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语文为己有 而后读写属我家

2021-11-02 03:02曾凡华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仁义语文老师

青春的底色是语文,精神的发育也是语文,这是我从学习语文到现在教学语文的个人体悟。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我认为,时光易逝,青春有痕。青春,其实一半是扎根,一半是拔节。有一种扎根的时段,叫作青春;有一种青春的底色,叫作语文。时光荏苒,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的我,推开记忆的门,中学那些青葱翠绿的语文岁月,在我心中泛起了语文的涟漪。中学时代,我才真正进入“语文世界”,自然读写也渐渐浸润我的心灵世界。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一个有风格的中学语文老师,可能会积极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业兴趣、职业选择甚至生命成长、精神发育。对于语文学习,虽然很多同学每天在勤奋刷题,但收效甚微,就如没方向却勤奋划桨一样,虽然在动,意义殊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学生们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与取得的骄人成绩,让我感到欣慰。学习语文会让人自觉地、主动地、丰盈地沉浸于语言文字的芳香中,享受语言文字的自然建构,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中耳濡目染,得到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中有法,眼中有人,心中有情。

一吟一诵总关情

上中学之前,我的语文世界几乎是一片苍白。一堂堂语文课,听写字词,概括段落大意,背诵必背篇目等,此类语文学习,了无生趣,像一条风干的黄瓜。

高中那些年的老师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我高一语文老师成老师,他是一位退休返聘教师。花白头发的老头,脸上坑坑洼洼不太平整,门牙缺了一个,说起话来有些跑风,操着乡音朗读课文。乍一看,你有兴趣跟着他一起学语文吗?我很肯定自己没兴趣。

他第一次走上我们班的讲台,没有带备课本,也没有带语文教材,空着手走上来,虽不见太多老态,但我还是有排斥的念头。他先叫我们“猜字”,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写法书写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字。大家十分好奇,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在黑板上画了“太阳”“月亮”,我们一下子就认出了是我们现代字“日”和“月”。 美字,他边书写边比画,上边一个“羊”字,下边一个“大”字,羊大为美,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是个会意字。听到这些,我想这个老师不过如此,也只是老生常谈。成老师幽默地用现代的视角解说,“美”这个字拆成上下两个人民币符号,反过来倒过去,“反正”都是钱。美可以创造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所以人都在追求“真善美”……在他的横竖勾勒中,汉字显得无比地奇妙。

我心里暗想,这个老头,有点意思。我看着语文书上经过隶变、楷体压缩成的方块字,挺直腰杆,正襟危坐,我感觉这些博大精深的汉字似乎有着某种神力,让我有着些许憧憬!

犹记成老师上课文《沁园春?长沙》方式让我讶异,因为根本不是我此前认同的上法,我自然是发出冷笑的。

没有开场白,成老师就摇头晃脑地操着乡音吟唱课文。当时我不禁怀疑,这是音乐课吗?他不紧不慢,一横一竖地在黑板上标注这首词。他说,文人吟唱,不为表演,不为给人看的,乃是性之所至。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他提醒我们关注标注的平仄特点,又吟诵了一遍。乡音诵读,有些滑稽搞笑。半节课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全班吟诵的队伍,跟着吟诵起来,一字一顿,慷慨激昂,气势十足,不知什么时候忘记了刚上课时看笑话的自己,只觉得呼吸的空气泛着阵阵诗香,扑鼻而来。至此,我倒觉得新奇,吟诵的教法天然带有新鲜感。

我被这个老头的个人魅力吸引,心生敬畏。他为我叩开了诗歌的大门,让我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幽隐心山”的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山水风雪”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成老师的讲述中,我徜徉诗律,身临诗境,进而爱悟诗味。

诗意的语文课堂,成为我心灵的栖居地。成老师推荐的书目,《碎金词谱》《诗词格律》《纳兰词》《诗经》《传习录》……我一一看完。闲暇时间,我爱上逛地摊,看旧书,淘破书。

渐渐地,我对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储备,在反复吟诵的实践中,感受古代的吟咏法。比如,诗经的吟诵,每一句的节奏点只有一个,节奏简约,声音温和,中正平和。吟诵《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四句一个反复,吟诵可以千篇一律,也可以一篇一律。吟诵《离骚》要比《诗经》复杂一些,但依然是每一句一个节奏点,一个字句一个反复。可以用《离骚》的前八句来吟诵《楚辞》里面的任何一篇。高中渐进,我讶异何时这些早前觉得艰涩的古典诗文也成了自己的日常阅读。

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品质的构建者和体现者,在成老师的帮助下,我创办了学校新的社团——向阳吟诵社,组织了学校诗文吟诵会,诗歌随笔赛,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吟诵爱好者,一同去感知古典韵味的唯美,一起去探寻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无限丰富生命体验。我在古典诗词浸润中,诗意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也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我试着将吟诵融入教学,十六年吟诵教学路,每届高三毕业生都会将我教授的古诗吟诵法带到大学,在大学组建吟诵社团。在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与《语文世界》《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四家期刊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中,我用鹿港调吟唱法教授苏轼《定风波》,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其实,我只是想以语文老师的应然方式,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接续,希望这种优雅而古老的诵读方式在新时代教学里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青衿相看意更深

闲暇时整理书房,琼瑶的《窗外》映入眼帘。每件物事,都牵绊着一段过往。人生一梦二十三年,物是人非恍然间。时间悄悄过去,或深或浅的记憶带我重回到那个年代。

我中学时代阅读的爆发力,缘于兴趣。那些年,女看琼瑶,男看金庸。1998年前后,连续剧《还珠格格》《一帘幽梦》,金庸剧《神雕侠侣》《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等热播引发阅读热潮。那些年,人人都读,一箫一剑走天涯,抽屉桌面都是阅读“场”。我的周末基本都用于阅读,有时读到凌晨三点多,才能读得尽兴。

阅读的“场”固然重要,阅读的“料”则显得更为关键。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我中学时代阅读的深入,缘于质疑的推动。我对经典阅读的兴趣缘于课文的指引。课本中贾谊的《过秦论》节选,是我们写作的范例,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对于某个点,加以夸张渲染,妙用对比,不会使读者觉得平直单调。中心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书理解成“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啊”。我认为,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不免有些偏颇。我在阅读文章时,不禁产生疑问:同是不施仁义,为何秦攻时所向披靡,守时却溃不成军?为何毫无“仁义”可言的秦最后竟取得了胜利,而拥有“仁义”君子的六国,却失败了?在这一系列问题的驱使下,我课外阅读了很多关于《过秦论》的评论,比如清代方苞的观点:“秦始终仁义不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这就很符合逻辑,秦的过错不是不施行仁义,而是“始终”不施行仁义。换而言之,攻的时候可以不施行仁义,守的时候必须施行仁义。后来我又阅读了贾谊《新书》中《过秦论》完整版,上、中、下篇。我发现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观点,是就整篇《过秦论》而言的,在中、下篇可以找到许多支持这一论点的论据。

中学时代阅读名著可以开茅塞,得新知。面对名著,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比如,《水浒传》七十一回本(1973年版)第十回,原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推不开门,明显里面有人,不知道隔墙有耳吗?几个人还在门外旁若无人地讨论阴谋。还有,原文:“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我不禁产生疑惑,差拨是猪一样的队友吗?翻墙进去,没发现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倒吗?还四处放火?阅读在层层质疑中推进,我在质疑中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喜悦。高中时期,我陆陆续续看完《聊斋志异》《平凡的世界》《万历十五年》《黄金时代》等,徜徉在阅读的世界里,积蓄能量。

选择阅读的书籍很重要,有益的阅读方法更重要。

用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从我中学的阅读体验来看,略读与精读各有所益,“有字书”和 “无字书”共读,“读书、批注、随笔”构成“立体式阅读模式”。高中三年,阅读从未间断过。从名著、时事、诗词、历史等书籍中汲取营养,在阅读过程中修养富有感知力的心灵,这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接续与传承。在阅读的沃土中向下扎根,向上循光,铸就阅读者的文化性格与品质。

只缘身在写作中

驻足凝望, 时光隧道里的岁月长河,或悲或喜,或惆怅或遗憾。时光匆匆,高中三年的光阴在成长中悄然逝去,往事在目。我总是喜欢将这段记忆反复地翻腾,心中不断小火熬煮着,使之变得更加香甜,耐人寻味。

我高一时写作,大体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笔法”,但行文与表达都很稚嫩。

我的写作始于阅读中的模仿。学了当时自己喜欢的几位作家的笔法,全凭兴趣,不囿于范围,有时“老气横秋”不合年龄,有时“无病呻吟” 不知所云。曾经模仿过余秋雨、路遥、余华、王小波、村上春树等。我高中的写作,从模仿起步,从初中挤牙膏式的五六百字到高中一两千字,反倒成了我的爱好。

阅读引领写作。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写作有巨大的帮助,其中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血肉。企业家潘石屹读了7遍,他说:“每天晚上看着看着就哭了,每一次的人生低谷,觉得这个坎过不去了,我都要拿起来读一遍,以至于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这是励志之处。我读《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哭的文字印象很深: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孫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等。这是细节描写之力。我写哭声时,起初尝试着写有声的哭:他呜呜地哭,哇哇地哭。觉得不够味道,改成无声的哭:他攥着拳头,嘴角抽搐,身体抖得厉害,竭力抑制抽泣,可眼泪却一粒一粒地从眼角掉落。这些平中见奇的细节描写,可以为表达思想情感增色。路遥在语言方面极高的造诣,激励和感动着无数青少年,其中包括一个我。

歌德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写作时我以“体验”为突破口,打开写作的新思路。2001年我高考的作文获得了满分,被选录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考考场满分作文名师评析》里。我的体会是,中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必然影响着写作的思想性、厚度与高度。

高中总有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题,但是我总爱抽出时间胡诌些古诗,因为成老师的古诗吟唱法把我带入了诗词的世界。曾经,我写了一首绝句来记录当时的考试体会。

九转长江前后推,波澜时起卷千堆。

惊涛骇浪潮头立,骊颔探珠衣锦回。

没成想,成老师把这首诗选录在校报《月牙》中,后来又变成铅字印刷在《少年文艺》的“新芽”栏目中。自此,写作古诗成了我生活惯常的热情表达,也写了一系列有关考试的绝句并发表。

书生仗笔走天涯,剑影刀光独一家。

非有奇思能妙想,何来今日凤池夸。

凤舞龙飞撇捺钩,全凭汁黑似泉流。

报国携笔何关键?墨水头功壮志酬。

作答

无限风光在险峰,登攀接踵续千重。

绝知幽谷多狼虎,偏作牛犊逞锐锋。

现在的我,最爱教诗,吟诗,写诗,填词。不久我的个人原创古诗集电子版也将完稿。自然,每届学生都很喜欢我教学古诗。诗歌已然成了我和我的学生共情的表达。

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是决定了我的精神发育的。精彩人生的底色是滋养性灵的语文,幸福生活的底色是拔节向上的精神。字词句篇皆是温度,语文学习是内省的、自觉的、常态的、丰盈的、充实的精神成长之路。“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走在阅读与写作的路上,真善美的登顶方能享受生命应然的高度、广度、远度。

听“生”说感

遇见她是我的幸运

◆黄梓玮

我是一名2021届理科学生,今年高考语文考了129分。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正坐火车赶往南开大学上学的路上。曾凡华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能遇见她是我的幸运。

看着曾老师写她中学时代语文学习的经历与感悟,让我回想起她给我们上课的一幕幕,此时我脑子里全是她上课的场景,她的声音,她的身影,她的微笑,让我心中更添不舍。

因为她,我们爱上了语文。我阅读曾老师写“一吟一诵总关情”部分,让我回想起曾老师的吟唱,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此时我脑子回荡着她吟唱《声声慢》《定风波》的旋律与节拍,我不禁哼唱起来,这是一种心底的美好。

曾老师写阅读部分,我特别有体会,我爱读名著,也爱读各类杂志,比如《语文世界》《读者》《意林》等等,形成了比较好的语感,在做阅读题时,我答题用语比较精准。

看曾老师学生时代的写作经历,我惊讶地发现,当初曾老师教给我们的写作知识,我都还清晰地印在脑子里。在曾老师的指导修改下,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在各类杂志发表了自己的作品,我发表的特别多。高中时期就能发表文章,我父母比我还开心。曾老师自己也在各类杂志发表文章,她还会填词,还记得曾老师根据《定风波》词律的填词,非常妙。

定风波?读苏轼《定风波》

《莫听》词篇韵味长。仰天一啸反平常。奇趣为宗而合道,高妙。为佳无意不漫狂。

江海小舟从此逝?非是。无晴无雨去何方?内外归心同静躁。苏笑: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中时光已成为过去,而曾老师对我的积极影响将会一直延续。我笨拙的文采难以描述她的春风化雨,正如她对我人生的影响不可丈量一般。曾老师助我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她自己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总能够听到曾老师参加各种比赛获奖的消息。如果说语文学习的魅力源自于教师灵魂的亮度,那么我觉得曾老师就是那一颗指引我的星星,我虽是理科生,我也愿一直行走在语文路上。

我为能遇到这样一位良师而感到幸运,衷心祝愿曾老师能够健康快乐,万事如意!也希望同学们学好语文,用奋斗换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加油!在枯燥紧张的高中生活里,感谢曾老师用她特有的教学方法,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仁义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