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探究

2021-11-03 01:09唐理觅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方式乡土文化公共艺术

摘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角度出发探讨其设计方法:从设计调研、主题确立、选址意向、设计与在地施工、维护机制建立、反馈计划制定方面研究,以西阁村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为例验证其方式可行性。通过项目实践归纳总结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以乡土文化为基础,文化振兴为目标,为公共艺术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公共艺术;设计方式 ;乡土文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已经提出,通过不懈努力地进行小康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等一系列的扶持和关注,广大的农村逐渐富裕了起来。2017年当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美丽乡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乡村文化振兴举措下,如何以艺术为切入点,以公共艺术设计为途径结合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现状因素,探讨如何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段、形式及活动,保护复兴传统乡村文化与重塑当代乡村文化,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乡村文化振兴的始终,处理好文化铸魂与物质塑形、以文化一元为主导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二、以西阁村为例公共艺术设计探索

(一)西阁村项目概况及分析

项目落地于四川省德阳市内的中江县辖区内的元兴乡西阁村,曾属德阳贫困村之列。现已从传统农业改为种植中药芍药,形成了依托自然山水环境的生态花田,自2017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赏花节会活动,以新型农业基础引申出的旅游业态的发展,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村落对原有川西民居进行创新性改造,打造生态宜居乡村。2019年4月成立“四川音乐学院文创基地”,并创新性的开展高等艺术院校与乡村合作模式。综上所述,西阁村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合理的产业结构,原始的乡土文化,开放的文化环境。

(二)西阁村公共艺术设计的探索

2019年6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历史文化名村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师生设计创作团队入駐西阁村,以“艺术点亮乡村为题”将历时五天驻地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以西阁村公共艺设计创作过程为例进行设计方式探讨。

1.调研及分析 项目团队借助环境设计调研主要方法,以问卷、走访、咨询、座谈、体验等方式结合实地状况进行调研工作。团队梳理调研信息数据,西阁村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川西民居建筑与村民自建砌体或框架结构建筑混建,传统构筑语言的逐渐丧失;公共设施贫乏及维护十分匮缺。项目组提出以公共艺术形式介入村落各重要节点,融入乡土文化,转化乡村符号,运用乡土材料及工艺,修缮设施功能,提升乡村文化形象,营造出宜居、宜商、宜旅的整体环境。

2.明确规划设计目标及文化主题

基于设计调研信息,立足公共艺术 “点亮乡村”的初衷,明确规划设计将通过艺术作品的落地实现树立乡村形象;满足各功能区部分功能需求;丰富其文化身份,传续乡土文化等重要目标。以乡土文化为主题源头,包含区域风情、迹遗古韵、宗族渊源、传统手艺等。乡村文化在作品中既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文化主题要植根于形式之下。

3.空间及位置规划

项目组多次组织对现场考察与勘测,经过反复推敲与复核空间尺度,拟定

作品空间位置选址参考意见如下:西阁村重要公共区域空间和村民集散场所;村落交通路网重要节点;结合当地村落休闲游览路线、景观布局和空间区域性划分,打造艺术形象;寻求作品与村落环境的对话,竹林、田间、屋舍周边环境即为可选场所。

4.设计形式及实施成果

立足于项目有效落地,作品材料大多考虑乡土材料,使用方便、低廉、环保,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优势和传统文化烙印,由于这些材料的可复生适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对当地生态进行平衡维护的价值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对竹材、木材、石材、瓦片等材料及工艺做了深入探讨及应用实践的尝试。大多设计作品的表达语意朴实且手法丰富,多以景观雕塑、装置设施、壁绘墙画的艺术方式为主。坐落于村口作品《守望》以川西民居木川斗结构为造型,结构钢架表现的手法传达出“新”与“旧”的结合。作品将乡土文化中传统建筑符号转化为雕塑语言,成为村落形象和文化精神的象征。《心桥》因地制宜,选取村落原址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对其进行风貌改造。西阁村竹林盛产青竹,就地取材。在建造过程中,红绳编织引来村民的关注并共同参与创作,作品不仅改变了原始公共设施面貌,更激发了村民共享共建公共空间的行为和意识,树立起对在地文化和空间的自信。作品《家园》位于芍药观景花田,作品以西阁村川西民居坡屋顶及丘陵地形为原型,景观墙体以框景手法引入环境,窗中置入草编燕子与昆虫,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品主体采用钢结构焊接工艺,景观墙体运用乡土材料竹子填充,既保证了作品有一定耐候性,也便于日常维护,具有一定经济和生态效益。艺术基金项目创作期间,通过师生与村民共同努力完成作品事多余件。

5.管理维护机制建立与反馈计划

“点亮乡村”西阁村公共艺术项目作品大多考虑使用乡土材料具有经济及生态效益,也利于后期维护。首先成立专人或小组管理村落公共艺术作品,定期检查有无损毁或是否需要更换构件或材料;再者需要有稳定维护资金来源,其次需要专人维护,一方面由村委会组织自愿者维护,也可采用责任到户轮流维护制度,利于建立村民自主参与和维护乡村环境意识。在乡村设计项目中如何让公共艺术作品更好为公众服务,不流仅仅于形式,落地后的反馈意见尤为重要。反馈意见收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草案阶段可以邀请村民参加方案研讨会议,准备问卷并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作品落成后,组织村民现场参观,记录现场参与评价情况;实用维护阶段,收集使用后体验和管理维护的反馈信息。

三、关于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乡土文化的梳理与分析

中国绝大部份地区都是乡村,乡村保持着特有的乡土文化,其中民俗文化,宗族文化、传统技艺文化本身具有集体性,参与性,传播性。因此乡土文化自身给予公共艺术创作丰富的养分。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提是对物质与文化环境都应有深入调研为设计概念及草案提供可行性依据。

(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延承

不管是以物质形态或是精神文明形式存在的乡土文化,都是有“保护和传承”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这也算是振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落实到实地创作设计中,最难得的核心则是“续”,使其体现延续特色村落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文明。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环节中对于代表乡土文化中的形式、材料、工艺、色彩等要素,务必通过设计手段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乡村风貌,审美情趣,功能需求的新形态。

(三)多元文化的融入

除了乡土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必然也会带来更多元的文化,在各类艺术形式载体之下传达给村民,当公共艺术作品落地也意味着新型多元文化在乡村落户。艺术家在设计创作中应该力图将优质文化带入乡村,作品可以有美育作用提升村民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

(四)公民文化的建立

“公共艺术本身介入乡村空间,不是仅仅创造出物质形态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当前乡村社会的关注和互动,顺应、推动乡村社会变革,从而建立良好城乡互动机制,使每一个公民都是有尊严的、平等自由的参与社会公共社會活动,共享社会文化成果”。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村民通过参与艺术设计,管理维护,体验作品,建立公民权益意识,使村民愿意以共享主人翁的自由平等身份参与乡村的建设中来,这无疑有助于公民文化在乡村的建立。

四、结束语

本文以综合论述与个案实践相结合,在对乡村振兴政策背景梳理的基础上,以西阁村“艺术点亮乡村”公共艺术设计项目个案为例,以小见大方法探讨了以文化为切入点在乡村实现公共艺术的方法。其方法注重传统乡土文化内容调研与研究,涉及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更多地要思考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下如何转化与延承,并在创新实践中构建多元现代乡土文化,其探讨内容为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新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北川富郎(日),欧小林 译,《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十种创想》,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王洪义 著,《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

[3]金江波 欧阳甦 编,《乡村公共艺术实践解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版

[4]苏童 编,《乡土再造——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5]杜威·索尔贝克 著,奚雪松 黄士伟 译《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9年版。

项目名称:基于民办高校艺术教育下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地方重塑研究

项目编号:CWYB202020

项目所属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唐理觅(1983.02-),女,汉,四川人,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研究方向: 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与设施。

猜你喜欢
设计方式乡土文化公共艺术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现代中式餐厅的室内设计方式的探讨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语文教学导入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