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情境资源做真实有效的德育

2021-11-03 00:25刘舒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0期

刘舒

[摘 要] 本文提出借力情境资源,做真实有效的德育要精准设定目标,明确情境教育的实施方向;依循教育规律,彰显情境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状态,开辟情境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情境资源;实施方向;依循规律;开辟路径

所谓情境教育,是指教育实施者通过设置可感、鲜活的情境,将原本机械、生硬、抽象的理性理念,更加具体化、感性化、融合化,更好地唤醒学生内在的思考,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实践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为滞后,如果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时直抒胸臆过于直接,学生不仅不能精准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甚至会触发抵触情绪。只有将教育置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才能更好地将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一、精准设定目标,明确情境教育的实施方向

(一)丰富情感体验,借助情境移情育人

从情境教育的实施理念来看,需要班主任借助情境氛围的形象生动,与学生的主体感官进行有效连接,积极推动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在鲜明而强烈的情境暗示中得到感染。这就需要在实施情境教育时,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知与自身的言行实践形成一致性认知,最终为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服务。因此,实施情境教育应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基础性目标。

(二)唤醒敏锐意识,借助情境自省育人

情境教育中的道理、品质和习惯,都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而需要学生在情境中得以自省。因此,情境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要启发学生对于道德认知的敏锐性,不仅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审视,同时也要看到自己在道德认知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异同点。只有在这样敏锐的审视下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多元认知的时代中,历练他们的融通意识和协作精神,铸造出具有良好人格的生命个体。

(三)强化彼此融通,借助情境体验育人

在设定情境教育基础性目标和关键性目标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境教育的核心目标。情境教育最终意欲达成的教育境界是: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将相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化到认知意识之中,且能够针对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做出合乎规范的言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深入体验,在体验中感知规则,同时也在体验中外显自己的言行,两者合二为一。

二、依循教育规律,彰显情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关联实际,凸显生活性教育原则

陶行知先生所创设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单纯存在。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情境教育紧密结合,确立了情境教育生活性原则。

因此,实施情境教育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最后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情境以及在情境中所践行的策略,既要贴近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又要在情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内在认知意趣。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和经验都是最真实的,只有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情境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效能。

(二)借助体验,凸显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情境教育的氛围如何营造,其内在的情感元素和宽松的环境特征,都应该以能够推动学生主体意识觉醒为标准。因此,情境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状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性构建。这就意味着,班主任要积极落实生本意识,强化学生内在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推动学生内在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三)契合本質,凸显活动性教育原则

对于教育而言,情境是实施教育的框架和基础,而基本方式要借助于多维形式的活动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境教育只有与具体的活动进行有机融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的效能。将情境教育与实践活动进行融合贯通,其目的就是要让班主任精心创设鲜活的情境转化成为更加优化的育人环境。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综合性地把握和考量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和兴趣,一方面充分运用直观性的典型场景,对学生的身体感官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借助言语、言行,渲染出质感较强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状态,推动情境教育不断朝着更有效的方向迈进。

三、结合实际状态,开辟情境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多维策略创设情境,确定情境教育的起点

所谓情境教育,首先就应该创设积极、可感、具体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要与具体的德育目标相吻合、相一致,并能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状态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以唤醒自身的主观意识,从而对自我道德和外在言行进行审视。

同样都是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电子游戏,从这两位老师身上,能够受到很大的启示。班主任甲:发现班级中出现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影响了作息规律,而且多次家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现象。于是,利用晨会课与学生大讲特讲电子游戏的危害,并立刻与学生约法三章,严禁学生玩电子游戏;班主任乙:遇到相同的情况,并没有立刻在班级中颁布禁令,而是召集班委会成员,对班级中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的情况进行摸查,并决定利用周末班队课的契机举办一次“拒绝电子游戏”的主题班队,同时发动班委力量,共同收集有关电子游戏危害的图片、案例,同时组织学生通过排练小品、歌曲等形式多样的节目。在班会课上,全班学生在班队中真正认识到电子游戏的害处,并在最后的“宣誓环节”表达自己拒绝电子游戏的决心。

对于这两个班主任的做法,班主任甲则是借助权威,对学生的言行采用强制性禁止的方法,或许这种方法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学生对于其危害和拒绝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很容易重蹈覆辙;而班主任则借助于主题班队中的多种形式,创设具体的鲜活环境,营造了较好的育人环境,将情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注入情感深化领悟,夯实情境教育的过程

情境教育的本质是要推动学生自身的感悟和思考,落实情境教育就需要启发学生深入的感受与领悟,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在情境教育过程中,渗入相应的情感元素,避免用机械的方法和生硬的说教来落实德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当下,感恩教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但纵观当下的感恩教育,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形式,班主任几乎都是采用僵硬、机械的方式,强逼学生灌输和践行。事实上,感恩教育关乎着亲子关系,本身就具备了浓郁的情感,落实情境教育就应该充分与情感进行整合。因此,班主任可以尝试利用一些特殊性节日,可以是三八妇女节,也可以是家人的生日,组织学生尝试做一次家务、给家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如果是节假日,也可以体验家人的一天,感受父母在照顾家庭时的艰辛和劳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班主任还需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体验之后的感受,向家人表達感谢。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激荡的情感,情感一旦被激活,道德的实施过程就被充分激活起来,对于自身的认知、情感、意趣和外显言行,都会形成深入的实践和影响,最终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把握认知最佳契机,强化情境教育的落实

教育的本质不能止步于教师的实施过程。学生才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班主任要在积极实施教育的同时,引发学生从内心进行整体性反思,产生以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相契合的道德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反思需要以理解学生为主,要在动态性资源生成的过程中,从具体情境中捕捉最富有感染力和冲击性的环节,在学生受到最大感触时,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实践,更好地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还以上述案例来看,当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感受之后,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转化成“感恩教育”最终的结果呢?此时,班主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和体验的层面上,而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过程:可以想象平时家人是怎么关心、呵护自己的;再想象自己平时又为家人做了些什么?借助这样的过程,感受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巨大落差,而这一落差,正是学生进行反思的契机,认识到自己平时所言所行存在的问题,从而转化为最后感恩的语言以及后续的实践行动。

在这一案例中,班主任正是在学生情感亢奋之际,点燃学生内在的认知火焰,让学生敏锐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了道德认知水平的生长。

德育的实施以及学生道德水平的自省,不能仅仅停留在灌输和告知,甚至是训诫的层面上,还需要更多地借助情境的鲜活元素,契合他们内在的认知规律和内在感受,提升学生的感知、内化能力,在体验领悟和积极反思的过程中,更好地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春玲.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

[2]王春梅.小学“两活三悟”尝试德育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