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实践与思考 *

2021-11-01 07:41杨晶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受者传播媒介民俗文化

杨晶晶

(内蒙古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文化是一个地区及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人文交流, 增进理解,为地区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其中,内蒙古的民俗文化,能够展现内蒙古民族风貌,民族智慧及独特风情,让世界了解内蒙古的独韵之美,故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这一文化传播过程离不开文化的翻译,翻译俨然已成为一种特殊且必要的传播行为。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对内蒙古民俗文化外译(英译)进行翻译传播实践研究,旨在探讨既有文化在翻译传播过程中是否得到系统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转化及表达,以期更好地指导并提升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实效。

一、翻译传播理论与实践运用

翻译是一种由源语到目的语的传播过程,因此对于翻译的研究与探讨可以借鉴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翻译传播学作为翻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能够以传播学视角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最终实现翻译的传播目的[1]。

1.翻译传播概念内涵

如今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发端于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此基础上,后续学者将其发展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传播效果分析、传播目的研究、传播环境研究。以传播学原理来研究翻译,能够使得翻译这一活动现象的传播本质得以显现[2]。故此,翻译传播主要聚焦于七个方面的研究:翻译的传播主体、翻译的传播内容、翻译的传播媒介、翻译的传播受众、翻译的传播效果、翻译的传播目的、翻译的传播环境[3]。

2.翻译传播实践与研究具体运行机制

根据上述翻译传播理论,可将这七个方面的研究重新归纳排序,得出翻译传播的具体运行方式。翻译传播具有交叉属性,故上述七个方面的研究依此可定义为三大影响因素:翻译涉及因素、传播涉及因素、翻译传播效果因素。其中翻译的传播主体、翻译的传播内容、翻译的传播目的、翻译的传播受众属于翻译涉及因素,具有主观性,且这四个因素层层递进;翻译的传播环境、翻译的传播媒介属于传播涉及因素,具有客观性,且翻译的传播环境影响翻译的传播媒介;翻译传播效果因素由翻译涉及因素与传播涉及因素共同决定,翻译涉及因素较传播涉及因素有先发性。这三大因素七个方面共同组成翻译传播实践过程,同时也是翻译传播研究的实践路径。凭借这一路径,进行翻译传播研究,能检验翻译传播实践是否成功,能深刻剖析出翻译传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出现变味、走形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具体指导运行模式如下图:

图1 翻译传播实践与研究具体运行机制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概述

1.内蒙古民俗文化概述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疆,该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内蒙古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生产及生活的独特风貌。其中包含饮食文化、表演艺术、节日婚庆、娱乐祭祀等传统习俗,如传统就餐礼仪,呼麦、长调等艺术形式,摔跤、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献哈达、传统蒙古族婚礼等项目及活动,都是内蒙古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这些民俗文化是内蒙古的特色标签,让这些特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国优秀民族文化。

2.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现状

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需要以翻译作为传播手段。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之一,能够帮助文化实现由传者到达受者的过程。故对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现状的考察将从翻译传播视角出发,借助翻译和传播两个层面进行。

从翻译层面看,有关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翻译出版书籍较多,但其中专门就内蒙古民俗文化进行翻译的书籍较少,所能参阅的英译版或中英对照版如《微观内蒙古》《马背上的民族》《内蒙古》等,更多止于概括性简介,缺乏详细描述[4];网络上有关内蒙古民俗文化的英文翻译也有很多,其中包括官方网站上的翻译简介,一些民俗文化(英文字幕)宣传视频,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等,但翻译整体范畴缺乏统一,专业术语名词的翻译不够规范,缺乏专业性与准确性;另外一些有关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翻译还包括在实际旅游参观中的导游性质的英文讲解,但翻译内容呈碎片式,缺乏整体性。

从传播层面看,一些传播方式及媒介主要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及旅游性质的翻译讲解,由翻译人员现场就文化内容进行语言转换;书籍,主要包括一些介绍内蒙古文化特色的双语或英文专著;报刊及广播,涉及范围及内容较少;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如《黑骏马》《狼图腾》《红石敖包》《牧马人》《成吉思汗》等;互联网,目前是主要翻译传播媒介,主要内容包含政府级别外宣性的英文网站、一些有关内蒙古的官方及非官方宣传视频、文章等。整体上讲,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翻译传播呈现出“形式不够丰富,程度不够深入,内容不够精准”的特点。

2.3.2 止泻时间 FAS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中位止泻时间(25分位数,75分位数)为3 d、低剂量组中位止泻时间3 d、阳性对照药组均未观察到中位止泻时间;止泻时间的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9)。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高剂量与阳性对照药组(Logrank_χ2=12.998 5,P=0.000 3)、低剂量与阳性对照药(Logrank_χ2=6.485 9,P=0.010 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见表3。

3.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问题

结合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现状,从翻译传播效果来看,内蒙古民俗文化对于受者而言是否达到传者所预期效果,是检验翻译传播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实证方法下,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受者对于内蒙古民俗文化可以有总括性了解,但具体的认知与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一些特定反映民俗文化的专有名称无法深入受者内心得到深层理解或产生文化共鸣;受者对于内蒙古民俗文化的记忆程度不高,无法体会到民俗文化的具体独特之处;受者对于内蒙古民俗文化中某些文化成分存在疑惑,无法体会文化背后的实际内涵。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回溯到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实践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文化翻译传播实践的失败。

三、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实践及分析

基于目前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现状,针对翻译及各种传播问题和现象,借助翻译传播视角下主要研究的关注点,即:翻译的传播主体、翻译的传播内容、翻译的传播目的、翻译的传播受众、翻译的传播环境、翻译的传播媒介和翻译的传播效果,以翻译传播实践路径为指导,对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进行研究,揭示其翻译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1.翻译传播主体的文化敏感度及把控力

主体研究意在发现包括译者在内的主体的地位及形象是否会对最终翻译效果产生影响。译者,其对于文化翻译传播实践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主要在于译者自身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把控能力。例如,对于内蒙古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呼麦”的介绍,下述两个版本来自互联网官方译本,这里并非是在讨论孰对孰错,而是旨在揭示翻译传播主体的能动性对翻译传播实践的影响。可以看出以下两例最大的区别在于译者是否站在了受者角度对“呼麦”加以诠释。两个版本都可以让受者了解“呼麦”这一艺术形式,例1只是简单地阐释了“呼麦”,但例2却将之与受者所熟悉的形式内容相联系,让受者能够展开联想,以彼及此,更易于受者产生文化共鸣。为了让文化翻译传播更好地实现,需要作为翻译传播主体的译者具备这种文化敏感度以及把控能力。

例1. The Mongolian art of singing Khoomei, or Hooliin Chor (‘throat harmony’), is a style of singing in which a single performer produces a diversified harmony of multiple voice parts, including a continued bass element produced in the throat.

2.翻译传播内容的优选与准确

抛开文化的翻译传播主体,文化的翻译传播内容也是最终实现文化翻译传播实践成功的关键,内容研究旨在辨清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5]。在文化翻译正式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白选取何种文化,继而准确传达文化,最终为受者所接受,得到良好的翻译传播效果并最终实现文化“走出去”。真正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的文化,必定是能够反应鲜明特色和地域风貌、能够引起受者兴趣和认同的文化。在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在优选策略下应当思考哪些内容最能体现内蒙古民俗特色,展现内蒙古风貌,并以准确形象的翻译内容,成功吸引受者的眼球。召庙祭祀也是内蒙古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著名寺庙“大召寺”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及意义,是翻译传播内容的不二之选。然而,在现行翻译传播中有多个关于“大召寺”名称的英文版本,最常见的有“Dazhao, the Big Temple”以及“Dazhao Lamasery”。从大召寺的历史及文化内涵来看,它是一座喇嘛庙,故若将“寺”简单地翻译为temple,则无法准确地向受者传达这一寺庙的文化特性,也就谈不上传达其背后的民俗风情。

3.翻译传播目的的指导作用

翻译的目的论强调在翻译实践中考虑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翻译,同样在传播视角下,对外传播性质的翻译活动愈要明确翻译的传播目的。目的研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传播目的是否有清晰的把控,以及采取何种目的进行翻译。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的传播目的就是要更多人领略内蒙古独特文化风味,知晓了解这种文化,甚至爱上这种文化,让其走出国门为世界所熟知。有了明确的传播目的,并在其指导下,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翻译传播实践才能找到方向,距离成功更近一步。在例3中,对于传统蒙古族摔跤的翻译,以展现其所具有的民族性,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底蕴为翻译传播目的,旨在让受者全面了解内蒙古民俗文化中的摔跤较传统意义上的摔跤区别何在,并最终领略其独特性。在上述翻译传播目的的指导下,下例分别就摔跤的名称、历史、形式、地位等做出详细介绍。

例3. Boke, the Mongolian word for wrestl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It is a rugged hand-to-hand sport, relying more on raw physical power than a wide variety of techniques, and is loved by Mongolian athletes, scholars and statesmen for its unique combination of athleticism and aesthetics. Boke is one of Mongolia’s age-old “Three Manly Skills” (along with horsemanship and archery). The basic premise behind Boke is to force an opponent to touch any part of their body other than the feet to the ground, placing them in a position of inferiority. This kind of training served the Mongol hordes well in their conquests, earning them a reputation as fierce soldiers on foot and on horseback.

4.翻译传播受众的选择与分析

翻译的传播受众研究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经验。文化翻译传播实践的成功与否,受众起着决定性作用。翻译传播受众的选择属于翻译涉及因素,是一种主观因素,译者在进行翻译传播实践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翻译传播受众的现实需求与接受能力,明确甄别目的受众的类型,以此来使文化最终走进受众并得到受众的接纳与认可。对于内蒙古传统活动“那达慕”的翻译解读,以下两个例子相比较而言,例4将“那达慕”这一蒙古语的含义表达了出来,例5只是将“那达慕”这一活动的性质表达了出来,且存在局限性。从翻译传播受众这一因素考虑不难发现,对于初次了解内蒙古民俗文化的受者而言,其对于该文化往往存在陌生感,例4的译法可传达“那达慕”这一词语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受者体会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对于当地人民的特殊意义。

例4. Nadam Fair, meaning ‘entertainment’, or ‘recreation’ in Mongolian,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13th century and is a mass traditional Mongolian festival.

例5. Nadam is a mass traditional Mongolian festival where people celebrate harvests and pray for good luck.

5.翻译传播环境的考量与影响

翻译传播环境属于传播涉及因素,是一种客观因素。环境研究意在揭示影响翻译传播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此处谈到的翻译传播环境是指通俗意义上的翻译传播大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自然条件等。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行文化翻译传播实践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所造成 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会影响文化翻译传播实践的大方向及走向,最终影响文化翻译传播效果;教育则影响文化翻译传播受众的接受能力;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翻译传播媒介。内蒙古民俗文化在进行翻译传播实践时,要充分考虑到翻译传播环境会对其产生的潜在影响,均衡协调各环境因素,使翻译传播有的放矢、平衡有效地进行。

6.翻译传播媒介选择的最优化

翻译传播媒介发挥着桥梁作用,媒介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传播媒介对于翻译传播实践的影响,使媒介与翻译传播实践匹配实现最优化。传统翻译传播媒介包括人际传播性质的,如面对面或往来性的文化沟通、翻译讲解;以及大众传播性质的,如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众多媒介中,出现了其他媒介的网络形式化,互联网无疑已成为翻译传播的主阵地。结合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现状,互联网已成为主要传播媒介,而相比其它媒介如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其翻译传播内容的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性与准确性。网络作为内蒙古民俗文化主要翻译传播媒介,承担最主要的外宣任务,但在一些公开官方宣传片中,英文字幕内容及格式却存在明显错误,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整体翻译传播实践效果。努力实现翻译传播媒介与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内容的双优化,以及二者匹配的最优化,是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的重要一步。

7.翻译传播效果的评价指导作用

翻译传播效果对于翻译传播实践具有检验与指导作用。效果研究关注译本在目的语地区的接受程度及反馈效果,能够直击问题本质,揭示翻译的真实面貌,最终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翻译传播效果的研究应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翻译传播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及预定效果,是检验整个翻译传播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可采用的具体检验方式有对受者进行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用实际反馈效果,凭效果衡量质量,由质量发现问题,以问题指导实践。

总之,为了实现内蒙古民俗文化高质量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不一样的内蒙古,在翻译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翻译传播中三大因素共七个方面对于整个实践过程的影响。明确文化翻译传播的模式与路径,一是意在规避翻译中失真、变味等问题;二是为今后翻译传播实践提供经验指导,最终促进内蒙古民俗文化更加形象、准确地为不同受者所接受,彰显其精神风貌、民族智慧及独特风情。

猜你喜欢
受者传播媒介民俗文化
评估肝移植预后与供体和受体代谢环境的相关性:大泡性脂肪变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成人肝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方案:意大利工作小组的共识推荐》解读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肾移植供者和受者HLA抗原频率配合度回顾性研究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CYP3A5*3基因多态性对稳定期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肾功能的影响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