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2021-11-05 00:11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孔艳丽 杨宗霄 姚霞 陈敬云 胡鑫铭

【摘  要】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命题,是企业社会服务意识的再升级,是全方位开展创新服务的新使命。论文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系列建议,以求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and a new miss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innovative services. Taking Jiyua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ntry's first whole-regio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serv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济源示范区;协同创新

【Keywords】"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iyuan demonstration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9.2;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155-03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我国政、产、学、研四大创新主体未能有效融合,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且相互分离,国家创新体系不完整。为打破政、产、学、研分离状态,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我国科技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再到1993年,《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鼓励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出探索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纲要真正发挥举旗定向的作用,引领新世纪前20年中国的科技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政产学研用”相对于“产学研”,增加了“政”和“用”,“政”主要指“政府、政策”,政府起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监督管理作用,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整合并再造政府、行業、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等优质创新要素,实现教育与经济、技术、社会的深度融合。“用”主要指“应用、用户”,体现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义。一方面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发到入市的周期,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2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现状

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地形北高南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1988年6月,撤销济源县,设立县级济源市。1997年,济源市由河南省直辖。2005年,济源市升格省辖市,是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2017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2.1 “政”的指导作用

“政”代表“政府”“政策”。近年来,济源市把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平台。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在产城融合发展、最佳营商环境打造、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截至2018年底,济源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

政府通過完善政策引领、制定科技计划、加强评价考核、协调利益分配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序实施。济源市近年来政策上向产学研倾斜,凸显政策优势。

①打造人才强市高地。人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早在2018年3月,济源市面向全球发出“聚贤令”,同时发布《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济源市委办公室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智汇济源”计划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意见(试行)》等,面向全球“招才聚贤”。以上人才政策优惠程度在国内属于一流位次,并且济源市是河南省继郑州之后第二个出台青年人才普惠性政策的城市。

②关注创新平台建设。2016年2月,济源市建成全国首个城际间、跨区域的科技资源深度合作平台——济源市科技大市场。大市场发挥“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功能,通过5年的有效运营,已经成为济源市科技资源统筹转化的聚变器、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③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2018年以来,济源市定期举办由市长、主管副市长牵头,市工信委(现工科委)主办的企业家沙龙,同时多次由市领导带队,组织企业家团队到省内外参加产业转移对接、国际进口博览会等。2018年,济源市5家企业进入河南省民营企业百强,3名企业家入选“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

2.2 “产”的主体作用

“产”指“产业”,从微观角度特指“企业”。截至2020年底,济源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03.3亿元。济源市企业主要涉及以下工业产品:商品混凝土、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及新能源、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

企业无疑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决策投资、成果运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主体。近年来,从对济源市中小微企业调研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缺乏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学、研合作观念存在差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组织,在任务分工和合作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仅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政府引导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不多,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

②产、学、研融资渠道存在困难。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资金,大部分企业自身积累并不富裕,能够用于项目研究的经费很少,而针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相对就更少。如何拓宽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调动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命题。

③产、学、研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的是项目合作,此类合作约占所有企业的90%;其他产、学、研合作方式,如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等比重甚少。

2.3 “学、研”的基础作用

“学”指学校,“研”指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的创新主体,起到基础保障作用,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截至2020年,济源市拥有高等院校2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企业技术中心18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研发基地5家,创新型团队4家;拥有市级技术研究中心96家,市级孵化器3家,创新型团队3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8家。2020年专利申请量1484件,授权量1349件。

济源市目前的学、研基础已初具规模,如何全面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吸收引进更多外部资源,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4 “用”的导向作用

“用”指“应用”“用户”。用户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户应用需求代表着市场需求。及时掌握用户需求,有效利用应用价值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发展原则。它一方面可以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用户”作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承担终端消费的反馈环节,对产品甚至整个行业都有较高的话语权,产品的技术创新是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综合需要。从对济源市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对市场需求掌握程度不同,但多数企业对行业内的市场调查、分析研判都较为重视。这为“政产学研用”协调创新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合作范式。

3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分析及建议

3.1 协同创新理论阐述

1970年,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协同学”概念,1977年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协同学将复杂系统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认为在任何一个复杂系统中,系统本身都带有一种自组织能力。在系统内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系统内部个体之间一旦进行协同,无序将向有序状态进行转变,届时系统的整体效应不再是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相加,协同效应由此而生。192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一词。该书将创新分析概括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界有句名言: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中国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家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兼程,使我国企业在各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现以济源示范区为例,政府通过策划主导,培养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带领企业做大、做精、做强。争取培育出更多的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希望通过协同创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融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价值。

3.2 济源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议

济源市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在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本建议以济源市现有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研究为抓手,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通过精准服务区域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建设兼具科技研发、智库咨询与创新创业功能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3.2.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政府主导设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依托济源市及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技术成果和技术难点,同时积极连通河南省优势资源,通过信息对接、需求匹配,完成技术供需信息。建立项目储备库,促进行业间、区域间、企业间的技术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为本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服务。济源市现有10个应用型本科专业、63个高职专业,涉及土木、机械、电气、车辆、冶金、护理、会计、艺术、教育、计算机等。专业设置契合济源当地产业需求,具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基本条件。

济源科技大市场作为全国首个城际间、跨区域的科技资源深度合作平台,目前具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部分功能。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吸收济源市及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扩大业务范围,深化服务职能,合力打造济源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3.2.2 成立校企合作联盟

组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动承担,高校积极参与,成立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凝聚联盟内各成员的共识,打造以政、产、学、研、用多赢的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進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政府出台系列保障措施,从政策法规上进行规范,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相关机构予以引导,帮助校企双方沟通,积极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

3.2.3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当下各类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校的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择业、就业、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代表用户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商讨确立应用型、实用型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构建多主体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以多主体参与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机制。1.6万余名在济源求学的大学生,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容忽视,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入驻从事技术开发,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济源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研究与孵化,增强济源科技软实力。具体建议有:

①依靠政府、企业建设校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制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②高校聘请企业优秀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导与管理见习、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教育教学工作。

③通过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引导生源在济源就业。争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上得去、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④高校为企业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技能训练等提供培训便利。一方面解决企业职工学习培训、职称提升等问题,另一方面促使高校更直接地了解企业需求,双方建立长效促进机制。

4 结语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围绕全面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力课题,是跨领域合作的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调创新的研究与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合作模式的创新上,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引领、价值理念的更新升级等都有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得到充分释放,企业的发展需求得到积极的应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每一个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都能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中得到巨大收获。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近年来发展迅猛,加之其独有的城市规模和区域、产业特征,有望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取得突破,个体发展、合作共赢,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济源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31-34.

【3】陈佳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