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青山护英魂

2021-11-04 01:14椿桃
音乐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军

椿桃

〔摘 要〕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红军烈士陵园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以上世纪30年代红军守墓人为原型,讲述了通江娃何小狗子一生追随红军的故事。红军挽救了何小狗子的生命,还给他一个新的名字,何红生。后因红军紧急转移,何红生和队伍失散。没能追上红军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守护月光下、田垄旁的座座无名红军坟冢,直到生命的尽头。

〔关键词〕我的两万个兄弟;红军;守墓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军入川9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由知名导演敖晓艺执导,陈丽丽、董玉芳编剧,李科、管莎莎、刘长丰、沈珂、王一帆等主演的大型红色题材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于8月25、26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该剧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通江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旨在庆祝党的华诞和缅怀革命先烈、讴歌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根脉。

8月26日,我赶上了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的最后一场。观看的初衷源自其口碑,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入选了2021年首届“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也是四川省党史党建教育的学习内容之一。我抱持着“这样的音乐剧质量一定不会差”的想法落座,看完后直觉这部作品是意外之喜。

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不仅做到了戏剧性的完整展现,在音乐上也加入了流行、交响等元素的创新,并在舞美上采用了版画的方式,让观众耳目一新。音乐剧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戏剧表演艺术,需要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性这三者的充分融合来强调叙事主题、凸显人物特色。一部立意宏大的音乐剧能够从细节入手,在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上如此可圈可点,实属难得。

《我的两万个兄弟》的故事开篇在阴雨连绵的走廊里,一位青年求着先生为他写一封寄给杨小莲的信。在这位青年的讲述里,故事发生的地点——巴中通江也被揭晓开来。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两万个兄弟》的主角何红生,而这封给杨小莲的信寄托的是他长达一生的羁绊与念想,而他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以时间为主线的线性叙事了。该剧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纪30年代,从何红生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他的少年、青年和老年。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新中国诞生并发展,而观众也跟随着何红生的时间流逝,在这部剧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开篇那封写给杨小莲的信贯穿了何红生生命的整个历程,也是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的主要线索。写给杨小莲的信,可以说是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中的“契诃夫之枪”。“契诃夫之枪”是一种叙事手法,该手法认为故事中提及的每一个元素都应在后文出场,不然就没有必要提及。写给杨小莲的信,是支撑何红生信念的动力,也是导致何红生遭受怀疑的关键。写给杨小莲的信,更是何红生“保证完成任务”的红军精神的最好体现。这封信在音乐剧中几番登场,而每一次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

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中运用了比较多的合唱式,包括了同声齐唱、混声齐唱和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多种合唱形式的运用也使得音乐剧的氛围营造和表现力更胜一筹。在音乐剧中写信的剧情表演结束后,就通过战地护士们的和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况的激烈,护士们紧促的歌声混着进行曲的旋律抑扬顿挫,也让音乐剧的气氛紧张起来,音乐剧的节奏突然加快。除了在舞美和音乐的设计上精巧构思外,最引人入胜的还有剧情。

既然开篇对焦了一封写给杨小莲的信,那么杨小莲是谁?她跟何红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她写信?这就引出影响了何红生一生的人——杨大恩,何红生与红军的渊源也向观众一一铺展开来。

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大个子”和“小狗子”的革命友情。“大个子”杨大恩在“赤化全川”时期(1934年)从地主手下救了孤儿“小狗子”,“小狗子”感恩于红军的救命大恩,决定和“大个子”杨大恩一起加入红军的队伍。在与杨大恩相遇后,“小狗子”实现了受压迫的农民到追寻革命理想的战士的身份转换,因此,杨大恩为“小狗子”取名何红生,表达他因红军而重生之意,“小狗子”从这一刻起,已经成为了一名红军。

然而,1935年红军离开通江北上时,“小狗子”何红生因得知杨大恩参加任务牺牲后遭受打击而生病,所以没能跟上红军的步伐。既然追不上,索性留下来。于是,“小狗子”何红生留在“大个子”杨大恩为革命献身的这块土地上,决定用一生来守护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杨大恩是红军的典型形象。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有勇有谋;面对战友,他患难与共、情同手足;面对乡民,他关怀备至、任劳任怨。但在面对自己素未谋面的女儿时,这位仿佛钢铁铸就的战士却展露了一腔柔情。让女儿知道自己对她的爱,也成为杨大恩在实现革命理想的大目标之外的小理想。而杨大恩的这个小理想也一直被何红生记挂得清清楚楚,也成为何红生一直努力实现的小理想。

“一直跟著红军走,一直跟着红军走,山高我在你身后,水深我在你前头……”这首歌曲的旋律一直萦绕在“小狗子”的心头,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杨大恩虽然先离开了“小狗子”何红生,但何红生一直跟随着他的脚步迈进。这种用尽一生来向你靠近的坚持,也是“大个子”与“小狗子”的故事中最令人动容之处。大个子的灵魂和精神被“小狗子”承袭下去,并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而这也是后面的剧情中,何红生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红”“思红”“守红”的原因所在。红,是流传不息的红军精神;红,是壮烈牺牲的英雄豪杰;红,是漫山遍野的闪闪红星;红,是绵延不绝的革命理想。

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中的红军碑是其价值内核所在。无论是一开始由杨大恩牵头建立的红军碑,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被何红生所藏护的红军碑,到最后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其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和革命信念是一以贯之的。

而红军碑所承担的符号学意义其实有三层:第一层是英灵魂的象征。红军碑代表着坚韧不屈的红军精神和千千万万殉国者的英灵,这也是剧情中红军长征后民国县长对红军碑耿耿于怀的原因,红军碑是压迫者心中的一个词,他们欲消之而后快。而何红生为了保护红军碑,宁愿与乡民隔绝,在深山老林中以“鬼”的身份苟活来换取红军碑的留存。

第二层是乡土中国意义下,“落叶归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这种乡土中国的特征在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验证。其一、离不开土地的乡亲们一开始被压迫,后来在红军和解放军的帮助下得到了土地,又因为土地的分配产生了迁移红军碑的矛盾。其二、何红生自始至终都留在通江县,在这里守护着红军碑,传递着英灵魂,在这里恋爱结婚、绵延子嗣。“安土重迁”的观念也在剧情下半段有乡民提出迁碑时有所体现,出于这一观念的影响,当时的何红生反对迁碑。而最后迁碑时,“抓一把黄土撒上天”“谷撒东南西北”这样的歌词设定也是对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注解。其三、正是出于熟人社会的“知根知底”,让李三妹和何红生才得以结缘,并相伴终生。

第三层是对个体的尊重。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战士将家国命运置于个人命运至上,这种高尚的觉悟,更加值得尊重。2011年8月,随着红军墓迁葬工作的开启,通江全县境内绝大部分红军散葬墓迁葬至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现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牺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贯红军烈士218位。红军碑不倒,英灵魂不消。每一位烈士,都值得我们纪念;每一个个体,都值得我们尊重。

该剧主要表达的是军民的鱼水情,但何红生和李三妹“硬碰硬”的爱情为整部剧染上了一抹柔情的色彩,而人物形象也在情感的抒发中被塑造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李三妹看似是嫁不出去的命格硬的“老姑娘”,需要跟她一样命硬的“鬼”何红生来对碰,才能得到好归宿。但她却是心如明镜的聪明人,这份命中注定般的“硬碰硬”的婚姻,实则是她自己追求得来的良缘。她在去世前对何红生坦白,早年追求她的人满山跑,但她的心却属于那个在青山绿林里寻找烈士遗骨的“鬼”,那个坚守红军碑一生不渝的人。李三妹和何红生结婚后,同他一起守着坟堆看星星,过着清贫的日子却从不喊苦,成为了何红生守碑路上的同行者。这并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理念实践,反而是李三妹出于同样的信念追求而作出的决定。何红生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战友。这样的女性形象设置打破了以往女性角色只做配角和背景的困局,让女性角色更加充盈和有血有肉,剧情的情节设置更加合理,角色的人格魅力也愈加凸显。

这在李三妹的父亲——李烧鸡的形象塑造上也得以体现,李烧鸡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十分生动和丰满,他从一个自私逐利的诙谐角色,实现了自我突破和观念转换。在女儿想嫁给何红生,而何红生提出需要李烧鸡打造300块碑时,他是抗拒的,认为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但最终,他一声不吭地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对红军精神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在造碑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伟大。

纳兰性德在《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里感叹过白波东逝、鸟啼花落、日暮残月、翦灯夜语,不过就道一个词——别离苦。“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足以见得分别的痛苦是如何纠葛着离人的心神。宁愿不见,所以不念。而离别的苦痛却始终纠着何红生一生,无论是与红军的错别,还是与妻子的死离。

与红军的错别始终是何红生放不下的一个心结,他不止一次地在剧中表达了遗憾,也正是因为和红军的错别,让他对杨大恩交给他的两个任务格外看重。这两个任务,一是始终跟着红军走,二是告诉杨小莲,他的父亲杨大恩一直深爱着她。何红生用一生的时间信守承诺、完成了杨大恩临终时交代给他的任务。在红军中,所有的指挥官和士兵在接受命令时,都会在行一个标准的军礼的同时坚定地说:“保证完成任务!”如果要从红军中找出一句最能表现红军精神的标志性话语,那非“保证完成任务”莫属。而本剧也通过展现何红生的一生,实现了红军精神内核的传达。

妻子先自己一步而走,给了何红生不小的打击。泡在苦水中的人儿何红生在失去了妻子后,便似丢了魂了,渐渐忘了一切。这让何红生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体现何红生和李三妹的伉俪情深。但也是因着那封给杨小莲的信,又让年迈的他懵懵懂懂地追回了那段红星闪闪的回忆。

别离苦、坚守难,但何红生的勇敢向前最终书就了圆满的结局,他没有因为错过红军而郁郁寡欢、浑浑噩噩,他选择將离别的苦难化为坚守的动力,以离别苦来抵御坚守难。在青山苍隐处,为革命贡献一生的杨大恩,从未见过自己女儿的杨大恩,最终等到了自己白发苍苍的小千金。而何红生开头的那封信也终于送到了杨大恩女儿的手里。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轻盈的步伐这次终于让他能追上了红军的脚步。正如尾声时,少年的“小狗子”终于握着“大个子”的手,跟上了红军。他们一起挥舞着旗帜,看着希望的红光漫上了每一块土地。

青山何其有幸,埋葬着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而英灵们也没有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而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何红生”的坚守,让这种精神永远延续下去。何红生的名字,寓意是他遇到了红军,所以得以重生。而红军精神也因为红生,更是镀上了理想和人性的辉光。

猜你喜欢
红军
红军坳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爷爷的红军帽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红军坳
十送红军
动物谜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