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履职为价值取向的区域教科研管理评价实践

2021-11-03 13:25许洁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摘 要 教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科研的质量。武汉市新洲区从区域管理层面建构了区—街—校三级管理系统,并运用评价手段去判断成效。具体来说,一是根据教科研部门的主要职能确定目标,并根据区域二元结构特点确定价值定位;二是在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教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点和参考点;三是以教科研管理内容及涵盖的系列要素为评价内容,实施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

关键词 教科研管理;部门职能;价值取向;区域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23-03

教科研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对象,遵循一定的流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科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兴区”“科研兴校”成为区域内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教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科研的质量,高水平的教科研管理有利于促進教科研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新洲区是武汉市远城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其中城区学校19所,农村学校92所。学校与学校之间距离较远,因此教育行政管理依然采取传统的“属地化管理”原则,依托12个教育总支管理辖区内学校。新洲区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教研室”)主要的工作职能是负责对全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和督查。笔者从事教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发现各学段教研室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个性问题的解决,重在对课堂发生的现象或教师专业技能提升进行研究、指导与服务,缺乏从区级管理层面建构区—街—校三级管理系统,并运用评价手段去判断成效。笔者认为,在基于上述职能的实践上,依据教科研管理的内容科学设计评价要点,探索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能为三级教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操作工具,而评价结果的反馈也将有利于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

一、指向靶心:目标导航,确立评价定位

(一)目标确立

教科研管理就是对教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1]教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怎样去管?这些问题都是教科研评价必须考虑的要素。作为专业机构,区级教科研部门不仅要发挥好协调、组织和服务功能,还应根据教育发展形势,运用专业技术引领和指导基层中小学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并对研究、指导和服务等过程性的效能进行检测,以便于改进和提升质量。区级教科研管理的对象,既包括街镇教育总支教研室,也包括街镇下属的中小学校。因而,对区域教科研管理内容及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在职能目标导向下进行分级分类制订与实施。

区级教科研部门主要职能是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和督查。研究是其他职能履行的前提和基础,指导和服务是管理的主要方式,督查是对前四者职能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手段。归根结底,教科研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即为了给中小学校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帮助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研究者和研究项目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以上观点,对区域教科研管理评价的目标定位就是激励:一是为了强化教科研工作在街镇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二是为了提升中小学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意识;三是为了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四是为了建立具体的职能工作技术标准和发展标准。教科研管理评价目标的达成,能使教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区域教科研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价值定位

在总的目标定位基础上,结合新洲区实际,我们将区域教科研管理评价的价值定位确立为:

第一,突出激励性,以肯定为主。区域教科研管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照标准,在肯定被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基础上,指出差距以及缩短差距的路径与方法。因此,评价指标的制订要基于对工作质化和量化分析的结果,更关注被评对象的进步和变化,对评价结果的通报也要趋向于人性化的鼓励和表彰督导。

第二,关注差异性,以发展为本。尊重和关注个体差异也是教育评价应关注和考虑的要素。新洲区教育发展差异明显,如果用同一套标准同时评价所有学校,评价势必会失去公平性和激励作用,但如果不用同一套标准,评价也将会失去内在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管理评价时就关注了差异,将每个街镇和学校的发展变化作为考察的一个依据。

第三,强调多元性,以科学为标。区域性价是一项较为繁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不能科学地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一是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涵盖五大职能的整体全面检测,也要有聚焦某个职能的局部单项评价;二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应包括区教育局主管教科研的领导、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和街镇级分管领导、教研员等;三是注重评价手段的多元,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流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街镇内部自评、街镇之间互评、区级抽查和全覆盖评议等。

二、搭建桥梁:内容着陆,建立评价体系

(一)厘清管理内容和模块

关于教科研管理的内容,当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包括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等;二是对教科研目标、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队伍、教科研过程、实验资料及教科研成果和科研档案的管理;三是编制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表彰推广科研成果。[2]我们由此可以将教科研管理内容划分为八个方面,即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档案管理和活动管理。

(二)确定评价点和参考点

考虑参与评价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在设计区域管理评价标准的时候,为了突显教科研的五大职能,体现通过区、街、校三级教科研管理产生的成效,我们并没有按照上述八个方面进行指标分组,而是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最终从组织与网络(包括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研究与指导(包括理念更新、课堂调研、计划总结、主题教研、课题研究)、管理与服务(包括課程管理、学科组管理、课题管理、信息管理)、成果与成效(教师成果、学生成长、区域特色、成果推广、资料归档)四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并根据教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设置了对应权重分。

对于管理内容模块里的单项分类评价,由于涉及要素较为单一,需要做出区分比较的评价,于是我们就设计了评价参考点,以新洲区第五批教师个人课题立项评审标准为例,详见表1。

表1是新洲区第五批教师个人课题立项评审评分表,属于区域管理中课题管理模块的细分管理评价。因为申报人数多,时间有限,且是差额立项,因此不宜于采取模糊评价,用分值进行相对区分更宜操作。因此,我们将评价结果分为四档(第一档分差是10分,第二档、第三档分差是15分),并采用百分制进行区分,以第二档75~89为区分度决定是否将教师申报的课题报送市级参评,以第三档60~74为最低标准决定是否建议镇街级立项。如果评分在60分以下,则不予立项。每个分数档对应的是评价教师个人课题设计论证的技术水平和保障条件。

三、增强实效:过程夯实,运用评价策略

评价过程的夯实是确保评价效果的关键。我们以激励性、差异性和多元性为价值取向,以教科研管理内容的四大模块及涵盖的系列要素为评价内容,实施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

(一)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管理与研究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评价团队的组建是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的组合,二是评价内容融合了管理和评价两个方面,三是评价结果关注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两个维度。区教研室对全区街镇层面的教科研管理工作评价的基本流程是:在每年的元月,区教研室根据自身职能和工作要点,就区教育局下达的年度教科研管理绩效目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并进行微调。然后,在2月第一次全区教科研专题会上,区教研室下达年度目标任务,下发评价要点。春秋两季开学时,区教育局普教科组织人员进行以管理为目的的检查,其中会涉及一些教科研的内容。12月,区教研室再组织一次有关年度考评方案的讨论和工作部署,并组织以教研室负责人牵头,区学科教研员和街镇教科研人员参与的评价专班进入到被考评单位进行全方位评价。

(二)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无论是区域性的综合评价还是管理模块各个内容的分类单项评价,都有对被评价对象开展自评的要求,旨在把评价变成主体和对象对管理目标的学习性行为,引导双方对照标准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修订行为以提高水平。在评价过程中,自评分会作为评价的参考因素,其价值在于可以反映出被评价者对目标的理解程度。他评主要采取立足地区实际的本土评价,即上文提及的区、街镇联合评价,以及外聘专家对某项管理或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目前被认为是把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点发挥最大化的评价方法,在实际评价中被广泛应用。[3]新洲区教科研管理评价就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新洲区街镇教科研年度综合考评项目中的“组织建设”下设四个指标:“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建设”“职责明确”。其中,“制度建设”指标下的评价要点是“有中心备课组,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管理办法具体,有明确的主题且对应相关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指标下的评价要点是“按时参加会议并完成任务,搞好学习和信息传递”。像这种无法量化的指标我们就通过查阅记录和评议进行综合定性评价。“领导重视”中对教育总支主要领导都做了听评课的数量要求(主要领导每学期听课必须达到20节以上,分管领导每学期听课必须达到40节以上),以用量变衡量质变,做出量化评价。

(四)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有的指标体系的评价以静态为主,而有的则必须在互动充分的情况下进行,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仍以新洲区街镇教科研年度考评为例,“骨干引领”“课程管理”和“备课组管理”在评价方式中都有查资料和座谈的要求。查资料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当年的教科研工作情况,还要分析判断该街镇往年同期纵比水平和当年与其他街镇横比水平;座谈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了解评价项的内在实际与外在表现的吻合度。这种通过查阅资料和互动交流得出评价结果的方式即为动态评价,而关于教科研管理成果则是以具体成果数量计算而出,是一种典型的静态评价方式。动静结合更能凸显出评价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许洁,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武汉 430400)

参考文献:

[1] 王秋月.天津市区县级教科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2):77-80.

[2] 朱小琥.地方教育科研务实管理改进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10.

[3] 赵均.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93.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