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

2021-11-03 01:54冯孟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冯孟

摘 要 人工智能具有改变社会生产劳动的“奇点”意义,推动劳动方式、内容、过程、观念、价值与目的发生巨变。劳动巨变内在驱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变革,教育方式需要走向智能,教育内容需要突出社会性、情感性的非物质性劳动内容,教育过程需要侧重创造与愉悦,教育观念提倡热爱劳动,教育价值强调创造,教育目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改革的理路,职业院校可以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环境创设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贯通“教、学、育、评、管”等教育各环节,构建以智能、个性、创造、多元为特征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人工智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2-0031-06

劳动教育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紧密相连的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生产劳动巨变使得工业时代以来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以体力劳动实践为主的传统劳动教育模式逐渐衰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强调,中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路”[2]。职业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主阵地,面向人工智能,如何紧抓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劳动变革趋势,改革创新传统劳动教育模式,走好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未来之路”,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巨变

在当代社会大生产中,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和生物特征识别为主要特征的人工智能具有改变社会生产劳动的“奇点”意义,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物理世界、虚拟信息世界的生产劳动。劳动的方式、内容、过程发生了巨大改变,劳动从手工转向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以及部分脑力劳动,出现了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情绪劳动等新的劳动形态。劳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排斥劳动到志愿劳动,劳动的价值、目的也由劳动创造财富转变到劳动实现人的自由。

(一)劳动方式、内容、过程的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方式(用什么生产)、劳动的内容(生产什么)、劳动的过程(怎么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劳动方式的变化。从手工业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方式从手工劳动转向了智能劳动,从体力劳动转向了体力劳动与非重复性脑力劳动的结合。在手工业时代,人类运用的劳动工具大部分是手工劳动工具,例如木棍、斧头等,通过双手运用手工工具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是其主要特征。在工业社会,机械化劳动工具开始取代人的手,劳动部分脱离了人的器官,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重的特征。在人工智能时代,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使得劳动工具开始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智能化机器不仅可以实现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而且可以实现对人部分脑力活动的替代,机器在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自我处理信息并执行指令,“无人的”劳动成为智能时代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劳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脑力劳动的结合,而是体力劳动与人的非重复性脑力劳动的结合。

二是劳动内容的改变。劳动的内容从物质性劳动转向产出情感、符号、关系等非物质性产品的劳动。在传统劳动中,劳动主要是对自然界的物质进行改造,是物质性的劳动。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生产一种非物质商品的劳动,如一种服务、一个文化产品、知识或交流”的新的劳动形态[3]。这种新劳动形态的关键特征可以概括为劳动对象的非自然性、劳动产出的非物质性。在劳动对象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对象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土地和手工工具,也不再局限于工业社会的工廠和机器设备,而更多的是数据、算法、流量等具有数字性、虚拟特征的非自然物。人们通过采集、分析、储存、加密大量的数据信息从而驱动信息时代的决策、知识创新和发展等,形成了一种建立在数据、算法等非自然物性生产资料基础上的智能劳动经济与劳动形态。劳动的产出也是非物质性的。在智能时代,人们通过数字、网络生产制定文化、商品的信息,产出生产观念、符号、文本等产品。同时聚焦于情感的创造,出现了生产“包含放松、幸福、满意、兴奋或激动的感觉”的所谓情感劳动[4]。这类生产符号、语言形象甚至情感的劳动通常是非物质属性的。非物质性劳动内容的变革,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重大变革之一。

三是劳动过程的改变。劳动从传统的被迫劳动到志愿劳动、共享劳动,从真实劳动更多转向了虚拟劳动、无形劳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又被冠以“玩劳动”“虚拟劳动”“志愿劳动”等各种名目。所谓的玩劳动是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时间分割已经比较模糊,人们不仅在工作时间劳动,也在休息时间劳动。同时,劳动与娱乐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当人们运用VR等智能技术进行创造时,人们就已经不仅是工作,而同时也在娱乐。劳动与娱乐交织、休息与工作交融、生活与生产同一,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玩劳动(playbour)。所谓的虚拟劳动则是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更多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是一种“以网络和流动的形式存在的劳动模式”,因此又被称为虚拟劳动、数字劳动[5]。所谓的志愿劳动则是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生产不再依赖被迫的奴隶制工作形态,而是高度依赖人们的自发劳动、无酬劳动,例如创客空间的建立。大量的自发网络使用者运用智能技术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创造物,并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发布。这种创意成为社会共有的财富,其中消耗劳动者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这种创造、自我表达、展示是无酬的、志愿的。各种玩劳动、志愿劳动、虚拟劳动、无形劳动的存在说明劳动过程的娱乐性、创造性、幻象性增强,劳动过程的艰苦、重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了。

(二)劳动观念、价值、目的的变革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