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匠何以养成:成长机制及培育路径

2021-11-03 13:57南旭光张培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培育路径

南旭光?张培

摘 要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且已被泛化了的文化符号,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正籍由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革命而向现代工匠转型。现代工匠不仅是我国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其技术技能素养和社会角色定位也在时空转换中遵循“技术—能力—社会”的逻辑框架。为有效培养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形成新时代产业工人体系,应遵循技术适配和发展引领的原则,构建自我发展、守正创新、市场匹配、多边协同、政策引导等一整套现代工匠成长发展促进机制,并围绕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完善技能认证机制、变革职教培养模式、弘扬优秀工匠精神、推进配套制度设计等来筑牢现代工匠培育路径。

关键词 现代工匠;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成长机制;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2-0006-07

尽管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很多且作用机制复杂,但经济学家还是探寻到经济体发展的内生力量根本在于人力资本质量,并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禀赋上。世界银行的测算指出,大多数国家超过六成的社会财富是籍由人力资本实现的。根据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相关研究,我国经济体系中人力资本的质量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提升速度在逐渐放缓[1]。所以,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还应从根本上推动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质量水平的提升。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发[2017]14号文)强调,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并“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毋庸置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相应的产业工人结构与之匹配,在全国上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现代工匠是时代的主题。但对现有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知网上篇名含“工匠”的核心期刊文章876篇及学位论文200余篇,几乎全部指向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少数研究提及了工匠形象的分化与转换[2]、传统工匠向现代工匠的转型[3]、工匠之师[4]、技能人才工匠特征构念及开发[5],真正针对“工匠”自身的研究以及触及“现代工匠”的研究几乎没有。为此,本文面向技能社会建设及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分析传统工匠到现代工匠的转型,力图在研究现代工匠成长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其培育路径,以期为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体系构建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一、时空转换中的现代工匠

从时空社会学的视角看,工匠是一个与时间性和空间性紧密联系的概念[6],体现出时空转换范式的多元性与本质性。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人们的技术技能素养和社会角色定位都在时空转换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间发生的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历史演化也就成了工匠及其技能转型的一种自我推进机制。

(一)工匠的发展及转型

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依靠劳动不断探究自身蕴含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穷力量的过程,在其间产生了与造物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工匠”步入了历史舞台。我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曾描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从这一描述中可知,我国古代造物之术起于“知”、守于“巧”。知者是指拥有能创造出有用器物的智慧之人,在先秦时期他们也被称为“圣人”,在这之后,巧者将造物制器的技术用行为规范和制度规章保留下来、传承于后世。由此便产生了“工”和“匠”,前者有语“兴事造业之谓工”,后者如“匠,木工也”。隨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原本不同群体的范畴也在演化,《考工典》有语曰“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自此,“工”和“匠”逐渐合为一体,皆指向手艺工人,是拥有专门技术的工人,亦可说是手工业劳动者或制造手工产品的人,凡“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7]都可以称为工匠。当然,受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主要是指在家庭作坊、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里劳动的“工巧之人”或“技巧工匠”。这些技术技能水平高超的能工巧匠及其所拥有的技术素质随着时代发展而演进,在出现技术转型和角色转换的同时,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匠的首要属性是人,在其制器造物的过程中时刻充盈着技术的力量,可以说技术是工匠的本质构成,工匠是通过技术造就的并因技术而实现升华,其所造器物则是技术的表现形式。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技术具有技能、工具、知识和过程四个维度,其内涵十分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扩展。沿着“人—技术”的逻辑看,传统工匠植根于人类的手工业活动之中,是技术应用、工具生产、技艺传承、创新设计的主体[8],工匠的本质是与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若沿着“技术—社会”的逻辑看,技术始终都是被社会介入的,有什么样的技术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当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涌现并逐渐稳定,经由不同层级之间动态性非均衡的协同演化,推动着社会实现以特定功能为目标的整体转型。工匠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充当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主体,成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还改变着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结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促进其变革。由此可见,工匠转型与社会转型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达着一种社会状态、一种发展趋势或一个历史阶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向更高层次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正在迈入智能化时代的今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变化,工匠的符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培育路径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调整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培育电力行业中国工匠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