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长短课:构建以“精准知识”为内核的表达课型

2021-11-09 00:17缪舒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10期

缪舒平

【摘   要】立足习作单元、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等表达素材,教师可构筑一个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网络,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精准提炼教学策略,精准展开习作评价,通过“长短课”推动学生在重要习作能力上实现“点”的突破、“质”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长短课;精准知识;表达课型

统编教材在编写上下足了功夫,关注习作涉及的观察、叙事、说明、想象等基本能力,制定了能力培养序列。在具体的习作教学实践中,主题习作教学频次偏少、教材写作素材挖掘不够、习作教学课型比较单一等现象制约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要立足习作教材的编写体系,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有关“表达”的精准知识,构建习作能力训练系统,打造“习作长短课”这一基本课型。

何谓精准知识?通过仔细研读统编教材,关注学生写作困境,可把对习作表达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知识定义为“精准知识”。在单元习作中,它是語文要素的真实体现;在小练笔等习作形态中,它是某个习作能力的专项训练点。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可梳理出如下有关习作的“精准知识”点(如表1)。

常态的40分钟的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可看作长课;习作教学时间一般少于20分钟的课可视作短课。每一次指导,聚焦一个“精准知识”点,推动学生在某项重要习作能力上形成“点”的突破、“质”的提升。

一、长课:立足教材,用“精准知识”培养习作能力

长课,是用来完成单元习作的,包括习作单元的习作和一般单元的习作。锁定“精准知识”,可避免习作的随意性,从而有效落实习作训练重点,让习作教学由暗中摸索转为明面探讨。

(一)理解教材,锁定“精准知识”学习选择素材

“精准知识”是习作指导具体化的基础。教师要认真研读,把每一页教材都读懂。因为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材提示本身就含有“精准知识”。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写清楚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每天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何其多,写什么好呢?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单,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选三件想写的事进行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呈现教材,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不大会去主动思考的话题,比如“照片里的温暖”“信不信由你”,让学生在原有选材基础之上有所突破。接着,呈现之前学过的课文《剃头大师》,使学生发现在幽默的称呼背后也藏着有意思的事情。

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锁定“精准知识”,以单元整组的角度,读懂每一页教材,创生最适切的素材,有效地指导学生选材,以实现最准确的教学示范和对教材最正确的运用。

(二)搭建支架,运用“精准知识”展开学习过程

在理解教材与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明确习作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锁定了写作内容。接下来,教师要围绕“精准知识”,搭建“写清楚”的习作支架。

习作单元中,往往有现成的习作支架好用。教学《生活万花筒》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习作表格,让学生梳理自己要写的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借助本单元课文《麻雀》,让学生厘清作家是如何定格画面,一点一点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借助《小木船》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玩小木船、失手摔碎小木船、发生争执、生气互相破坏”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的。由此,学生明白“写清楚”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普通单元的习作支架需要教师围绕“精准知识”用心搭设。四年级上册《我的心儿怦怦跳》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回忆心跳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张心跳图,关注某一刻的心情(如图1)。这一写作支架让学生不仅梳理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形成了大致的习作框架,还明白了事情的发展和心情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要边讲事情的经过,边说清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从学段习作要求出发,从单元习作目标出发,从这一课、这一篇最典型的价值意义出发,围绕“精准知识”用图式、表格等写作支架,让思维看得见、可视化。学生在真实的习作过程中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修改分享,立足“精准知识”破解表达症结

习作教学教得怎么样?这是任何一堂习作课必须做出的检视和回答。聚焦“精准知识”,“教什么”就“评什么”,能让教学有“重心”,让评价有“靶心”。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事物的变化”。因此,写单元习作时,要把“细致观察,把观察所得有序准确地写下来”确定为习作的重难点。

如何让学生有序描写呢?单元教学前,教师安排学生用图文结合、做表格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如表2),通过交流,锁定“绿豆破壳、长出胚根、根上长须、长出叶子”等关键变化,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享、交流。

修改习作时要用“步步分解”法,把变化写清楚。结合《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等例文,学生知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观察对象鲜活生动起来。修改习作时加上感受,可让观察记录更有意思。

聚焦“精准知识”,学生能明白优秀作品是怎样把“精准知识”落实在字里行间的,哪些细节对自己的习作修改有启发,也能明白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写作过程中的障碍如何扫清,困难如何战胜。

二、短课:开发表达小贴士,用“精准知识”提高表达实效

短课,是指针对单个习作知识或习作技巧的课程,内容来自课后小练笔、“词句段运用”“初试身手”中的小训练,以及其他值得拓展的写作要素。它确保了习作训练的针对性和常态化,是习作能力系统构建的有效组成部分。

(一)精准攻克习作难点

表达小贴士,是习作系统中承载“精准知识”的一种媒介。教学中,针对一些实用的习作小技巧和思维方式设计小贴士,可以保障学生写作时脑中不会是模糊一团。

比如,围绕表达小贴士“深刻的印象,有趣的表达”(如图2、图3),教师通过“视频切入主题”“引导发现支架”“比较发现深度”“结合技巧练笔”等环节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掌握要领,进行练笔。

这样的表达小贴士,有的可以通过习作短课进行教学,有的还可以成为习作课堂的一部分。如上述片段可以成为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打通了单元习作教学的关键处。

(二)精心优化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既是对阅读的反馈,又能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寻找典型的、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教师可促进学生理解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发展。

根据小练笔“仿写月下某个情景”,教师设计短课《我心中的月》,锁定课文中一些表现力较强的词句(如图4),让学生关注看到、听到、闻到、想到的內容,学习调动感官想象画面,体会情意。同时,链接《望月怀远》和《月迹》等名家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所承载的美好之意,尝试运用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表达小贴士,学生从不同的范文中,学习迁移技巧,提升表达能力。

(三)精确指导习题解析

教师在指导课后习题与作业本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感到最为难的就是表达类习题。表达小贴士可以通过抓住解题的重难点给予学生帮助,合理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短课《用连续动作表现心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确指导,让学生学会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在学生说了用“走来走去”表示“着急”之后,出示表达小贴士(如图5),聚焦动词“走”,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想想除了“走”还有哪些动作能写出王老师的“着急”。在逐个添加词语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用连续动作表现心情的方法。

立足习作单元、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等表达素材,教师可构筑一个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网络,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精准提炼教学策略,精准展开习作评价,通过“长短课”使“教、评、改”同向深入推进,推动学生在重要习作能力上实现“点”的突破、“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颖.以“精准知识”为内核的习作课程体系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0(9):5-7.

[2]吴勇.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8(1/2).

[3]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1/2).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小学   311201)