量时间分布图、研究变量频次表、关键词频次表、关键词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等图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学界对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的年均发文量总体呈现出递增的态势,但发文总量不多。特别是中国学界研究成果偏少,但2016年至2018年,文献规模和影响力相对来说有了极大提升。当前研究热点涉及职业(生涯)自我效能、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结果预期、职业发展、职业认同、职业评估和兴趣等,聚焦于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准备期、职业评估、结果期望、目标重塑等研究领域,其中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自我效能、职业结果预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热点。

中国学界关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应用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这与大学生群体特征、就业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偏少。同时大多数量化研究为验证式研究,实验干预类的研究偏少。

当前研究变量涉及职业决策效能感、职业效能感、结果预期、职业兴趣、学习经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充分说明SCCT模型中的3个核心变量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4.2 展望

从对已有研究和未来趋势的分析来看,未来我国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研究内容上,首先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个体职业兴趣、目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但绩效和成就如何反作用于个体学习经验,进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研究偏少。其次,future aspiration、career path、self-management、women with disability、interest、职业使命感、工作重塑、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prospective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career transition是未来研究中极具潜力的方向。今后的研究可参考这些研究方向。

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可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增加干预性实验研究。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能够对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更好解释力和预测性的理论框架,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和解决办法。

研究对象上,大学生群体是SCCT研究的主要对象,今后可进一步探讨职业准备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规划性与可塑性的相关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个体增强自我效能、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将职业生涯教育、职业干预行为与教育置于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加强政企、家庭、朋友等社会多种资源充分参与、合理引导、积极扶持的常态环境,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干预模式,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与规范性,培养高素质的优秀适应性人才。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效能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绘一张成长图谱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面向WSN的聚类头选举与维护协议的研究综述
图表
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