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美若仙境的“佛系净土”

2021-11-05 21:20王丽
中关村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佛学院草原

王丽

川西净土色达县,没有嘈杂的人烟,只有红色的经舍,湛蓝的天空,苦修的僧尼,淳朴的藏民。还有草原湖泊与山峦,天葬和秃鹫,以及神秘的“藏地女儿国”……来过这片世外“仙境”的人,都说心灵被治愈,完成了一次灵魂升华之旅!

一望无际的金马草原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班玛两县接壤,是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色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

越过重重山脉,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纵横交错的河曲、密布如麻的湖沼、巍峨雄伟的雪山、连绵蔓延的红色僧舍……当我们伫立于山顶俯瞰,眼前的世外仙境如梦如诗,壮美绚丽。

2002年以前,因公路不畅通,色达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这里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长冬无夏。色达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许多到过色达的人说,这片川西净土,就是你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美好,纯粹,又带着些许苍凉和遥远。

色达草原位于长江主要河系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地带,与甘孜藏区石渠扎溪卡草原构成境内最著名的天然牧场。广袤的草海,蓝天白云下延绵千里的群山,阻碍了游牧民族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这里在时间的长河里,依旧保持着久远时的模样。

沿色曲河北上,河两岸有成百上千条牧草丰美、开满各色野花的草沟,延绵起伏的山脊,向东西方向延伸而去。其间是音符一样流动的,黑色牦牛和白色羊群,以及被风吹来的,时有时无云朵般柔和的牧歌。

草原上的花开得野性灿烂,没有一点束缚。野花的颜色或浓烈、纷繁,或素净、淡雅。它们一直按着自己本来的状态生长着,春天努力生长,夏天抓紧时间绽放,秋天默默凋零,冬天转战地下,静待生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们依然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芬芳四溢。

金马草原上的珠日神山,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山。传说此山原是一头紫色的野牦牛,为寻觅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栖身之地,从遥远的地方逃遁至金马草原。野牦牛在神灵的嘱托下,在遁至金马草原的刹那间,升化成永恒的雄姿。据记载,珠日神山是莲花生大师曾加持过的雪域神山之一,这里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有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色达人将该山视为他们共同拥有的守护神,并成为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象征,是色达儿女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阳光如瀑的晴朗天气,置身金马草原,天高云淡,碧空如洗,色曲河与两岸宽广的牧草带,像大路一样伸向远方,与天边相接。立于这苍茫草原之中,看大地多少个世纪之前就有的面貌,有一种通向世界尽头的感觉。

亚青寺里的“藏地女儿国”

每当清晨或黄昏的炊烟弥漫,河水闪耀起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时,亚青寺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亚青寺位于317与318之间,东面隔着沙鲁里山脉,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金沙江,与西藏隔江相望。仅仅是路上的风景,就够让人沉醉的。蓝色的河流包裹着红色的房子,无边的草原包裹着蓝色的河流。

春夏之际,草原上还会盛开各种颜色的鲜花,绚烂缤纷;秋天,草原变成金黄,映衬着湛蓝的天和河水,这里俨然变成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油画。

与色达县依山而建不同,亚青寺临河而筑。纵横交错的河流将寺庙群扎实的围住,像是一颗强有力的心脏,在血液中不停的跳动。亚青寺始建于1985年,最开始这些小房子只有几十间,但是短短的30多年间,这些红房子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0多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群山之间,蓝天之下,金色的黄昏,满山红色的房屋,闪着光的佛塔,把整个山谷染成的红色。站在远处的山坡上,俯瞰整个亚青寺,一整片红被如缎带般的河流包裹,就像是一座孤岛,只有两条桥通往外界,因此大家也称它为“水上佛国”。

亚青寺还被大家称为“藏地女儿国”,因为在这里有上万名女性修行者。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觉姆”。每年冬天,觉姆们都会到山上的小房子里闭关修行。

她们居住的小房子,也只能够容纳一个人,外人看来就像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雨棚”,所以这些房子也被称为“火柴房”。她们就要在这火柴房里先闭关一个月,然后再进入到百日闭关,这期间不能和周围的人说一句话,更不能同其他人交换信息,基本可以用“与世隔绝”来形容。

川西净土

街边一角

因为是世界上女僧人集体修行人数最多之地,所以亚青寺也被誉为”女人一辈子一定要来一次的地方”。

亚青寺的圆满光明殿,外形气势磅礴,内有160根柱子组成,这一切都有着深远的喻意。而在亚青寺的转经轮前,你还能眺望远处山上的莲花生大师像,熠熠生辉!莲花生大师像屹立在宽阔的草原上,当你逐渐靠近它的时候,会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慑感,让人难忘。

到了黄昏,天色逐渐暗下,这里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岛中心的光逐渐亮起,照亮了夜空,就像是一座发光的灯塔,让本该冷漠的深夜,变得温暖起来。

抬头是漫天星辰,低头是人间灯火!即便诵经声已经停息,但这种纯粹的景色,足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最虔诚的信仰

一些人看过亚青寺后,曾感慨也想来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修行,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太苦了。

那片被称为“觉姆岛”的小房子,基本上都是由觉姆们自己建造的,岛内是觉姆区,岛外是扎巴(男僧)区。在这里,男女修行者以岛为界,分开居住。

而且这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每个月,僧学院只会给他们300元生活费,甚至有些新来的贫困僧侣,一天的生活费才几塊钱。每年很多来此修行的人,大多会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环境而离开。

来此修行的觉姆,少则要居住三五年,多则十来年。她们在“百日闭关”后,只有不到1%的人可获得阿秋喇嘛的成就印证。获得印证对于觉姆来说,是一种至高的荣耀,之后她们大多会回到家乡的寺庙出家。

这里修行的觉姆们没有华丽的衣衫,甚至大多数都未曾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每个人都活的很充实。住在这里的僧尼基本上很少与外界联系,不管天气如何寒冷炎热,他们除了一日三餐以外基本上都是打坐、听课或诵经,过着像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

他们所住房屋只能简单的遮风避雨,相比外界,这里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心酸。然而,内心的信仰支撑着大家夜以继日地修行。僧尼们每天上午10点左右,还要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坡上进行绕山,风雨无阻,觉姆绕南山,扎巴绕北山,下午5点左右才能回到住所。

日复一日的转经、上课,年复一年的闭关祈祷,但在这里你遇到的每个修行的人,他们脸上都会绽放出最干净的笑容。每个人真正的富足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我佩服每一个来这里修行的人,因为他们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能受常人受不了的累。闲暇时,三两人席地而坐,谈笑风生,或者在河边洗衣打闹,这样安逸的日子如诗一般美好。

这些人为了同样的信仰在,这里盖起了数万间房屋,筑起了佛寺,塑起了雕像,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清修的世界。“一身红衣修佛心,一度红墙隔红尘。”

这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但内心却比我们都富足。

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

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传佛学院。

高原的四季,阳光温柔而亮烈,让色达变得更加灿烂。站在高处,佛学院清晰的轮廓尽收眼底,连绵数公里的绛红色建筑,在蔚蓝苍穹下昭示着神秘庄严的宗教色彩。

随处可见的五彩经幡,绚烂多姿,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

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僧侣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着祥和的气氛。

“山河一片红”的佛学院

这些依山而建的小木屋,和亚青寺的僧舍一样低矮而简陋,采用的是土木结构,木屋的平顶上铺满着泥土,抵御严寒。木屋空间很小,仅能打坐与睡觉。屋与屋之间,比肩而立,只有狭窄的小路相连。

我走到讲经堂时,天色几近黄昏,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台阶一侧的广场上。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宽约200多米,高近30米,在周边众多小红屋和大广场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壮观。讲经堂的台阶上,坐满了身着红袍的觉姆,此刻她们正在用晚餐,三五人一堆,席地而坐。晚餐都很简单,大多是对面小卖铺买来的快餐食品,很多人一边吃还低头沉浸在经书之中。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红衣觉姆。跟着众人在台阶上脱了鞋,走进了讲经堂,只见高达十余米的大厅中,已经聚集了数百个吃过晚餐的觉姆。七八人围成一个圆圈,几十个圆圈相连,她们围坐于地,染红了整个大厅的地板。这样的教学场地,完全颠覆了我记忆中所有对“教室”的印象。这里的女学员不分年龄、班级,看经书念经文,放眼望去,只有满目红袍和听不懂的藏音。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以藏族学员为主,也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因此也设汉经院,由堪布(音kan pu)用汉语讲课。堪布在汉语是大法师的意思,就是佛学修为很高的有成就的僧人。这里除了几座大经堂外,其余的僧舍都很简朴,学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个低矮的小门进去,也没有奢华的修饰。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见不到闲散人员游荡。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兄妹亲属彼此也不互访。

修行人的生活非常艰苦,或者说简单,山上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山脚下去背。我住的旅舍设施也非常简陋,最好的房间不过只有三张床和一盏电灯而已,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也没有卫生间以及供暖设施,洗澡和美食都是奢望,来此就得学会入乡随俗。

除了针对出家僧尼的专业课程,还有更多普及佛法常识,乃至人生感悟的课程,面向短期求学居士、中外大学、甚至广大的社会受众。色达县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指着居士学堂的房子对我说,夫妻两个都可以同时来这里修十天半月的课程。

色达佛学院尽管戒律严格,苦修艰辛,但众星拱月簇拥着金碧辉煌的三大经堂,延绵数公里密密麻麻的赫红色木屋僧舍,至今已占满多个山头,却仍然大有蔓延之势,以至形成了世所罕见“色达山河一片红”的壮观景色。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藏区山沟,已经被纽约的《世界日报》称之为全球上最大的佛学院,常驻人口达3万多人,到了每年的四大重要法会,最多的时候曾聚集数十万人。

天色已晚,但在大经堂背后的广场上,仍有几百个身着红袍的喇嘛,围成大小不一的圈子击掌辩经。每个辩经的喇嘛都一脸投入,他们一边大声辩经,一边拉开弓形手势,“啪”的一声强力击掌,以至于广场的击掌声此起彼伏。也许是谁说得好,围到圈子里的人就多。我挤进了人最多的喇嘛圈,却听不懂辩经手说的任何一句话,但那啪啪的击掌声,却仿佛打在我的心间。转头望向山谷,点点灯火,如万家生佛。

猜你喜欢
佛学院草原
讲解《草原图》
弯腰的哲学
弯腰的哲学
在最美草原自由翱翔
今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视界
The Path to Seda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